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周易》,《论语》,《道德经》谁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

个人认为是《周易》,其实《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易》有多种,现在已知的《易》至少有四种——连山(夏易)、归藏(商易)、周易、汉易(焦京之易)。什么是《易》?其实用现代语言讲,非常简单——就是哲学! 《易》在古代中华上古文化背景里面的含义就等于现代文化背景下所讲的“哲学”

《论语》是孔门弟子对孔子言传身教的总结——通过孔子言行的个案,以一种“解构主义”的形式宣讲了儒家的**哲学。而《周易》(乃至所有类型《易经》)其实是以“解构主义”的形式宣讲(现代人所谓的)哲学——天地之道。孔子研究《周易》,做《易传》等十翼,这实际上是他借助周易的哲学内涵,为自己的**观找到了“道”的依据。例如,《论语》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观点的“天道”依据(即哲学上的合理性),孔子在《周易》的“地山谦卦”、“火泽睽卦”中找到了依据。孔子从《谦卦》易理中看到了为学、为弟子之道在于山在地下——即“不显山露水”,高大的山处于地下而不显,这样是合乎天道的,于是“谦谦君子有终吉”。但同时,孔子也从《睽卦》中看到了一种人对原则的秉持,在学习他人时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不能失去理智和判断力,也就是不能**——“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在《论语》中这个道理表述为“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倒与西方一句名言相佐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道德经》是道家对天道认识的第一部总述,其中的基本思维**还是来自《周易》(乃至其他《易经》)。比如《道德经》所讲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周易》中“泰卦”的意象。《泰卦》上坤下乾、外阴内阳,正是负阴而抱阳,地气(阴气)居高而下沉,天气(阳气)处下而上升,本来相冲(先天八卦图上,乾坤相对即相冲)的二气相交,由冲转化为合,此即“冲气以为和”,之所以是吉利的,因为这是对立事物的一种“建设性”的相处方式,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双赢格局”。又如《道德经》所讲的治国、治民的管理之道在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其实是取自《周易》的“火天大有”卦的卦意。离在上卦,对应于心脏部位的五爻之位为阴爻(虚),而内卦代表内腹则三阳而实。而这个中虚的离卦却是象征光明的,正是这种易理激发出了道家一个很关键的思想——在道理取用的关键点上用阴、尚柔。因为阴是虚静,而这是光明之本——何为“虚其心”?就是弱化其“自主意识”(也就是佛家所讲的“无我”),“弱其志”——则表示减少纯粹的空想、好高骛远,从领袖君主到人民,都要“虚其心”,不要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减少空想。何为“实其腹”、“强其骨”?就是强调务实行动(行动才能吃饱),获得实际收益。孔子也看到大有卦这个内涵,在《彖传》中解释道:“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上下应之,正是因为上下都虚心无我(这是“文明”一词古老的真正含义!),而关键一点正在于“行”——行动而不是空想,这也正和后世所说的“知行合一”相符。《道德经》还提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观点,这种思想根源其实是来自《周易》的“天山遁卦”,如此等等。

佚名
2024-06-01 15:49:4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