QQ网名大全

晚上不停的做梦,是否是心理疾病的反映?

首先,你要告诉我你是男是女.这很重要.
  另外,我觉得你不可能一晚做出这么多的梦还能记得这么清楚表示怀疑.
  最后,给你些帮助.
  我们的古人相信,做梦总要有原因的。王符就曾说“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21〕,认为做梦总有原因可寻。做梦的原因主要三:即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物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人的一部分梦境是由来自体内外的物理刺激制造的。来自体内的物理刺激,如一个人腹内的食物过量或不足的刺激而引起的梦境。所谓“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或“甚饱则梦行,甚饥则梦卧”。有来自体外的物理刺激,如人在睡眠中“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22〕,“身冷梦水,身热梦火”〔23〕,“将阴梦火,将晴梦火”〔24〕,“蛇之扰我也以带系,雷之震于耳也似鼓入。”在梦的分类一节中的“感梦”(由感受风雨寒暑引起的梦)和“时梦”(由季节时令变化引起的梦)均属于由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梦。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祥教授对此曾评论道:“承认物理的刺激作为梦的原因,破除了无数关于梦的**。”〔25〕
  (二)生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做梦也可因生理因素而引起。我国古代学者涉及到的生理因素有四:(1)体内阴阳之气的缺少或过量。前文已述,梦是睡眠中的不安稳状态。睡不安稳常常会因体内的阴阳之气缺少或过量造成。我国古代思想家、**学家认为,在睡眠中由于缺少某种“气”,而使睡眠处于不安稳状态,从而出现梦境。《黄帝内经》就认为“是以少气之厥,令人亡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学家也认为在睡眠中阴阳二气中某些气过量或全部过量也会使人产生梦境。《黄帝内经》也认为:“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不盛则梦堕。”〔26〕《黄帝内经》的这一观点被后代思想家广泛继承。如《列子》中就有类似的话:“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②:阴阳俱壮,则梦生杀。”〔27〕清代学者熊伯龙认为妇女在妊娠期间的梦与生男或生女有关:“生男阳气盛,阳盛则肠热,故梦刚物;生**气盛,阴盛则肠冷,故梦柔物。”〔28〕(2)五脏之气过盛。我国古代思想家,**学家认为五脏气过盛也是致梦的一个生理因素,所谓“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感则梦善笑恐畏,牌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29〕。以上两个因素在古代影响是相当大的,并且有相当大的权威性。我们认为,如果说这两种因素对探讨或解析梦的原因有所贡献的话,这贡献便是它们对做梦的生理机制作出了尝试性探讨,给后人以某种启示。但是这种探讨仅仅停留在主观猜测阶段,缺乏科学根据,所以这些在历史上曾发生巨大影响的学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失去意义。(3)内脏感通致梦。如二程就认为:“入梦不惟闻见思想,亦有内脏所感者。”〔30〕他们认为:梦是“内脏所感”或“心所感通”造成的。口渴的人梦见水、饥饿的人梦见食物,都证明内部感觉是可以致梦的。(4)气血有余致梦。与上面几种观点密切联系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观点即梦是由于体内血气有余而产生的。比如王夫之就认为:“盛而梦,衰而不复梦;或梦或不梦,而动不以时;血气衰与之俱衰,面积之也非其富有。然则梦者,生于血气之有余,而非原于性情之大足者矣。”又说:“形者,血气之所感也。梦者,血气之余灵也。”〔31〕我以为与上述三种观点比较这种观点的主观猜测的成份更大,更没有科学根据,如果说要有所肯定的话,只能说它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形神观,把梦这种精神活动看成是生理活动的产物方面有所贡献。(5)疾病致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学家普遍认为,生理疾病是人做梦的一个原因。前面提到的王符的“阴病梦寒,阳病梦热,内病梦乱,外病梦发”,便是。对疾病致梦论述的最典型、最详细的要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他说:“夫虚劳之人,血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正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而不安,喜梦。”〔32〕疾病致梦在现代科学中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由上可以看出,在以上几个生理因素中疾病致梦是最容易“参验”的,因此它的可靠性也就最大。
  (三)心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学家不仅认识到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可导致梦境,而且认识到心理因素也可导致做梦。有哪些心理因素会引起人的梦境呢?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学家的言论来看,感知、记忆、思虑、情感、性格都会影响梦的产生及梦的内容。但论述较多的是思虑、情感、性格对梦的影响。(1)思虑致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东汉时期的王符就认为:“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33〕又说:“昼夜所思,夜梦其事。”他还曾举例说:“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34〕列子也认为“昼想”与“夜梦”是密切相关的。明代的熊伯龙亦认为,“至于梦,更属‘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则梦之。”〔35〕同代思想家王廷相也认为:“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36〕那就是说梦既可由思虑引起,也可由感知,记忆引起。也即是说,王廷相认为人的整个认知过程都可引起梦境。如前文所述,他把夜间之梦看成是白日“思”的延伸、继续。所谓“在未寐之前则为思,既寐之后即为梦,是梦即思也,思即梦也”。他又说:“思扰于昼,而梦亦纷扰于夜矣。”(2)情感致梦。东汉王符所说的“性情之梦”,《列子》中所言的“喜梦”、“惧梦”、“噩梦”均属于情感引起的梦。晋代的张湛亦云:“昼无情念,夜无梦寐。”明代的熊伯龙,在承认思虑致梦的同时,也对情感致梦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举例说:“唐玄宗好祈坛,梦玄元皇帝;宋子业耽**戏,梦女子相骂;谢眺梦中得句,李**笔生花,皆忧乐存心之所致也。”〔37〕(3)性格致梦。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性格对梦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这段话除了说明梦境必须依赖经验外,亦可说明梦对人性格的依存性。王廷相认为,具有“骄吝之心”的人,在梦中就会争强斗胜;而具有“忮求之心”的人,在梦中亦会追货逐利。总之不同的性格对梦境中的内容有不同影响。我认为,在以上几个致梦的因素中,以心理因素最富科学价值,就是今天看来亦是完全有生命力的。
  还有....

  中**学认为,人的神志(即心理功能),是由五个部分所组成。这五个部分分别寄藏在五脏之中,又称为“五志”。《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遂为五脏所藏。”脏象五志是中**解梦的理论基础,脏象五志能解释梦境,其要点在于五志的变化是做梦的内在原因。而七情、病邪、体内外刺激则是梦的诱发因素。

  七情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七情对人的阴阳平衡、气血流动、脏腑功能、经络通畅的影响极大。中**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过程,概括了人的主要心理活动。它们就象“五志”一样,分别归属心、肝、脾、肺、肾,这是五脏脏气在情感上的表现。脏腑阴阳失衡,气机逆乱,可表现为七情的改变和异常。同样,七情的改变和异常,也必将引起其所属本脏的阴阳失衡、气血紊乱、五志离位,甚则直接损伤本脏和所属之脏。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导致做梦,但是情绪波动强烈则可导致梦症。在以上七种情绪中,尤以思、忧、惊、恐导致多梦者居多,故古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说。

  病邪 外界的因素包括正常的环境刺激和致病因子,从体外侵袭人体内部,没有归属其所对应的脏腑,而是随着营卫之气的运行而**全身各处,造成五志离位,魂魄飞扬的情况,人在睡梦中不得安宁而产生梦境。

  除了六**(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凡能引起人体发病的因素(病邪),如痰湿,瘀血、疫疠、房劳、饮食、外伤、虫积等均有可能影响脏腑的阴阳气血,从而诱发梦境。

  体内外刺激 体内外刺激包括的面很广,如季节交换、气候、冷热、声音、气味、地理位置、睡眠姿势等;内环境刺激包括饥饿、大小便潴留、口渴、咽干、出汗、遗精、月经等。外界刺激中有季节、气候的因素,又有睡眠时身体所受到的刺激。例如天气寒冷,多有一些悲悲切切的梦;大风天气,则会梦到飘飞。身体刺激因素,如**东西入睡,则会梦到想说话不能出声;身穿衣裤睡眠,有时会梦到蛇;女士临睡前用卷发器卷发,有时会梦到头发挂在树枝上。有的梦并非生理、心理因素所引起,而是睡眠环境中出现的因素把人引入到不同的梦境,梦的内容和睡眠时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刺激有关。睡觉时由体内或体外来的刺激传到中枢神经,往往被错误地感受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幻先想成了梦境。如呼啸的风声,滴答的雨声,便会做“在雨中苦行”的梦。

  由此可知,人的七情、病邪,体内外刺激都能诱发梦境,是梦的触发原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梦境内容的生成。现代**学认为,梦是睡眠时体内外各种刺激作用于大脑特定的皮层,包括残存于大脑里原有的兴奋痕迹所引起的。各种刺激,心理、生理、病理和环境因素,均能影响梦境的形成。如饥饱、便意、疼痛、缺氧、寄生虫活动和思维情感活动等。

  睡眠是慢波时相与快波时相交替进行的过程。梦主要发生于快波睡眠期,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依然在活动,但因这些兴奋的脑细胞群之间的联系已不能正常进行,故所做梦的内容往往离奇古怪。

  发现慢波睡眠期者说“未做梦”,快波睡眠期者有85%说他们“正在做梦”,而且还能回忆起当时做梦的梦境。从快波睡眠期醒来就能清楚回忆起梦境地,尤其在进入快波睡眠开始20分钟后,对梦的想起率高达94%。梦是这种兴奋状态在人体本身的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在睡眠中大脑的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如果在睡眠中脑皮质的语言中枢兴奋,就会在梦中出现各种无意识的动作,人的大脑好像一台十分精密的计算机,一瞬间可运算上千万次,这就是在较短时间里能做内容很长的梦的原因,正所谓“南柯一梦”。做梦的快波睡眠又称“有梦睡眠”,平均一次持续20分钟左右;不做梦的慢波睡眠,又叫“无梦睡眠”,大约持续90分钟。这两种睡眠状态在一夜之中交替出现5~6次,所以人最多只能做5~6次的梦,总的做梦时间不会超过2小时,而且每个梦不会持续时间很长。当人们醒来时,所能回忆起来的梦,只不过是最后一次“有梦睡眠”中的部分内容,一个很长梦,实际上所花时间很短。科学家总的认为,梦的内容是受个人动机、思维、记忆和性格的影响,它与人的性别、年龄、心理活动、工作和生活经历、身体状况,及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
佚名
2024-06-08 21:14:16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