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墓园是什么?西方是盗墓的称谓!

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对汉代墓葬基本结构有所认识,以下我们将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竖穴木椁墓及砖室墓作详细介绍。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於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於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於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对於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於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於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於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

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其次为土洞墓,再而为土洞空心砖椁墓,也就是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

**东汉时期在崖壁上开凿**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布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地,以四川地区最多。根据崖墓平面特徵及规模可分为三类:

单室墓。仅有一个墓室的崖墓,一般深为3~5米,宽1.5~2米,高约1.7米。单室墓数量较多,形制简单,为当时平民阶层的崖墓形式。此外,尚有在单室墓一侧或两侧设耳室,亦作置棺之用。有的单室墓还在墓壁上凿出壁龛和灶台。1959年在四川省新津县牧马山发现的第13号墓即属此类。

重室墓。比单室墓多一个前室,是当时宅第“前堂后室”布局的反映。墓室的大小同单室墓差不多,后室为置棺处。如牧马山第17号墓。重室墓也有带耳室的,耳室一般设在后室的一侧或两侧。墓中耳室较多的,是族葬的表现。

前堂**墓。此类墓规模较大。特点是入口部分有一较高大的享堂,后部开凿1~4个墓穴不等,而以前堂双穴为多。墓穴多由重室墓组成,多附有耳室。墓的宽大前堂,把后部并列的墓穴统一起来,为供整个家族祭奠之用的墓祠,故前堂全部敞开,或立1~2个石柱。如四川省乐山县白崖第 45号墓,宜宾县黄伞溪崖墓等。这种后部墓穴并列的方式,是受崖墓深度的限制,也是多墓穴要求的结果。有的前堂**墓还采取分期建造,为后代留出开凿墓穴位置。

崖墓的形式、平面布置、立面、细部直到墓室的内部布置都仿尘世的住宅,如重室墓分前后室,象征人间住宅的前堂后室。入口处的墓门仿宅门的木构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栱、飞檐。有的在门旁还雕有门阙。此外墓室内壁面有隐出的仿木构件,如有的将墙面划分成方块示意外露的木墙骨,壁面上部刻隐出的斗栱,有的在墓室和耳室间,以石柱斗栱分隔成两个空间。还有在墓室壁面凿出壁龛和灶台等世人住宅的常用物。从这些可以了解到汉代木构建筑的概貌。

崖墓盛行於公元2世纪,蜀汉时已趋衰落,至南北朝时则成为尾声。

古墓葬
ancient tombs

泛指人类古代采取一定方式对死者进行埋葬的遗迹。包括墓穴、葬具、随葬器物和墓地。**的古墓葬分布很广,历年来发掘出土了大量历史价值较高的珍贵文物,这是探讨不同时代、地区和社会阶层之间埋葬习俗以及所属时代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有55处,包括帝王陵墓古墓群和名人墓。
史前时代墓葬 **埋葬遗迹最早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遗址。新石器时代已有了一定的葬制,历年来,在上百处墓地发掘的1.3万余座墓葬,其中70%以上分布在黄河流域。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一般墓坑小而浅,墓葬排列有序,多为单人葬,没有发现葬具的痕迹;随葬器物的数量不多,彼此没有显著差别。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采用木质葬具的大墓,有的随葬上百件陶器,有的随葬较多的玉器,表明墓主生前占有多量财富。陶寺遗址的个别大墓,随葬器物多达 200余件,其中有精致的彩绘陶器和木器以及鼍鼓、特磬等大件乐器。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红山文化积石,浙江余杭反山遗址发现的良渚文化土墩墓,分别用石块和土堆砌筑而成,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又有地面标志的大型丛葬墓。这些大墓从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古代文明的曙光。
商周时代墓葬 已发掘的商周时代墓葬总计有 1万多座。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墓葬。随着阶级分化和等级制度的确立,埋葬制度也有了严格的等级区分。奴隶主上层贵族的墓葬墓室宏大,有墓道,使用多层棺椁,有些地面上建有用于祭祀的建筑。随葬品十分丰富,普遍使用人殉、人祭,有的还附葬车马坑。一些小型墓葬,墓坑狭小,仅随葬少量陶器等,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殷墟侯家庄西北岗与武官村之间商王朝后期的王陵区,有13座大墓,其中葬制规格最高的 8座大墓,墓坑四面都有墓道,其余则南北两面或仅南面有墓道。墓室面积最大的达330平方米。陵区东南有 1000多座人祭坑。小屯附近发现的“妇好墓”,规格不高,墓室面积仅20多平方米,无墓道,但随葬品十分丰富,出土青铜器和玉器各有数百件。
西周丰镐遗址张家坡附近的井叔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中字形大墓为中心,布局主次分明,是考察西周高级贵族葬制的典型资料。
春秋战国墓葬主要发现于列国都城和其他城市遗址附近。列国国君的陵墓多单独集中在一个墓区,整体布局有一定规划。凤翔附近的秦公陵墓,包括13个相对独立的陵园,每个陵园都有一两座“中”字形大墓。临淄齐国故城附近的田齐王陵、赵邯郸故城附近的赵王陵、平山附近的中山王墓以及被推定为魏国王陵的辉县固围村大墓,上部都有高大的夯筑坟丘,有的还在墓上建造宏大的“享堂”。身份较高的贵族墓葬,随葬成套的青铜礼器、乐器和车马器等。中山王墓随葬陶器的组合也有定制。
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帝陵 秦汉及其以后的帝陵,除元代不留坟、无遗迹可寻外,其余各代大都地望明确。
秦始皇陵的规模最大。陵园坐西朝东,平面横长方形,由两座夯土墙环绕。覆斗形坟在内陵园右侧,左侧有寝殿基址。陵园内外发现许多陪葬墓和陪葬坑,其中包括兵马俑坑。
西汉十一陵,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郊外,其余都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渭北九陵和杜陵,都有覆斗形坟,其中武帝茂陵的坟最大。文帝霸陵“因山为藏”,无坟。当时帝后同茔不同陵,分别由夯土墙环绕成平面正方形的陵园,而后陵小于帝陵。西汉诸陵附近都有陪葬墓,现存陪葬墓坟最多的是高祖长陵和宣帝杜陵,各60多座。咸阳杨家湾的两座长陵陪葬墓,墓主可能是周勃和周亚夫父子。霍去病墓是茂陵的陪葬墓。高祖至宣帝七陵附近,还有为供奉陵园所设陵邑的遗址。东汉帝陵在汉魏洛阳故城附近,除北宋以来所传光武帝原陵外,其余都无法肯定。据记载,东汉帝陵的坟前建石殿,并已有石刻群,这种规制对后世影响很大,但目前尚未发现它们的遗迹。
曹魏和西晋帝陵也在汉魏洛阳故城附近。由于当时主张薄葬,“因山为体”,既无封树,又无寝殿,地面无任何痕迹。晋文帝崇阳陵和晋武帝峻阳陵的位置已基本查明,其他西晋、曹魏诸陵有待探寻。东晋帝陵在南京附近,大致仍依山为陵,并不起坟,个别起坟的也较低小。
南朝陵墓的显著特点,一是墓地的选择受相墓术影响,方向很不一致;二是陵前有很长的神道,列峙石兽、石柱和石碑。刘宋和陈的帝陵,多在南京附近。南齐和萧梁的帝陵,多在丹阳陵口镇。陵口有一对大型石麒麟,为齐梁陵区总入口的标志。可大体肯定的南朝帝陵已发掘 5座。都是在山坡开挖大型单室长坑,墓壁多用模印花纹砖拼砌大型画面,一般填平后仍起坟。
北朝陵墓经过发掘的,只有大同方山北魏文明太后冯氏永固陵。北魏迁洛以后的帝陵,在洛阳河以西的北邙山下。孝文帝长陵、文始皇后高氏陵和宣武帝景陵的坟比较明确,其他遗迹则无可寻。河以东为当时近支皇族妃嫔和其他贵族的葬地,与长陵的距离因其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而由近及远。这种布局保留着早期族葬的遗风。
唐代高祖至僖宗十八陵,都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唐高祖献陵形如汉陵,仍为覆斗形坟。唐太宗昭陵改在北山南面半腰穿凿玄宫,封堵后不再另起坟。此后多数唐陵沿用此制,陵园布局也依昭陵规制,都在周围筑墙,四面各开一门。南门内有用于朝拜献祭的献殿 (寝殿 )遗迹。南门外的神道两侧,列峙石俑、石马、石鸵鸟、石华表等10余对,有的还有蕃酋立像。陵园南相当距离又有寝宫(下宫)遗迹。石刻群保存最多的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陪葬墓坟保存最多的是昭陵(167座 ),献陵其次(67座),历年作过一些发掘。
五代时期的帝陵,发掘过南京的南唐二陵、成都的前蜀王建墓和后蜀孟知祥墓,它们沿用了唐陵的某些制度,但规模较小。
巩县宋陵的北宋八陵,都有覆斗形坟,陵园布局沿袭唐陵制度而稍有变化。主要差别在于:恢复唐以前帝后不同陵之制,后陵附葬于帝陵西北,规模较小;下宫建在帝陵西北、后陵之前,与唐陵位于西南不同;神道石刻的品种和数量增多(一般帝陵23对、后陵10余对),组合和形制更加定型化。南宋六陵“攒宫(暂厝地)在浙江绍兴,宋亡后被破坏,已无遗迹可寻。
辽陵及奉陵邑在**自治区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境内。辽陵地面建筑被金兵破坏,布局情况不明,仅知其依山为陵,陵前有享殿遗址。金陵在北京西南郊大房山下,明代将其破坏,现正进行勘察,布局情况有待判明。西夏陵在银川市西贺兰山麓,布局与北宋诸陵颇多不同。
明清两代的陵寝制度有较大变化。坟不再是覆斗形,改变为平面圆形前建方城明楼的宝城宝顶式。坟前面的陵园为纵长方形,并扩大享殿,取消寝宫(下宫)。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沈阳的福陵和昭陵以及河北的清东陵、清西陵,都是这种格局。其间的差别在于:明代帝后同陵合葬,清代帝后不同陵;明陵享殿称棱恩殿,清陵称隆恩殿;清陵在陵丘宝城与方城明楼之间增筑月牙城。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把帝陵集中在一个总的陵园内,仅在居于主位的明永乐帝长陵、清顺治帝孝陵和雍正帝泰陵前,即陵园大红门内设置神道和石象生,其余各陵之前不再设置。
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其他墓葬 各地发现的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墓葬总计不下数万座。一些显贵家族都有共同的墓地,地面上有高大封土,形成范围很广的墓群。厚葬之风减退,随葬品多用明器。各地区的墓葬形制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墓葬,各有特点。
秦和西汉初期的大墓仍采取商周以来的葬制,即在有墓道的土坑竖**营造木构椁室,墓主的棺室居中,四周置放随葬器物,长沙马王堆汉墓便是如此。西汉中期的某些诸侯王墓,例如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墓,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多室**,并在洞内搭建木构瓦屋。另有一些诸侯王墓,则在穿土为圹的木构椁宝周围增设“黄肠题凑”。
从汉**始,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一般墓葬,多为结构简单的土洞墓,随后长期流行。同时出现几种新的墓制:①空心砖墓。用模印图像空心砖砌筑墓室,开始出现于战国晚期,流行于西汉时期;②砖室墓。用小型长方砖砌筑墓室,西汉中晚期出现于中原和关中一带,东汉以后广为流行,成为全国各地常见的一种墓制,其中许多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天象、四神、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车马出行、宴饮百戏等;③画像石墓。用雕刻画像的石材砌筑墓室,结构和布局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东汉时期,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苏北、河南南阳以及湖北襄樊、陕北与晋西北 3个地区。河南密县的打虎亭汉墓,为砖石结合墓室,既有画像石,又有壁画。另外,四川省境流行画像砖墓和崖墓,画像为模印,题材有收获、射猎、采桑、卖盐等生产和商业活动以及宴饮、乐舞、车骑等生活场面。乐山附近的麻壕崖墓,保存大小不等的墓穴 200余座,年代属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某些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采取特殊的葬俗,例如川南的人悬棺葬。
魏晋以后的贵族官僚墓葬,布局简单,面积缩小。一般都是单室,规格高的有前、后两室,多室的极少。北朝和隋唐大墓的墓道较长,接近墓室部分掏成隧道,并在顶部开通几个天井,以象征宅第的层层院落。在墓室的砖面和墓道两壁绘壁画,内容有墓主人男女侍者门卒和**骑从行列以及四神图和天象图。北宋和辽金墓葬,墓室由方形、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而且用雕砖砌成仿木建筑结构。雕砖和壁画内容多与前代相同,为宴饮、伎乐场面,有的墓内出现了有关杂剧的题材。
至于随葬器物,西汉中期开始在日常器物之外增添陶质明器,东汉则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从南北朝开始,又随葬大量仪仗俑和伎乐俑,并置放方形石质墓志。盛唐时期常用三彩陶俑。墓主身份高的大墓,陶俑多达数百件以至上千件。宋代以后多随葬瓷器。
东北地区**和渤海时期的上层人物墓葬,沿袭汉代旧制,并结合本族葬俗,墓地多建在较高的地方。形制有积石墓和封土石室墓 2种,排列比较规整。墓室用石块叠砌,多数彩绘壁画。**吐蕃时期的藏王墓,受唐代影响,封土夯筑,呈覆斗形。
在**文物保护单位中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墓,例如:纪念民族始祖的黄帝陵、成吉思汗陵;属于文化名人和民族英雄的孔林、司马迁墓和祠、张衡墓、张仲景墓及祠、司马光墓、岳飞墓、李时珍墓、徐光启墓、李自成墓、郑成功墓;少数民族地区的杨粲墓、奢香墓、阿巴和加麻札;有关中外关系的**教圣墓、苏禄王墓等等。
佚名
2024-06-01 13:44:4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1 22:47:58

    梦见盗墓,是皇后的墓,

    梦见盗皇后的墓-解梦:吉凶指数:91(由佛滔居士数理文化得出,仅供参考)梦见盗皇后的墓:感觉有点凄凉的一天哦!和伴侣的气氛有点紧张!你会觉得最亲密的人,原来也是...

  • 佚名
    2024-06-01 03:07:54

    西安十大墓园是那些?

    按照环境和规划来说的话1.霸陵新区2杨凌福泽园3.三兆公墓4凤栖山5凤凰岭墓园6白鹿原墓园7九龙山8枣园9慈恩园10高桥前年给老丈人选墓地走遍西安周边所有墓园,...

  • 佚名
    2024-06-01 22:34:43

    西安十大墓园是那些?

    1.霸陵新区2杨凌福泽园3.三兆公墓4凤栖山5凤凰岭墓园6白鹿原墓园7九龙山8枣园9慈恩园10高桥

  • 佚名
    2024-06-01 07:55:09

    西安最好的墓园是那个?

    从环境上看,霸陵墓园(新区),非常宜人,但价钱贵。从向阳(山南水北)看,西安只有白鹿原和凤凰岭。你可以去墓园的接待处问问,可以免费去墓园看看。韩森寨建材市场对面...

  • 佚名
    2024-06-01 21:06:22

    西安公墓墓地及墓园?

    三兆殡仪馆  三兆殡仪馆,是在原西安市三兆公墓的基础上建设的,占地500余亩。现有员工95人,其中馆领导4人,中层干部8人,其它工作人员83人。经西安市编制委员...

  • 佚名
    2024-06-01 01:56:22

    公墓、古园、寝园、陵园……,上海这些不同墓园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被称之为“陵园”和“古园”的墓地,说明环境是挺不错的。而“公墓”说明是一般性的安葬性的墓地,相对环境应该要差一些。上海老百姓买墓比较多的哪里我不清楚。我今年清明...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梦见盗墓,是皇后的墓,

    梦见盗皇后的墓-解梦:吉凶指数:91(由佛滔居士数理文化得出,仅供参考)梦见盗皇后的墓:感觉有点凄凉的一天哦!和伴侣的气氛有点紧张!你会觉得最亲密的人,原来也是...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沈阳的西南方向的墓园有哪些

    沈阳西南方向有沈西墓园和沈阳西郊卧龙墓园,均在沈辽路沿线(省道s102线)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松鹤墓园的名称的来历

    到1987年10月,向陈泾河北扩大用地,建小桥,桥名取称“松鹤桥”,1987年10月申报公墓时称“松鹤墓园”。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盗墓笔记中世上最大的盗墓活动是什么

    是老九门和张起灵一起去四姑娘山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