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什么是地质测量员

第十章 地质测量
第一节 地质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地质测量的任务是测量地质图,因此也叫地质制图或者叫地质填图。所谓地质图,实际上是地形与地质体的相交迹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也就是用一定比例尺和各种花纹符号,把出露于地表的所有地质体反映在平面图上。
通过地质测量工作,收集工作区内所有的地质资料。系统地研究区内的地层、构造、岩石、矿产等地质特征,为普查找矿、水文及工程地质、**地质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地质测量是一种复杂而多方面的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有地质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遥感地质方法等多种手段,最终需要编制多种图件,除地质图外,还要编制矿产分布规律和预测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地质、地貌等专门性图件。
地质测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尺进行,一般小于1︰500万为小比例尺,1︰20万—1︰10万为中比例尺,1︰5万以上为**例尺。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测量,其任务是有本质区别的。一般地讲1︰20万地质测量,其普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圈出所发现矿产的远景地段。而1︰5万地质测量则是在1︰20万地质测量基础上,查明矿点和矿床,并对其作出地质评价。
地质测量包括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野外工作阶段;
3.室内整理即便写报告阶段
第二节 地质测量的准备工作
在接受某一地区的地质测量工作之后,应立即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和阅读与工作区有关的各种资料;野外初步踏勘,明确工作任务;编写设计书;作好组队及后勤工作。
一、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
首先必须充分地收集和研究工作区前人工作的所有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出版和未出版的地质图件和文字报告;各种专题性的研究成果;成套的岩石标本和薄片、古生物化石标本;各种化验数据;物化探成果;已知的矿床、矿点等资料,有时需要对以前的岩芯进行研究,对标准剖面、矿床、矿点等进行实地考察。
这些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设计工作时,作到有的放矢,明确存在问题,端正工作重点。
二、解释卫片、航片编制各种图件
结合对前人工作的研究,解释卫片和航片编制地质—岩性略图、矿产草图、地层柱状图以及地质—物探成果略图,实际材料图,标出全部基岩露头、坑道和钻孔、生物化石发现地点;编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略图等等。
三、实地踏勘
通过到工作现场初步踏勘,了解区内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检查典型剖面和矿床,作为配备装备,选择基地的依据。
四、编写设计书
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工作区的位置、范围、面积;
2.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
3.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4.工作区的地质、矿产概况;
5.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及研究的主要地质问题;
6.工作时间及阶段划分;工作程序、工作手段(地质、物探、化探及重砂、钻探等)及各项工作量安排;
7.地质测量队伍的组织领导、人员编制、装备及经济预算等等。
8.预期提交的成果及图件等,如地质图、矿产图、矿产分布规律和预测图,以及一些专门性图件,如第四纪沉积图、地貌图、水化学图、岩性岩相图等。
设计书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作为开展工作依据,一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即可遵照实施。
第三节 野外实测工作
一、野外踏勘及实测剖面
为了使参加地质测量人员对区内地质构造有个基本了解、统一认识、统一规格,一般要求全体人员联合进行区域踏勘,选择几条横贯全区的观测路线,观察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查明各时代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追索某些标志层,确定实测剖面位置;观察和研究区内主要褶皱和断裂构造,查明侵入体类型、规模和内部构造,以及对矿床、矿点的检查等。
野外踏勘的目的,第一是了解地质情况便于开展和布置工作;第二是统一认识和统一规范要求,保证质量。
在详细踏勘的基础上,选择几条典型的剖面进行实测。实测剖面比例尺,视地层复杂程度,出露情况及地形特征而定,一般用比例尺为1︰2000—1︰10000的不等。
实测剖面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地层时代、层序、岩性垂向特征、古生物发育特征、岩层厚度、接触关系、矿产赋存层位及各种技术指标,剖面上各种物化探异常特点及矿点资料。
(2)确定野外地质制图的地层划分单位,明确各填图单位的顶底标志。
(3)研究工作区内的地质构造发展历史。
二、 路线地质观察及野外地质图的填绘
在全队统一了填图单位及各项技术要求之后,便可以分组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按照地质测量比例尺的要求布置好观测路线,一般以穿越主要地层走向和构造线方向的路线为主(穿越法),对于重要的地质界线采取沿走向追索(追索法)。
地质观察路线按一定间距布满全区,路线间距的大小,决定于填图比例尺和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如1︰50000地质测量,路线间距一般为500—700m,构造复杂的地段或者有矿床、矿点地段,应加密测线。
在地质路线上,要观测和记录路线上的所有地质现象,将划分出的地层单位及其界线、侵入体的接触界线和相带分界线、断层面的出露线等,应准确地填绘在地形地图上。
在进行地质制图时,要在野外将所见地层、岩体、矿体等露头的地质界线填绘到地形地图上,以便制成野外地质图。
在地质观测路线上的地质点,要准确定在地形图上(用罗盘在底形图上定点或用gps直接测出经纬坐标来定点),然后按照地质体分界线的实际出露情况,在点的两侧各延出半厘米左右的线段,与相邻路线相应点的延伸线相连,这些连线的方向和形状要根据地质体的产状与地形的相互关系而定。一般用“v”字形法则进行连线。
在野外将各观测路线相应点间都连成线,这些线有的是地层间的分界线,有的是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有的是断层出露线,总之它们将地质体的出露线都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这就是野外地质图。同时要在一定的面积内填绘相应数量的产状符号及其它地质标记,如地层单元和岩体时代的代号等,显然这种图不仅表示地面的露头情况,而且表示了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之内地质体三度空间的分布特征。经室内整理和修饰就成为正规的地质图。
野外地质填图时应分组进行,由组长负责分工合作。有的掌图,负责定点连线;有的记录描述;又有的采集标本、量产状。大家取得共同资料,共同负责,在野外共同商量,互相讨论统一认识,提高填图质量。
三、工作小结及室内整理
野外填图阶段,每日路线完成之后,都要作当天工作总结。将野外记录及图面进行整理、核对。图面、记录、标本等要对应一致。图面上所定地点及地质界线要着墨,并应转绘到室内另一张地形图上,作为实际材料图(如果时间来不及可待阶段小结时作)。在野外记录本上要作文字小结,总结该路线上所见地层、岩体、矿产等的主要内容,对该区某些地质问题的新发现、新认识,在本条路线上有哪些现象由于出露不好或其他原因没能观测详细,须在相邻路线更**意解决的问题等。实际上是对当天的野外工作更加仔细的重新研究,总结已取得的资料,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工作更有预见,更有的放矢。
阶段性的室内整理很重要,因为几条路线工作之后,填出一片面积的野外地质图,需要认真研究和整理所取得的资料。在每日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图面和记录本,是否有遗误之处,是否有要返工的的路线,如地质点定错、地质现象观察记录不详或彼此矛盾,或者有重要意义的矿点等,都应决定补测或重测路线,补足资料。这需要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决定。
转绘实际材料图。实际材料图是计算工作量及查阅原始资料的依据,因此野外要作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内容有:
①地质点及其编号;各种不同性质的地质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②实测剖面位置;
③观察路线,一边用点线画出,显然地质点都在观测路线上,有时观测路线还标明工作日期;④岩层产状;
⑤化石产地及符号;
⑥按矿种标出矿点位置、老洞、采坑等;
⑦各项山地工程的位置及编号等。
实际材料图一定要在各阶段整理时逐步完成,不能等到最后整理时去编制。该图应放于野外基站,不能带出野外山上,以免丢失。
阶段整理的另一项工作是检查核对标本,于野外记录对照检查岩性及标本编号,然后将编号上墨、包装好,并及时装箱,须待化验、磨片的样品和标本,要及时填写送样单,送往化验室进行分析鉴定。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第四节 室内工作阶段
一、地质测量成果的整理
在野外填图工作结束以后,就转入最终室内整理阶段。室内整理阶段首先要整理野外的所有原始资料,完成野外实际材料图;审阅野外记录本;核对和仔细清理标本,有些重复的标本要选出抛弃;对照标本要对地层和岩石进行补充描述,对于化石标本要作详细研究,以便准确地确定地层的时代。整理各项鉴定、化验成果。其次要清绘地质图,要将图面认真仔细地整饰,有些出露不好的地段推测的地质界线,要用断线画出。图面上的界限、符号、数据都要清绘得整洁、美观、匀称。画好图廓,写好图名比例尺。如果要正规出版的地质图,需要按照规定图例色谱上好颜色。在清绘地质图的基础上,对其他成果图件也要进行编制、整饰、成图。
最终成果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编写报告。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完整图幅)的地质测量工作需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每年工作结束后要完成和提交年度报告。所有的野外工作完成后即可着手编写最终地质报告草稿,待所收集的实际材料(鉴定化石、岩性分析和化学分析所获得的材料)整理完毕后,即可呈交待审查验收出版的最终定稿的图幅地质报告。地质报告的完整性、报告中资料的真实性、精确性是衡量地质报告质量的标准。
二、地质测量实习报告的编写
地质报告的主要章节有前言、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区域地质发展史和结束语等。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手段可增加一些专门性的章节,如水文地质;**地质等。地质报告主要章节的一般内容简述如下:
(1) 前言
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图幅编号、名称、范围和总面积;自然地理特征,山川形式,地形的特征,山岭及河谷的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露头情况,植被覆盖程度,气候特征等。
工作区的经济和交通概况、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人口密度、资源开发及交通路线等。
工作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地质构造的最主要特征,以往地质研究的历史及研究程度及评价。
本次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主要解决哪些地质问题,工作的组织情况,工作时间的安排,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手段,最终提交的成果等。
(2)地层
概述测区地层发育情况,所有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等,然后应根据地层时代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详细叙述地层各组、段的分布特征,出露情况,岩性特征,所含化石的种属,时代划分及其依据,接触关系和厚度等等。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根据实测剖面及实测填图时的野外记录,综合叙述。可以引列实测剖面的资料,或者引入路线地质剖面图来表示。
(3)岩石
如果区内的沉积岩和变质岩未作大量的岩石学工作,对沉积矿产和变质矿产的意义不大,其主要岩性特征都在地层一章中叙述,这里不作专门描述。
对于岩浆岩的叙述首先应该进行分类,按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或者按照侵入岩、喷发岩,或按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命名。
总述区内的岩浆岩发育的特征之后,应该注意描述区内出露的各个岩体的特征,包括岩体出露的位置、规模,所处的构造部位,岩体的形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三度空间的产状特征,岩体内的分相情况,岩石类型及名称,岩体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特征等。然后要叙述岩石的物质组成,包括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岩石所经受变化及改造等等。说明岩石类型、形成时代,与围岩的关系、含矿性等等。
岩石学的研究不但需要野外详细收集宏观资料,而且需要大量的镜下鉴定及各种化学分析资料,这些资料的丰富可靠程度,以及对这些资料正确分析整理,寻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这是岩石学研究深入的标志,而在本章中应纳入岩石学研究的成果。
(4)构造
首先概述工作区构造的总体面貌,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然后分别描述具体的构造单元。
对于褶皱的描述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先叙述褶皱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后叙述组成褶皱的地层(褶曲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褶曲翼部的地层时代、层序等)。进一步应该详细地描述褶皱的形态,如褶皱轴的方向,褶皱轴面、枢纽的产状,将褶皱进行形态分类。讨论褶皱形成时期,褶皱的形成机制等。
对于断裂构造的描述要侧重区域性断裂的描述。如断层的位置、规模;一般用断层所经过的两个或几个地名来命名;叙述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以及构造变动。断层的构造现象,如构造岩、片理化、断层泥、透镜体、拖曳褶皱、伴生节理、地层的牵引现象;断层面的形态变化、断层上的擦痕及其产状;推断断层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历史,断层产生的力学机制等。
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它们的形变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的关系。
构造形态特征和空间关系往往用图能够更明确和直观地表达,因此要尽量用各种图件帮助叙述。
(5)地质发展简史
根据地层、岩石、构造等综合分析,恢复本区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按地质时代连续陈述各地质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地质**。
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与地层一章重复,变成单纯岩性叙述,而是要说明其中反映出当时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以及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过程、地壳运动等生动的画面。
第二,文句要简明扼要,避免死板枯燥、像记账一样;记述要有理有据,不能无根据地想象或推论。
(6)矿产
要从最主要矿产开始,说明矿产所在位置、矿种、矿床类型、规模、各种化验分析数据、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各种工程揭露的实际资料、各种经济指标,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等等。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依据。这一章描述越详细越具体越有使用价值,一些数据资料就更要求准确有据。
在这一章不仅要说明一些金属矿产,如铁、铜、铅、锌等等,而且还要说明非金属矿产和建筑石材等,尤其是煤和石油等,必须加以叙述,恰当进行评价。重要的是根据区内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找矿远景和找矿方向。
地质报告中除以上必不可少的章节外,还可有些专门性章节内容,如“地貌—第四季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等,但要经过专门性工作之后,才能单独列章节。
(7)结语
结语是对整个地质测量工作的结论和评价,要明确而简练。概括性地肯定工作的主要成果,新的发现,新的认识等等;简明叙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哪些问题需待解决;对进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
结束语要实事求是,对工作要正确估价,认真负责。地质测量工作的质量反映在全部工作的成果中,而不在于结论是否写的冠冕堂皇。也不要过于谦虚,埋没成绩。对于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建议要准确而中肯。
最后,要对曾经指导和帮助过此项工作的人表示感谢。

附表1 大庆石油学院综合地质实习标本标签
标 本 名 称 编 号
采 集 地 点
构 造 名 称 及 部 位
层 位 附 注
采 集 日 期
采 集 人

出自文库
佚名
2024-05-23 20:20:36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