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少林绝学“易经筋”里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如何学成?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拳谚,虽然大家都能说出来,但多数习武之人都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难以悟透其中的道理,更不要说将其表现在习武的过程之中了。在这里,笔者仅以一家之言,对此拳谚进行剖析。
  这里讲的“内气”,在中**学和武学上的定义非常相近。实际上,“气”在人体内的意义有二:一是指呼吸之气,二是指人体内在之气。《内经·素问》中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咽喉)”,意思是说“天气”从呼吸而人肺,“地气”(即水谷之气)从饮食入于咽。《内经·灵枢》中又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进一步证明了“真气”是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气合并而成,具有充养全身的功能。由此可见,“真气”就是人体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古人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可见“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尤其对人体血液有调和推动作用。中**学讲究“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自行”,而人体若没有血液的循环滋养,就不能产生生命活动。所以说,“气”为生命的基础。《易筋经》中说“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因此“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真气是无形之物,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是生命活动的依赖。“精”、“神”及肉体都通过它才可得到调养。同属无形之物,“精”与“神”我们只能靠意念去调整,而“气”却可以通过形体的锻炼来加强运养,所以说习武提倡练内气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练内气是习武者必下的功夫之一。早在几千年前,庄子就提出“吹吐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之论,同时代的孟子也说“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内练气,外练形,以形运气,以气养形,气形合一,方臻上乘功夫。拳经所说“内三合”、“外三合”是练内气与外形的具体要求,是人身内因与外因的结合。内气足则对人体有滋养、荣润的功能,外形动也能对内气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它们具有互补性,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具体怎样练内气、外形,武术界各家门派各有不同之法,而且内气的练法内家拳与外家拳也有别。但笔者认为,内家拳、外家拳在练气的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方法和操作形式上略有不同。许多现代拳术练气之法过于复杂,把本来至简之理弄成千法百规,有什么神运、运周天、采气、开气窍、内丹法等一系列法理,如同作茧自缚,其实收效甚微。因为练气是一种无形的锻炼,所以不能排除一些习武之人超常发挥,而在练外形上却很少有突破,基本沿用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单一依靠器械练习。实际上,要想证明自己所习之拳术是否有意义,一是看养生效果,二是要体验实战效果,如此一试,便发现所习拳术的高低真伪。
  练内气和外形,在内重养生功能,在外则重技击功能,表现非常丰富。首先,内气足则内脏功能强,内力实则心肺功能高,人体耐力好,并可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其次在外形上,筋粗、骨硬、皮厚、肌肉弹性好,可具备一定的打击力度,速度反应快,因此在实战中不怕对方捏、拿、抓、打,因此可以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习武的整个过程。
      注重“三伏”和“三九”的季节性训练,认为这两段时间是常年习武练功者有突破性进展的好时机,进而提出了“春夏功人筋肉,秋冬功入骨皮”的论点。因为春天为万物生长繁荣旺盛的时期,习武也是如此,功力多由内向外发展。而在中**学里,肝主春,藏血生筋;脾主夏,统血生肌,所以春夏练功对筋肉的健壮有利,尤以“三伏”为最。而秋冬时节为万物养藏蛰伏的时期,习武时功力多由外向内收敛。在中**学里,肺主秋,气合皮毛;肾主冬,主骨生髓,所以秋冬练功对皮骨的坚强有利,又以“三九”为最。
  这些观点正符合“人是自然的统一体”、“人与天地相 应”之理,也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综-亡所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不只是一句习武的拳论,它集合了哲学、技击、养生三大领域理论,是对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具有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导作用,是习武之人功力的最终表现。
佚名
2024-06-10 03:25:5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