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陵墓建筑的建筑特色

**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教以及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道教、**教次之。现存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数量、技术或者艺术质量,都在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 照古人的观念,阴宅选址的地形地势、方位和安全,将长久地影响后代子孙的命运。这一考虑,在**称为“风水”。风水之说起源很早,魏晋至唐及唐以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风水著作也多以《葬经》命名,重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位置的排列。风水学不但运用在墓葬中,即对实际人生的各类建筑也都有很大作用,只是相对而言,对墓葬的作用更大。风水中固然有一些不科学以至反科学的因素,但它对形势选址的重视及其选址原则,往往又很符合科学和艺术规律,从大量按风水原则选址建造的陵墓中,不难见出它的积极作用。
在古代等级制社会,坟墓的具体规模,当然也有等级之差,不可逾越。《礼记》说:尊循礼的法则,就应该在各方面遵守量的规定,比如宫殿、房屋或器物的大小和数量、棺材的厚度、坟堆的大小等,都要等级分明,越尊贵的才能越大越多。在陵墓中,体现等级的最重要的就是坟堆的大小。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在感染手段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体量。古人从自然界的崇山大河、高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蕴的崇高,从雷霆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的力量所包藏的恐惧,把这些体验移植到建筑中,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了尊严和重要。所以君王的坟堆就特别高大,特称为“陵”或“陵墓”。“陵”字原意就是高大的山。其他人的坟堆较小,称为“丘墓”、“坟墓”或“冢墓”。丘、坟、冢原意为土丘或土堆。从秦汉直到明清,帝王陵墓顶上都有巨大的土堆。
唐代在结合自然环境方面有很高成就,气象辽阔,有很强的纪念性格。唐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整个陵区模仿都城,陵园规划和都城一样,渗透着严格的礼制逻辑,以突出皇权的尊严。明清在运用风水学方面更加重视,成就也更大,形制也与汉唐宋以来的有所不同,明十三陵和清东陵、清西陵都是著名的例子。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是秦汉陵墓规模最大者。封土方形,每边约350米,有如埃及金字塔,呈三层方锥体台级状,全部人工堆成,现存残高仍有43米,顶上开阔平坦,曾发现有建筑构件,可能上面曾建有享堂。封土周围有两重陵墙,都四向开门,很可能是以北门为正门。陵南枕骊山,北望渭河,地势南高北低,以北门为正门使骊山成为陵的天然背景,是结合地形的良好规划。在陵园东墙外发现一批兵马俑,数量极大,有高1.8米的武士俑数千身,还有许多长2米的马俑,排成向东的方阵,气势雄伟,是陵园的地下守卫,表现了秦代高度的造型艺术水平和秦皇的赫赫武功。唐代是继秦汉以后**第二次陵墓建设高潮。
包括武则天在内唐共21帝,除武氏与高宗合葬,末代的两位皇帝葬在河南、山东外,其余都在陕西渭水北岸,号称“关中十八陵”,唐代帝陵大都依山为陵,就是利用自然孤山穿石成坟,其气势磅礴,较之人工封土还要超过。如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主峰为陵山,高出陵前神道约70米,较之秦汉一般只高约二三十米的方上要雄伟得多。各陵以层峦起伏的北山为背景,南面横亘广阔的关中平原,与终南、太白诸山遥相对望。渭水远横于前,泾水萦绕其间,近则浅沟深壑,前望一带平川,黍苗离离,广原寂寂,更衬出陵山主峰的高显。
唐陵继承了汉陵四向开门的传统并更加发展,形成表征帝居的宏伟构图: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围墙,称为内城,四面正中为门,设门楼,四角设角楼;南门朱雀门内建献殿,举行大祭典礼;朱雀门外是长达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雀门约数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门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大范围分布众多的陪葬墓,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达167座。整个陵区范围十分宏大。昭陵和宣宗贞陵的范围周达60公里,超过了长安郭城。乾陵次之,周40公里,相当于长安。以下各陵周10公里至30余公里不等,各陵以乾陵保存最好。唐陵的石刻也很精采:在神道两侧列石刻,以乾陵为例,由第二道门向北,自南而北列华表一对、翼马一对、浮雕驼鸟一对、石马各附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此外,乾陵在石人和第三道阙之间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各一通,在第三道阙和阙北朱雀门前石狮之间左右共列六十一王宾石像。内城东、西、北三门与南门一样,门外也有石狮一对、土阙一对。北门土阙外又加立马三对,号为六龙,表明是帝宫的内厩。陵区广植松柏槐杨,将石刻衬托出来。这些石刻无疑丰富了陵区内容,扩大了陵区控制空间,对比出陵丘的高大,对于渲染尊严和崇高的气氛起了很大作用。 **帝王的坟墓,是**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现代对**领袖的坟墓也称陵,如中山陵。**古代习用土葬,**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佚名
2024-06-08 08:28:0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8 20:27:42

    泰姬陵建筑风水

    陵墓一般都讲究风水,但是不一定对要看当时的风水技术程度,和风水师是否真的有心设计比如清朝的陵墓的风水都是很差的,因为当年得罪了风水师。

  • 佚名
    2024-06-08 16:59:54

    对古代陵墓建筑的结论

    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 佚名
    2024-06-08 04:59:01

    论述古埃及陵墓建筑演变过程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在古埃及叫庇里穆斯(piremus),有...

  • 佚名
    2024-06-08 10:27:18

    鹰国的建筑特色

    蜜岩村古应国建筑“韭房”渊源在皎口水库大坝东南边有座山叫密岩山,在山北面有个村叫密岩村,在密岩村的东面有座桥叫万安桥。山是清山,村是老村,桥是古桥。蜜岩村的村名...

  • 佚名
    2024-06-08 08:00:00

    古建筑的国内建筑布局

    **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古建筑布局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古代建筑在平...

  • 佚名
    2024-06-08 08:00:00

    鹰国的建筑特色

    蜜岩村古应国建筑“韭房”渊源在皎口水库大坝东南边有座山叫密岩山,在山北面有个村叫密岩村,在密岩村的东面有座桥叫万安桥。山是清山,村是老村,桥是古桥。蜜岩村的村名...

  • 佚名
    2024-06-08 08:00:00

    **伯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

    陵墓建筑是**伯建筑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所以对兴建去世者的陵墓特别重视。著名的陵墓被称为“圣陵”,埋葬在圣陵中的一般都是*...

  • 佚名
    2024-06-08 08:00:00

    明十三陵有什么建筑特点?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北十公里天寿山南麓,从明成祖朱棣选为陵址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陵园经过不断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完美的明代最大的陵墓建...

  • 佚名
    2024-06-08 08:00:00

    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关系?

    建筑物的用途分类及特点1、 民用建筑:供人们生活、居住、从事各种文化福利活动的房屋。按其用途不同,有以下两类:(1)居住建筑: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

  • 佚名
    2024-06-08 08:00:00

    奎星阁的仁寿魁星阁建筑特色

    奎星阁阁基占地196平方米, 基宽14米。由须弥座、阁身、宝顶三部份组成。高29米,为四重檐八面体攒尖式木结构建筑,青灰简瓦屋面,维修后改为琉璃瓦。檐额、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