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我是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求各位给点学习《易经》的建议,谢谢!!!

**古人以对天地人的观察和认知为大前提,从自然法则中概括出阴阳易变规律,即《易经》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源于自然也依于自然。远古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每天一起来就是先看天,看到太阳光从天上射下来都分为阳面和阴面,人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日出为昼,日落为夜,春发夏长,秋实冬藏,昼夜轮换,四时交替,天下地上的万物万象无不和这太阳光一样分出阴阳两面。再看人自身,人分为男女,动物分为雄雌,两性如天地间分为阴阳两面同出一辙。男性如白天太阳一样刚健,女性如黑夜月亮一样温柔。古人还发现男女**与死生循环,万物生发及其消长等等现象,都无不与日月运行、四时易变的作用相关联,顺之者善,逆之者恶。而且,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找出规律并加以运用,就能执简驭繁,推测走向,预见结果。这样,阴阳关系易变的道理就成了古人分析万物万象的基本方法。
《易》用“-”代表阳,“- -”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象征天、地、风、雨、雷、电、山、海,这八种自然现象。据资料介绍,远古华夏人绘制河图、洛书两种图式,是对天象、地法、人相的有形与无形的观察和感悟,距今也有六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周文王著述《易经》时是在商朝末年,距今亦有三千多年了。从河图、洛书制图到《易经》著述成书,对阴阳符号及其易变转化关系的确立和运用,这其间的经历也有3000多年。到了春秋时期,老子作《道德经》,比老子年小20岁的孔子数次求教问道于老子,传述《易经》,认为周文王作《易经》是以河图、洛书为重要依据的。他将《易经》列为群经之首。
既然阴阳之道源于自然也依于自然,如老子曰:“道法自然。”然而阴阳之道也曾作为糟粕而被遗弃,受牵连最大的是中**,曾被归诸**方术之列遭到被取缔的厄运。在**近现代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名人因此反对中**,如梁启超、**、严复、鲁迅、**、梁漱溟、郭沫若等。直到新**成立初期的1950年,当时的**副部长贺诚、王斌支持废止中**,并**了一整套行政措施来围剿中**,全国中**业一片萧条。直到1953年,**召开中央**局会议,撤消贺诚和王斌的职务,并且在《人民日报》上开展对中**问题的讨论,中**才有了生机和发展。
为什么阴阳之道被归诸**之列呢?因为它在遵依自然法则之有序中“易”是无常无穷的,其包容性与圆通性是极为广大的。孔子作《易.系辞上传》有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观天文地理四时交替,知人性善恶命运死生,测物象鬼神吉凶造化,正是天、地、人、神、鬼,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包,无所不通。岂不玄妙,岂不神秘乎?虽然阴阳之道揭示的自然法则不是子虚乌有的,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它运用存在的推测不存在的,如**古人所说的“无中生有”,这正是阴阳之道的神秘性之所在。任何神秘性,都是用推测方法或借助推测以指出某种存在的可能,并用这种可能的存在来说服或反证现实的存在。当把未获求得实证的可能的存在加以客观化形象化时,神秘性就出现了。《易经》所谓的“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究竟能知多少呢?实际是知之有限。以知之有限来推测太极之无限,还包括“知鬼神”,这不是玄断又是什么呢?
然而无限是寓于有限之中的,人们可以在有限的存在中探求无限的不存在,一切的存在都从不存在中开始的。这种开始就是推测与判断。随着自然科学和高新科技的进步,很多原来未获求得实证的可能的存在变成了客观的实在,神秘性也随之消失了。旧的神秘性消失了,又会有新的神秘性出现,在存在中探求不存在,在不存在中发现发生某种可能的存在,某种可能的存在经过求得实证时成为客观实在。原始反终,故知事物易变转化以至无穷的道理。
虽然《易经》存有神秘性,但是,阴与阳作为**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以及古人对阴阳关系的研究和运用,反映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古代就产生了。毛氏说:“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对立面的统一。”阴阳之道的路径和方法是辩证的,主要有五义:
一是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物象发生、成长、变化、消亡和转化的根本原因。有云:“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相错,而变由生。”古人依据阴阳学原理,用金、木、水、火、土五类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概括性地阐释世界万物矛盾运动相生相克、循环转化、生生不息的关系,由此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规律,它的哲学理念是抽象的,但它首先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认为阴阳易变是依从自然法则的。
二是认为阴阳是一对矛盾,但它是相对应的。古人勾画的易经太极图,以图素的形式,展示了阴阳对应、易变互动的科学内涵。比如,《易经》里叙述的乾与坤、吉与凶、刚与柔、男与女、阴与阳、寒与暑、昼与夜、强与弱、进与退、、明与暗、伸与屈、贵与贱等等,都表现为阴阳学的相对应关系。世界的万物万象若无相对应的矛盾双方,就构不成事物对立统一的运动形势。
三是认为阴阳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比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比如,寒与热、动与静、正与邪、强与弱等等,都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态势。阴阳之间一强一弱的不平衡是常态,但阴阳的任何一方若过于强盛,对方就会受到抑制而趋弱;或者是任何一方过于不足,亦会导致对方相对亢奋。
四是认为阴阳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是相互为根又相互为用的。这种互根互用关系在中**看症治病中备受重视和应用。中**认为,人与天是合一的,人的生命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変化。无阳则阴无以为生,无阴则阳无以为化。以气与血为例,气属阳,故有阳气之称,血属阴,故有阴血之谓;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气虚可致血亏,血亏亦可致气虚。《黄帝内经•素问》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说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学是古人在有限度观察的情况下,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辩证关系学总结出来的。古人观察手段简陋、方法原始,居然能感悟出人体经络图及其治病机理,感悟出中**辩证看症和中**的辩证**理。古人之悟性绝非吾辈所能企及矣。
五是认为阴阳是消长变化,极则转化的。古人通过观察事物阴阳运动的属性转变情况,比如“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认为当事物的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主要发生在事物矛盾运动的“极”或“重”的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物之极由乎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也。
阴阳之道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是天与人的关系及其易变,而且是以人为本来展开的。孔子作《易.系辞下传》亦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这里说的生、位、仁、财、义,不都是人的问题吗?《易》之太极就是宇宙,太极生两仪就是宇宙分阴阳。宇宙分阴阳,人亦分阴阳,很显然阴阳之道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及自然法则的认识最终总要贯穿到对人的分析和对人认识中去。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观。应该说,**古代的“天人合一”观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并不清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却是**古代哲学思维特征之一。意识是就物质的存在的相对而言的,一般人认为意识不是物质,但是,意识是基于人的主观对于客观世界的思维而存在,思维则是基于大脑物质的传动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也是物质,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
阴阳之道重视研究自然和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比如,“易”在研究或推测某具体人或某具体**时,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人、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事物、不能脱离与他相关联的自然现象。它总是把人或事放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变化中的运动整体里去考察。因此,**传统哲学对人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理解要比西方哲学要深刻得多。
阴阳之道产生于远古的**,凝聚了华夏民族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智慧。它实中见玄又玄中有实,相反相成又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朴素地表述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法,虽是时移世易,但仍是经久弥坚,研究《易经》和运用《易经》路径和方法的人不计其数。
佚名
2024-06-05 22:51:2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