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古代著名阵法有哪些

《唐李问对》 **古代著名兵书。分上、中、下三卷,有九十八个问题,总计一万零三百余宇,《武经七书》之一。它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李世民和李靖的军事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问对》中的基本思想:

⒈奇正相生、变化无穷的作战原则。奇正是《问对》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认为"奇"与"正",不仅指兵力的配备,更指战术变化的原则。使奇正的理论和运用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

《问对》说,五阵(前、后、左、右、中)中,中央为将领的指挥位置及其所控制的机动部队一一余之奇兵。前,后、左、右即战斗部队的位置,称为"阵地"或"实地",在战斗部队之间的间隙地带,称为"闲地"或"虚地"。位于"实地"的部队就是正兵,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部队就是"奇兵"。四块"实地"的正兵在中阵的将领指挥下,利用四块"虚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问对》称其为"四正四奇"。这就说明,奇正来源于方阵的队形变换,它包含了战术变换,又包含了兵力使用。

《问对》认为,在**战略上,对敌人进行**声讨是"正"进行军事打击是"奇"。在战役战斗上,一般说主攻方面或主要防御方向是正兵,助攻方向或次要防御方向是奇兵。《问对》强调把奇正结合起来运用。做到"奇正相变',出奇制胜。

要做到出奇制胜,《问对》说:"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意思是说给敌以假象,是用奇兵迷惑敌人,而不是我的正兵,战牲敌人的是我的正兵,而不是我的奇兵。唐太宗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把奇兵变正兵使用时,敌人还以为我是奇兵,而我却以正兵打击它;把正兵变为奇兵使用时。敌人还以为我是正兵,而我却以奇兵打击它。

"示形"必须达到"先形之,使敌从之",诱使敌人落入圈套才能掌握主动,夺取胜利。用"示形"达到奇正相变是为了致敌虚实。李靖认为:"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

对奇正相变的运用,《问对》认为兵力使用上既不能过分分散,也不能绝对集中。要"有分有聚,各贵适宜"。"兵散,则以合为奇。合,则以散为奇"。当合则合当散则散。这样就会处理好奇正的关系。

⒉"变易主客",全面而辩证的思想。"主客"就是防御一方和进攻一方,防御之军和进攻之军。"主客"与"攻守"有联系也有区别。"主客"是指部队所处的地位,"攻守"则是指作战的基本形式。然而,部队所处的地位又正是从采取攻守形式来区分的,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问对》中说:"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认为进攻是防御的转机,防御是进攻的手段,两者都是为了争取胜利,不可分割。《问对》还指出:"攻守-法,敌与我分为二事,若我懂得,则敌事败;敌懂得,则我事败。得失成败,彼我之分焉。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战百胜"。这就进一步从敌我两方的攻守得失阐明了进攻和防御是对立的统一。敌我双方总是分为攻守的两个方面。这一方如果正确地运用攻防原则,另一方就会失败。

对于进攻,《问对》指出:"夫攻者,不只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只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以有待焉。"这里的"攻其心之术",就是打破敌人企图、摧毁敌人意志的方法。同时,它又谈到,也不能把防御单纯地看作保守城池,而应当把操持**旺盛的士气放到首位,待敌人之隙而攻之。《问对》认为,如果进攻时做到了"攻其心",打破敌人企图,摧毁敌人意志,就真正达到 "知彼"的境地。如果防御时做到了始终保守防御企图,保持高昂斗志,就是真正地达到了"知己"的境地。

对于防御,《问对》肯定了范蠡的观点:"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意思是说,后发制人是用潜力。先发制人是用锐气。最大限度地挫败锐气,最高程度地发挥我方潜力,夺取胜利,这就是军事家运用潜力和锐气的奥妙。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思想,都是弱军战胜强军。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胜敌之术。因为面对兵力强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强敌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就应当隐蔽企图,不露声息,养精蓄锐,避敌锋芒,与之持久,待敌强弱易势之后再求决战歼敌,

进攻作战可以获胜,防御作战也可以获胜,关系胜败的核心不在于采取何种形式,而在于是否掌握了主动权,是否处于有利的作战态势。《问对》指出:"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就是说,比较和估量有利与不利的攻防态势,就有改变我们的不利态势为有利态势,改变敌人有利态势为不利态势的变易主客地位的办法。它认为:"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问题不在于处于何种战场地位,关键在于取胜的方法恰到好处。抓住关键。《问对》关于攻守主客的论述,不是一般地停留在贵主不贵客的议论上,而是透辟地分析了攻守、主客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正是兵家思想中具有的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的冷静理智的理性态度。

⒊"教得其道"的练兵思想。《问对》十分重视部队的管理教育和军事训练。从军事素质说,李靖认为核心的问题是要加强**内部的团结,搞好官兵关系。原则就是"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就是说,恩威并施,赏罚并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治军原则中恩是威的前提,要以爱兵为上。只有将帅与士卒"心一",意愿相同,士卒亲附,然后才能立威,才能明罚。"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矣",是难以达到冶军目的的。

在提高军事素质上,《问对》十分强调将帅必须通晓训练方法。李靖说;"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什么是"教得其道"?李靖提出了一个三阶段训练方法"且赏教士。分为三等:必先结伍法,伍法既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禅将,禅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阵图,此一等也。大将军察此三等之教,是大阅,稽考制度,分别奇正,誓众行罚。"这个"三等之教"的训练方法,就是分为三个阶段训练过程,如同今天由单兵到多兵,由小分队到大部队,由分练到合练(包括演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

《问对》还谈到,训练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扬长避短。如针对番兵长于骑射,汉兵长于**战的特点,提出:"汉戎宜自为一法,番落宜自为一法,教习各异,勿使混同"。

《问对》的教战之法是科学的,做到从低级到高级,先简单后繁难,先单兵后合成,先步法、伍法、队法,后阵图,这种训练方法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所以,李靖总结教战方法时说:教战'必先繇下以及中,繇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唐李问对》卷中)。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今天仍不失其进步的意义。
佚名
2024-06-05 22:50:1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5 15:35:07

    **古代神话阵法有哪些?比如诛仙阵什么的……

    **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即作战队形的,称之为“布阵”。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的战斗力,克敌制胜。  **古代军事史上有名的作战阵法有三种:  八阵这是战国时...

  • 佚名
    2024-06-05 18:44:07

    **古代阵法有哪些?

    五军阵,韩信。八卦阵,八门金锁阵,出自三国演义。一字长蛇阵,出自隋唐演义。六花镇,唐代李靖创出。**,戚继光。这是我听过比较有名的。另外像鹤翼阵,鱼鳞阵,锋矢阵...

  • 佚名
    2024-06-05 05:26:03

    古代的阵型阵法都有哪些?

    一、八卦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

  • 佚名
    2024-06-05 16:49:58

    **十大古兵阵法是哪些?

    一字长蛇阵,长虹贯日 二龙**阵,双爪共擒。   三才太乙阵,三足鼎立 四象漯河阵,四方混元。   五虎群羊阵,分点齐入 六宇连方阵,个度方圆。   七星北斗阵...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古代的传说中著名的鬼怪都有哪些

    主要都至源于山海经夔(kui):传说**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古典文学名著有哪些?

    **古典文学名著 :   《诗经》 《国风》 《雅》《颂》 《离骚》 《九歌》《九章》 《天问》《九辩》《周易》 《尚书》 《春秋》《左传》 《国语》 《论语》...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古代书法名家名帖有哪些

    1,柳公权的《玄秘塔》2,颜真卿的《多宝塔》3,王羲之的《兰亭集》4,祝允明《草书诗帖》5,赵孟頫《前后赤壁赋》6,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7,米芾《蜀素帖》8...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古代里比较著名的书籍有哪些?

    1、“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这是一部被**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古代四大最著名琴都是哪些

    **古代四大名琴指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人们誉为「四大名琴」。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无...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古代著名书法家 (20个)

    用笔豪放,行笔急速,变化自如。张即之(1186-1263):南宋。字温夫,安徽人。其书清劲严整,尤善写大字。赵孟頫(1254-1322):元代。字子昂,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