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性命圭旨白话文

性命圭旨白话解

大道说
大圣人伏羲画了八卦给人看,为的是使万世以下的人都知道有养生之道。广成子对黄帝说:“至阴之气十分寒冷,至阳之气十分炎热。炎热的阳气从地上发出,寒冷的阴气从天上产生。我己经使你登到日月之上了,到达了那至阳之气产生的地方;使你进入深远幽暗的大门了,到达了那至阴之气产生的地方。”黄帝拜了又拜说:“广成子真可以说得上是天了!”
周公为《易》作的爻辞说:“君子整天都是自强不息的样子。”孔子《翼》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反复致力于道的意思。”
所谓道,为天地定位、养育万物叫做道;显露日月、生出五行叫做道;比恒河中沙子的数目还多叫做道;孤孤单单一个伴也没有叫做道;直入于浑沌之中而后又回到迷茫之内叫做道;善于集中自然的创造化育而大大超过一切人叫做道;目前事物变化的迹象尚未表现出来却突然大彻大悟叫做道;眼下生死分明却无法逃脱叫做道;处于卑微耻辱的境地却能成为极为尊贵的人叫做道;处于昏暗不明的时代却能表现得极为高明叫做道;细小得能够进入灰尘叫做道;大得能够包罗天地叫做道;从无进入有叫做道;作佛成仙叫做道……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也说不到完了的时候,《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尽的地方,《道德经》五千多字也说不到顶头的地方。那么,“道”到底说的是什么?用一个字下个定义就是“气”。
推究一下充斥于天地之间的气的本原,真是茫茫无际,昏黑莫测,聚合运动,包含灵气,玄妙至极。这就是太乙,这就是宇宙形成前的最原始的状态,这就是道。所以叫“无始”。说到天地的开始,元气不断地流动鼓荡,虚空之境忽开忽合,阴阳二气互相感**唤,黑白二色互相混融凝聚,有与无互相追逐求取,呈现一派混沌景象,冲淡虚静而又神圣至极,包**伟大与美好,神奇而变化无穷,就在这恍恍惚惚之中,中正的准则确立了。这就是太易,这就是天地开始时的最初的状态,这就叫做“道生一”,这就叫做元始。说到天地的太极,那时混沌之气一分为二,天也就自然地分出来了,万物之灵交相辉映、彼此罗列,恭敬地护卫,天地阴阳两离分。这就是太极,这就叫做“一生二”,这就叫做虚皇。阴阳二气分离之后,天地各安其所,于是也就有了人。这就叫做“二生三”,这就叫做混元。
阳气中轻清的向上升起并显现出鲜明美丽,日月星辰便分布在那里。所以天向左运转,日月星辰向右运转。阳气中的轻清的继续蒸腾而上与上面的阳气会合,所以风云便激荡起来,雷雨也就在那里兴起了。阴气中混浊的沉重而不易流动,就下降到地上,这样,海洋和高山就出现了,五谷和草木就在那里茁壮生长起来。所以,山峦间有云雾产生,山泽之间有气息相通。如果阴阳二气闭塞不通,霜雪就会凝结而寒冷。混浊的阴气积蓄冻结而凝聚于下,**高山幽暗潜藏而又深邃,所以五谷八石就错杂在那里。天地之中,阴阳的正气互相**,圣人啊、仙佛啊、百姓啊,贤良的、愚钝的、长寿的、短命的,都是由它所主宰的,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永不休止。这就是**,这就叫做“三生万物”。
人禀受天地阴阳二气而生而长,到了十六岁,人身的阳气就纯正了。这时,难道不就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物了吗?可是,忽然老天有朝一日要进行报应,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就会出现,就会一天凿一个洞,人身中的阳气也就会很快跑到阴气中去了。从此乾不能纯正而成为离,坤中有了阳而成为坎。象那些道德极为高尚的人,能够知道道的本体、太极为什么会分离,能够知道生与死的关键何以会出现,能够知道乾坤阴阳为什么能互相战胜,能够知道天地阴阳为什么能交会,因此,他们能够效法天地的本体,仿照坎离的功用,把握阴阳的根本,通过生死的关口,取坎中的阳,来填补离中的阴。离中的阴变为阳以后,就又纯粹洁净变成乾了。这时补足了人身的阳气,使人之性由愚昧而恢复到完全,以此来保全父母所生之身,来保全天地所赋予的灵性,这就是囫囫囵囵的一个完美的人。如果再加上奋发向上的功夫,精心一志,努力进取,永不懈怠,金丹就可炼成,而成仙做圣之胎就可具备,成仙做圣之胎具备了,就会成为得道的真人。成了真人,就会变化无穷、神出鬼没,而与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马丹阳等并驾齐驱,又有什么难的呢?无奈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身体强壮的时候不知道保养,身体衰弱了又不知道去设法挽救,以致一天一天地,阳气耗尽而变为纯阴,死而变成了鬼。所以**真人说:“唉!人身难得,光阴易逝。不估计一下人生的长短,怎么能逃脱得了业报!”人若不自己及早觉悟,就只有心甘情愿去等死,如果快死的时候一个念头有了差错,马上就会堕入“三恶道”中,动不动就要经历无量无边的劫难,没有逃脱之日。在这样的时候,就是后悔,又哪里来得及!所以儒、释、道三教的圣人,倡导性命之学,广开方便之门,教导人们焚香持戒、修真养性,用以超脱生死。
儒教教导人顺从性命而回归自然,它的道理公正;佛教教导人把性命看成是虚幻的,以此来实现对于佛教真谛的大彻大悟,它的义理高明;道教教导人进行性与命的修炼而求得长生,它的用意急切。宗教虽然分成了三种,它们的道理却是一致的。
儒教说:安于你的职分,忠于你的职守;艮所说的止,是止于所当止的意思;不断发扬光大、恭敬地去做事,目的在于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胸怀中和之美,通情达理,居于正当的地位,而使美德具于自身;考虑问题不应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立身行事不能改变方正的准则;要居处于天下最宽大的处所里,要立身于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要行走于天下最宽阔的道路上;浑然一体而处于中庸之位,纯粹不杂而至善至美;诚到了极点的时候,也就是心里最高兴的时候,心是精神寄寓之所,道义产生之门,活泼泼地,乐在其中,他的仁德是那样的诚挚,有如深渊一般的深沉,长天一般的广阔;天不归于“仁”或“不仁”一类,而退藏于精密的天道中,天是无思无虑的天,地是无知无识的地……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括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命之道。
道教说: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户;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看不破的机关……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活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命之道。
佛教说:不二法门,极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密地……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括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一命之道。
儒教说“存心养性”,道教说“修心炼性”,佛教说“明心见性”——所谓心性,就是本体。佛教所说的“执中”,就是要把握这“本体”的中,道教所说的“守中”,就是要保持这“本体”的中;佛教所说的“空中”,是因为“本体”中本来就是空空**的。道教所说的“得一”,就是要得到这“本体”的一,佛教所说的“归一”,就是要归于这“本体”的一,儒教所说的“一贯”,就是用这 “本体”的一去贯穿它。我由此知道,如果不“执中”,不 “一贯”,能出现孔子这样的圣人吗!不“守中”,不“得一”能出现老子这样的哲人吗!不“空中”,不“归一”,能出现释迦牟尼这样的佛爷吗!
只有这个“本体”,因为它空虚而没有一点儿形迹可寻,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中”;因为它露出了点儿头绪,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所谓“中”,就是“一”隐藏的地方,“一”就是“中”的作用。所以天得此而成其为天,地得此而成其为地,人得此而成其为人——可见天、地、人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皇得此而成其为皇,帝得此而成其为帝,王得此而成其为王——可见皇、帝、王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圣人得此而成其为圣人,哲人得此而成其为哲人,佛爷得此而成其为佛爷——可见圣人、哲人、佛爷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
帝、皇中得道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做官的或隐者中得道的,如老子、庄子、关令;侯王中得道的,如张良、刘安;深山中得道的,如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大道存在于天地之间,成仙作佛的人分明可见却不能用手指一个一个去数。看看记载各类仙人的文字,方知自古以来飞升的有十万多人,全家升天的有八千多处——希奇的如王子晋跨鸾升天,琴高乘鲤而去;长寿的如李脱往来八百年,安期生寿高三千岁,有的居于人世而保留肉身,有的厌恶人世而尸解……还有那修炼成功之后隐而不出,只为自身打算而不肯留名于世的,难道说得完吗!因此,深山**之中,代代都不乏修炼之人,有的隐姓埋名,有的声名显赫,怎么能知道呢!
古代的王公大人们,能够屈己下人,是因为有道存在于那里罢了。周敦颐说:“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是道,最宝贵的是德,最难得到的是人,人最难得到的是道德能有于自身而已。”先哲们曾说:“人身难得,如今已经得到;大道难明,如今已经明了。此身如不在今生去度,又到哪一辈子去度!”世人不明了此身的虚幻,不知此身不过是地、水、火、风这“四大”虚假和合所生之物罢了。人生快得如水上的气泡,短得象石头中的火星。人的寿命虽说可到百年,但到了七十岁的就已经很少了。现在,拿着这有限而又容易摧折的生命,一天一天地去追逐那没完没了而又不可预料的事情,一口气上不来,就会突然死去,性命虽未告终,但“真灵”已经投到别的躯壳中去了。在这个时候,即使荣居最高的品级,享有极高的奉禄,家里有得是无价的珠宝和倾城倾国的美人,也都会全部抛下而非己有。所有能跟他一起走的,不过是平素所作的罪业而已!所以说:“什么都不会跟着去,只有罪业随身走。”《回光集》说:“千年的铁树开花容易,一旦失去人身再恢复可难。”《悟真篇》说:“试问家中的黄金堆积如山,能不能收买得了无常鬼?”吕洞宾说:一万代一千辈才得做了个人,应知这是前世种下的因。快快觉悟,走出迷津,不要让自己堕入轮回之中去受苦辛!”张**说:“不要让蜡烛被风吹灭,辗转生死于六道之中可不要怨天。”反复玩味这些话,怎能不让人茫然若失呢?
人要想免于轮回、而不落于尘世之中,没有什么比得上修炼金丹可作为升天的灵梯、超凡入圣的门径啊!修炼之道极为简单、极为容易,即使是愚昧无知的人得到了它并照着去做,也会马上登上圣人的境界。无奈世上那些修炼的人,有志于道却不做到专精,专精了却不能坚持不懈,因此学习丹道的人很多可成功的人很少。《尚书》说:“懂得它并不难,施行它可不易。”《道德经》说:“上等的士懂得了道,就积极地去施行它。”如若懂得了却不去施行,道又怎么能修成!陈泥丸说:“我过去修行时得到了真正的秘诀,从此日日夜夜勤苦修炼从未断绝。有朝一日功行圆满虽无人知晓,可我的前后左右都将成为夜晚能发光的宫阙。”马丹阳说:“老师的恩德既深且重终难报答,只有誓死在四围土墙之内进行修炼。”陈、马二公考虑到生与死关系重大,生灭成坏变化很快,这才立下了坚定不移的志向,产生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不立此大志,又怎么能逃脱樊笼而升于天上呢!
吕祖有句话说:“辛勤二三年,快活千万世。”因为天也有倾塌的时候,地也有陷落的时候,海也有枯竭的时候;只有道修成之后,可以骑着飞龙、驾着紫雾,翱翔于天外,逍遥于太虚,定数也限制不了他,天意也拘执不了他,真实常在的本体,永远也不会有完结的时候。回顾一下人世间的欢乐,哪种欢乐能比得了它!
我曾经查阅过《道德经》:“即使先进献了拱璧,又进献了宝马,也不如进献这个道更为可贵。”这就是我写作《大道说》的由来.
佚名
2024-06-10 02:47:1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0 10:45:02

    谁有易经的经文《白话文》

    在里搜“爱问共享”,然后再搜易经,有很多,希望你能找到合适的

  • 佚名
    2024-06-10 06:53:31

    迟子建 白雪的墓园 火炉意象对于本文主旨的作用

    父亲对这个家庭中所有人的庇护,给予、低调深爱。像不像这朴拙的火炉呢?

  • 佚名
    2024-06-10 18:07:44

    性命圭旨的节要

    利集第四节口诀天人合发采**归壶 (内附闭任开督、聚火载金二诀)闻之师曰,人爱天地中气以生,原有真种,可以生生无穷,可以不生不灭,但人不能保守,日日消耗,卒至于...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了凡四训白话文

    http://wenku.baidu.com/view/c13d4a0e7cd184254b35352f.html能下载文库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易经白话文全解

    易经白话文全解http://**hare.iask.sina.com.cn/f/@@.html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易经白话文,原文哪有?

    易经_全文+译文http://**hare.iask.sina.com.cn/f/@@.htmlhttp://**hare.iask.sina.com.cn/f...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红楼梦 是看白话文?还是文言文?

    我不赞同《红楼梦》的语言是白话文这种说法,因为今天的白话文在五四以后再使用才正式在书面语中使用。《红楼梦》写于清末,时间上要早很多,所以里面的语言不是今天我们使...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明夷卦的白话文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白话:《彖传》说:光明如同火种潜伏在大地之下,象征了光明的隐退。...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文集这种著述形式一天天兴盛,散乱没有**纲纪,因此在这里汇总所有的文集作品。一来要收罗流散轶失的文章,让零散残存的篇章都有所归属;一来要删除淘汰繁冗芜杂的篇章,...

  • 佚名
    2024-06-10 08:00:00

    求白话文翻译古文

    遍历锦绣河山,饱览天下胜景,此吾之志也。自南而北,缘海及陆,是乃吾夙愿哉。双亲携吾自幼颇多所至,然历时既久,今仅余雪爪鸿泥而已矣。今吾已长成,颇具志、力以自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