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易经是写的是什么

孔子对于《易》及其卜筮态度。
其一,孔子起初只把《易》看作卜筮之书,却并不主张卜筮,认为缺乏智谋的人才频繁卜筮。他以前也是这样教授弟子的。易经讲的是什么所以,当看到老师“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贺”时,作为学生的子赣(即子贡)觉得老师前后矛盾,因而才迷惑不解地询问。孔子不仅指出他理解上的错误,而且耐心地开导他,指出《易》一书产生于“纣乃无道,文王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讳而避咎”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义思想(“文王仁”)和忧国忧**识(“其虑”)。孔子是“乐其知(智)”,赏识蕴藏在《易》一书里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其二,孔子“晚而好《易》”,并一度热衷于占筮。这从“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得出。
年轻时不主张占卜的孔子,为什么老了却又热衷于占笟了呢?这大概与孔子50岁后,尤其是在周游列国时所经历的人生坎坷和挫折有关。在到处碰壁、壮志难酬的境况下,孔子一度感到力不从心、吉凶难料,因而不得已利用《易》来占卜,看看运气如何。这其实与他以前所教导学生的“知谋远者,卜筮之繁”也正相吻合。表明即使圣贤,在遭遇坎坷、陷人穷途末路之际,也会一时陷人迷茫而求助于占卜。

其三,一度频繁地占筮使孔子对《易》不时翻阅、详加研究、反复玩味,以至于“韦编三绝”,最终珲解了《易》的本质,从而“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即不满足于卜筮而喜欢其文辞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孔子形成了对《易》的全新认识。发现《易》有“古之遗言”,即文王遗教。在孔子看来,“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这与《论语•八佾》所记载的孔子关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感叹,正相吻合。正是在“古之遗言”里,孔子发现了《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即“故《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x人为而去诈”。这也就是孔子所认可的《周易》之“德义”所在。
其四,孔子发现《易》所蕴含的“德义”后,就把“德义”认作《易》之本质,因而放在首要的位置。易经讲的是什么这从他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徳义耳也”,就可以看出来。尽管如此,孔子也并不否定卜筮,只是把卜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后其祝卜矣”。孔子将《易》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赞”、“数”、“德”,并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x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可见,“德”在三者中域于最高的层次,是《易》的本质之体现。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均为“史巫之筮”,均未洞悉《易》之思想真髓。
其五,孔子在洞悉《易》的德义本质后,虽然并不否定卜筮,但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把卜筮视为最后的选择:“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祝巫卜筮其后乎。”这与其以前对于弟子关于“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教诲,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在这一点上,孔子学《易》之前与学《易》之后的认识,是一以贯之的。在孔子看来,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诚如《论语•子路》所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由于孔子晚年特别喜好《易》,以至达到着迷的程度,所以他留下了大量关于《易》的言论,其中的一部分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们和其他西汉以前古书中连续记载的有关孔子的文献一样,并非假托,当为《论语》一类的文献。鲜为人知的是,孔子晚年(很可能在68岁返鲁之后),曾对成于他之前的几种《易》文献进行过系统整理和研究,并为之作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据廖名春等学者考证,这些应为战闰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二三子问》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易》的对话。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欢读《易》,认真钻研《易》,以致“韦编三绝”,还向学生传授过《易》。按照传统的说法,认为孔子将他对于《易》的理解作成《十翼》。但是,经后人对《十翼》进行研究,发现其与传统说法不一致,认为《丁翼》大概为孔子口述,由其弟子记载,经过几代传授,到战国中期,才最终成书。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文献,孔子年轻时就接触了《易》,但并未深人研究,不了解《易》的本质,只把《易》视为卜筮之作,自己也断不了占卜,但并不主张频繁卜筮;到50岁后,孔子渐渐喜好《易》,以至于“居则在席,行则在旗。”这里的“行”应该是“出行”、“出远门”,就是外出到当日不能间到住所的地方。统观孔子一生,除了在34岁至37岁“出行”齐国之外,“出行”时间最长的就是周游列国了。由于孔子“好《易》”在其“晚年”,所以,“居则在席,行则在旗”,应该指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期。所谓“韦编三绝”也当是指这期间的情景。这期间(55〜68岁),孔子经历了从“天命之年”到“耳顺之年”的变化,而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验证,则使其对《易》的研修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不知本”到“知本”的过程。使得孔子最终认为《易》的本质在于“徳义”,而非卜筮,因而才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综上所述,易经讲的是什么关于孔子对于《易》及其卜筮的态度,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50岁以前,尤其是年轻时,把《易》视为卜筮之作,但并不主张频繁卜筮,也不大相信卜筮;50岁后,尤其是在周游列国期间(55~68岁),孔子渐渐喜好《易》,面对--再遭遇的困厄使其一度热衷于卜筮,但在实践的磨砺和检验中,渐渐认识了《易》之本质,到60岁后就不大卜筮了,并且把《易》视为“德义”之作,即他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
孔子这些话,讲得再明确不过了!孔子虽然与“史巫”都应用《易》,都讲卜筮,但最终却同途殊归:“史巫”从中所要的是卜筮之吉凶,而孔子从中所注重的则是“德义”、“仁义”,认为广泛积徳者,没有必要通过祭祀以求福祉;躬行仁义者,没有必要通过卜筮以求吉祥。
但是,时下某些(包括个别“著名易学家”)热衷于借易经讲的是什么《周易》而宣扬占卜的人,却摘取帛书《要》中“吾百占而七十当”的话,大肆宣扬孔子热衷于占卜。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是违背史实的。
佚名
2024-06-17 08:30:5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7 19:18:32

    易经是谁写的?

    《易经》的时代、作者与内容。 时代--商末周初 作者--巫卜之流编纂而成 内容--  决吉凶、问休咎。  包**朴素的辩证思想。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集中...

  • 佚名
    2024-06-17 13:08:15

    《易经》是谁写的?

    易经,目前具体指的就是周易。易经的始原应该是伏羲氏推演的八卦,最初是用来预测天气等现象的。到了商末,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他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至此,经易才真...

  • 佚名
    2024-06-17 19:39:29

    易经是谁写的,周公吗,周易是不是易经

    多数易学爱好者会说它不是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因为《易经》包括卦符、卦序、卦名、卦辞、爻辞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不可能同时定型。如果不带成见地客观地看待卦爻辞的话,卦...

  • 佚名
    2024-06-17 15:54:49

    易经是谁写的!!!!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就是说易经经历了三个时间段即上古,中古,下古。上古即传说时代黄帝,伏羲时期。中古就是自夏到西周这一段时间,下古就是东周到先秦。三圣即伏羲,周...

  • 佚名
    2024-06-17 17:50:19

    易经是孔子写的?

    不是。《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

  • 佚名
    2024-06-17 18:06:20

    易经是谁著写的?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

  • 佚名
    2024-06-17 13:57:09

    《易经》是谁写的?

    《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

  • 佚名
    2024-06-17 04:07:41

    易经是谁写的啊

    《易经》是周公写的.他是为了辅助周文王的儿子写的. 《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

  • 佚名
    2024-06-17 21:09:35

    易经是谁写的?

    易经是历经了三古三圣而逐渐形成的,并非成于一朝一夕。三古是指上古、中古、近古,三圣是指伏羲氏、周文王、孔子。他们为易经的贡献分别是:伏羲氏画卦,周文王著辞,孔子...

  • 佚名
    2024-06-17 16:37:24

    易经是写的什么

    易经不是一个人写的。是三代圣人写的,伏羲,周文王(和周公),孔子。伏羲写的是先天八卦,周文王写后天八卦,孔子编十翼。易经恐怖,形成的时候,当时还没有字呢。所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