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归属道教的俗神有哪些?

福禄寿

三星“福、禄、寿”三星,来源于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福禄寿星是福神、禄星、寿翁的合称。紫微斗数也有福、禄、寿三星,分别是天同星、太阴星、天梁星,又称“寿星”及“老人星”(寿)。俗话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源自道教的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其神职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所谓福星,即木星,也称岁星,后来把它人格化。他的形象是天官装扮,红色袍服,腰系玉带,足登朝靴,手持玉如意,慈眉善目,五绺长髯,一派华贵喜悦气象。身旁立一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玉兰、牡丹,寓意“玉堂富贵”。

禄星是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他是掌管官运的星神。禄星极少单独出现,在民间影响也小,明朝时才与福、寿二星合在一体称为三星。原来的形象是头戴官帽,手执如意,后来也许为了和福星的形象有所区别,又把他改为“员外"打扮,头戴富翁帽,身着华服。常有人误把他当成福神。

在福禄寿三星图中,中间是赐福天官——福星,右边是禄星,左边是寿星。禄星是管官运的神,但形象中没有管官的气势,个子也不太高,一副员外富翁样子。

寿星是道教尊奉的天神,又称南极老人、南极仙翁。他是掌管人间性命资格很高的星官。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事频发,老人星在北方又偶尔才能看到,因而人们就把它的出现与天下混乱联系起来。据说老人星出现,则天下安宁昌盛;老人星不见,则预示战乱兵祸发生。进而产生了神秘崇拜的心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长安建寿星祠,定时隆重祭祀,寿星便正式变成了神的称谓。

在民间,寿星的形象是白发自须,长头大脑门的慈祥老翁。一手拄着一根弯弯曲曲的长拐杖,另一手托一个大仙桃,或身边立两个小童子,抬一枚大仙桃,一童又举献一个仙桃,身旁还跟着寿星的坐骑梅花鹿和一只仙鹤。有的在拐杖上挂一个葫芦,葫芦以“多子”闻名,寓意多子多福,子孙延续。

福禄寿三星高照,人们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长辈健康长寿。道教创造了福、禄、寿三星形象,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三星高照”就成了一句吉利话。

长久以来,“三星”神作为神像印在纸上进入千家万户,贴在墙上成了年画,作为人们贺新春的礼品,寄托着祝福的心愿,神性已逐渐减弱。

在潮汕,以枫溪为中心的瓷塑特别兴旺,生产的福禄寿三星组塑,成为有名的艺术品,广销海内外。其释义也已具体化为三个人物,即:晋代的巨富石崇代表福,他身穿锦服,手握天书,环佩缠身,一身富气;唐朝的开国功臣郭子仪代表禄,安放在中间,他王冠蟒袍,玉带围腰,肩飘绶带,气概不凡;神话传说中的南极仙翁代表寿,他鹤发童颜,喜眉笑口,执杖捧桃。

当代有众多人家将福禄寿三星摆放在客厅中,并不焚香敬拜,仅当做一件艺术品欣赏。

财神

财神是**民间普遍信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春,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代表平安;利,代表财富。人生在世平安富贵,自然特别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供财神的一系列传统活动中。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因此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隆重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户户置办酒席,为财神祝寿。有关财神,民间有多种说法:

“正财神”赵公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说他是峨眉山仙人,因助纣抗周而身亡,后来被封为正一**玄坛真君,下辖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他便俨然成了一尊财神爷了。近代人们多认为赵公明为**,不吃猪肉,所以祭祀财神时,均用牛羊肉作祭品。

“五显财神”信仰盛行于江西德兴婪源地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护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常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盒,“招财进宝”四字便由此来。普通人家春节都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福运势亨通。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三国时名将关羽关云长。相传关云长管过兵马站,善于算数,发明日清簿,并且讲信用、重义气,进而被商家所尊崇。一般商家既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又当做招财进宝的财神爷。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礼,鸣放爆竹,上香膜拜,求他保佑财运亨通。

文曲星和武曲星

“曲星”,星宿名之一。古人认为,文曲星属癸水,是北斗星,主管科甲功名,代表有文艺方面的天赋或者爱好文学及艺术。在民间传说中,因为文曲星是主文运的星宿,因此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一般被视为是文曲星“下凡”。一般民间认可的文曲星有:范仲淹、包拯、文天祥和《白蛇传》中许仙和其儿子许仕林。

北宋时期有一个民间神话故事,传说在北宋年间,天灾**频仍,民不聊生。玉皇大帝特派赤脚大仙下凡做皇帝以拯救万民疾苦。赤脚大仙在天上享惯了清福,说什么也不肯下界。玉皇大帝承诺派文曲星与武曲星下凡保他,赤脚大仙才勉强同意下凡。

赤脚大仙下凡后就是宋仁宗皇帝。他一出生就大哭不停,催促文曲星与武曲星赶快下界。玉皇大帝被哭得心烦,因此急派二星马上下界。

所有下界诸神,都要到南斗星君处注册,并取一个脸谱下凡。文曲武曲二星到南斗星君处报到时,恰巧又遇南斗星君正与北斗星君下棋,忽视了文曲武曲二星的到来。

文曲星等得着急,就直接从南斗星君身旁装脸谱的乾坤袋内,拿了一个脸谱匆匆下界投胎。武曲星耐心地等到南斗星君下完棋后才表明来意。

南斗星君打算从乾坤袋中拿个武士脸谱给他,但东找西找就是找不到,只好拿了文士脸谱给他。

文曲星投胎后就是包拯。因匆忙之间拿走了武士脸谱,所以一出生就是个黑脸小儿,从而父嫌母弃,把他扔到村头的沤麻坑中。包拯在沤麻坑里哭得惊天动地,他的嫂子可怜他而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因此包拯尊称他嫂子为嫂娘。后来,包拯参加殿试,由于面貌丑陋,差点儿没有被录用。

武曲星投胎后就是狄青。生得眉清目秀,如一个文弱的书生,但却有一身好武功,成了宋朝的一员大将,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但因长得面目清秀,像个书生模样,担心缺乏杀气、难以慑敌,所以做了一个凶恶的青铜面具,上阵冲锋时戴在脸上,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

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是神话中的女神。传说她住在昆仑山的瑶池。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能长生不老,因而她又被称为瑶池金母、西王母。

道教把每年的三月初三立为王母娘娘的诞辰,并于此日举办盛会,俗称蟠桃盛会。

西王母的形象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山海经》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可见其外貌很恐怖,还是位散发灾疫的凶神!

在“汲冢竹书”《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却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女性统治者,并与周穆王在瑶池宴饮。《汉武帝内传》则称西王母是一位相貌绝世的女神,并赐给汉武帝三千年才结一次果的蟠桃。这样西王母从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演化成了有人形且容貌娇美的女性,完成了一次华丽的变身。而神话当然不可全信,但现在有学者考证西王母确有其人。王母娘娘是古代青海、**一带游牧部落的女酋长。而且,西王母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部落(**)的称号或女酋长世代沿袭的一种尊称;还考证出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西南二十千米处的一个几十米深的山洞,就是西王母当年的居所。

但民间对西王母的传说更加具体化,把王母娘娘演化为一个操有不死之**,具有赐福、赐子及化险消灾、长生不老法力的吉祥神。在民间善男信女心目中的地位特别高,其影响遍及全国各地。

土地神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拜其实和土地有着很大的关系。土地,是人们生长和生活的直接依赖对象,是人类很早便意识到的自然资源之一,所以人们对土地怀有感激和报恩的思想。同时,由于地上各种事物变化无常,有时带来丰收,有时也带来灾难,令人们对土地又敬又怕,因而试图取悦它,以求庇护。于是创造了土地神进行供奉,希望人寿年丰,天下安宁。

土地神是我国民间广为奉祀的神。只要有人烟、村落的地方,都敬土地。可是由于城市中以供城隍为主,因此土地神的辖区大大缩减了。

有关土地神的传说很多,有的布衫草履,如田夫状;有的家室齐全,老少满堂。这也是民间后来出现土地公、土地婆的原因。

从汉代起,土地公全部有了人名,各地分别演绎成大禹或勾龙。三国时,钟山的土地神为蒋子文。元朝时,沈约迁葬其父亲于金陵,舍墓为普静寺,所以寺僧祀沈约为土地神。

所有土地神,都是历代的有功之臣,又因为他们也是山林、川泽之神,所以,他们又是地祗。土地神,实际上就是合地祗人鬼为一的神灵。

民间还总有某人死后,受天帝赐封为某地土地神的传说。而且土地神也与阳世的官吏相同,需要更替轮换。土地神在民间成了与普通百姓最接近,慈祥可亲,却又神通有限的神灵。

城隍神

城隍神,是城市的守护神。“城”,就是城池;“隍”就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设施。**早在周代就已开始祭祀“水墉”神,水墉神被认为是城隍神的前身。起码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已经为城隍神建庙供奉。从南北朝以后,“城隍神”一词屡现于官编史籍。到明代,城隍信仰达到顶峰。根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座,也就是说当时在每个城市中最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祭祀神灵范围。

因为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市居民对城隍神祭祀时更加小心。围绕着城隍信仰,产生了各种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每年热热闹闹的“三巡会”,其他的诸如城隍庙会等也连年不断。

女海神妈祖海上保护神天后,又称天妃、天上圣母,俗称妈祖。传说她姓林名默,宋朝人,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贤良港的一个渔村。:父林愿,官至都巡检。

传说她从出生至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为她取名默,人们称她默娘。

默娘自小聪明,曾从师读书,过目不忘。她知天文,熟水性,懂卦爻,晓**理。她心地善良,更有神力,多次搭救遇难船只。默娘16岁那年,有一天随姐姐去井边打水,忽见井底一道金光,姐姐被吓跑了,而她提起水桶,见有一双“铜符",于是取下戴在身上。她突觉身轻如燕,有了腾云渡海的本领。一次林愿与四个儿子分乘五条船去福州办事。半夜默娘手脚乱动,被母亲推醒。她睁开眼怔怔地对母亲说:“我爸爸和哥哥的船遇上了风暴!"还埋怨母亲说:“刚才我正两手各拉一条船,两脚又挂上两条船,口里还咬着一条,本来没事了。可你一喊,我口一张,口里咬的那条是我大哥的船,我大哥可能出事了!"母亲听后大惊失色!几天后父兄们回来,哭诉海上遭遇风暴的经历,说大哥的船已沉没海中。并说风起之时见一女子牵五条桅索而行,才渡过险境。这时全家才明白,原来是林默“出元神救父兄”!此事是梦境巧合还是真实的,没人知道,反正传扬出去,越传越神。都说林姑娘是龙女,常常梦中救助海难。

林姑娘长大后不愿结婚,经常乘船渡海,云游岛屿之间。凭着一身好水性和一副菩萨心肠,热心救助危难,在海上数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客商,被人们誉为神女、龙女。她的海上救难事迹,在莆田广为传扬。

林默于28岁那年九月初九去世。去世那日,湄峰山上,彩云冉冉升腾,于是人们认为是神归仙境,在其家乡建庙。

妈祖崇拜自宋代以来,遍及我国沿海各省及南洋群岛。潮汕妈祖庙甚多,单南澳岛就有18座,汕头市区也有十多座,其中妈屿、升平路头、厦岭、华坞四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居民历来崇拜妈祖,尤其是商民、船民、盐民尤重视,船民船中都祀妈祖神像。

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天妃的生日,这天各地均要举办隆重的道场活动。

除进香外,还要观光“出会”活动。人们将天后及眼光、耳光、斑疹、送生等诸位娘娘的神像用木辇抬着,沿街“出巡散福"。一路上香火不断。

同时还要表演各种民间杂艺,如高跷会、八仙庆寿会等。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有远处赶来进香者,高拉字帘,上书“百里进香”字样,以表虔诚。

妈祖被誉为世界性的女海神。如今妈祖的信徒在全世界已达1亿以上。妈祖神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个一组成部分。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神诞隆重拜祭,即使不拜者也常在这一天吃炒面、卤鹅。

保生大帝原名吴本,北宋人,出生于今漳州市龙海县角美镇之自礁村,后迁今厦门市海沧镇之青礁村。他是个悬壶济世的名**,被后世奉为神。他有多种称谓。福建、**、粤东一带的保生大帝庙,都是祀他的。但许多称为真君庙或慈济庙者,究竟是祀吴本,还是祀晋代的名**吴猛及其门徒许逊,则有些含混不清,因为他们都有“真人”、“慈济”的封号,老百姓都称为真君。明隆庆《潮阳县志》记载,吴猛真君曾“神游于邑之西乡,往往托****救人,乡人因号其地日仙陂”。当地在北宋熙宁年间已建有“慈济堂”,明万历改“炼丹古庙"。潮阳各地从炼丹古庙分香火建庙者,应是祀吴猛的。但民间故事及一些文章却说吴猛曾到过潮阳,将神话的“神游"误解为真的来过潮阳,神话成为“信史”。老百姓信仰神多是跟着神话走的,文人下笔却要分辨清楚。近年闽南一些学者研究吴本,考证甚详,除神话外,更从历史、文物、**学、民俗等侧面进行研究,还神的本来面目,这是有价值的。

龙王

龙王本是**古代幻化出来的动物神,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属于象征祥瑞的“四灵”(龙、凤、麟、龟)之一。它通常被赋予降雨的职能。龙又能化身为天子,所以又成为古代帝王的象征,认为历代帝王都为龙种,故有“真龙天子”的说法。龙王信仰遍及全国各地,由原来的动物神渐渐地人格化了。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都驻有龙王,司职该地的水旱丰歉。随着龙王庙的四处兴建,龙王成了**一位广受崇祀的未由灶神相传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仪表不凡。妻子丁香,非常孝顺公婆。

后来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女海棠,最后休了丁香。丁香嫁给贫穷老太婆打柴的儿子。海棠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财,丢下张单改嫁了。张单只好流浪乞讨。

腊月二十三,他到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非常羞愧,一头钻进灶膛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都姓张),因此玉皇封他为灶王。

灶神,顾名思义应是司灶之神,然而**的灶神偏偏位在灶但不管灶事,以上天特派员的身份住在每户人家,专管监视人们的言行和搜集善恶功过,以便每年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上天说事,即向玉帝报告。

灶神便成了玉皇大帝的耳目!天庭对每户人家全年的表现以及应采用的奖惩方式,全视灶神的汇报情况而定。在诸神中,有关灶神的忌讳最多。据《敬灶全书·灶上避忌》讲,不能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月经未结束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上灶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的东西送人灶内燃烧。

由于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灶,稍不小心就可能犯了禁忌,冒犯了灶王爷,因而,在灶王爷上天之前,人们必定隆重地祭灶,供上吃喝。整个祭灶过程如同一次行贿,祈求灶王爷“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期盼避祸,间接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无助,只好将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对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观念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习俗渐渐淡化.官将会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井神春节,人们都在年三十上午、下午挑水,家家户户都从水井里挑满自家的水缸、盆和锅,以备三十晚、初一、初二这三天使用。这一活动也叫“拜井神”,意思是井神一年来为村里人供水辛苦了,过年这几天也让井神休息几天,以便新的一年井水更旺、更甘甜、更清澈。

关于井神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吴湛的人,家住在荆溪旁。此地有一泉水,十分纯净甘甜。周围居住的人们都饮用这口泉水。吴湛是个勤劳并且喜欢干净的年轻农民。他父母双亡,还未婚配,自己一人生活。他喜欢帮助乡亲们。他看见泉水周围没有遮拦,易于落人脏物,于是找来竹子编成篱笆,把泉水围起来,便于大家饮用。一天,吴湛在泉水边看到一个白田螺,捡回家放在水缸里。此后,当他每天干完活回来时,热腾腾的饭菜已经摆好了,他感到惊奇。一天,他躲在窗外**,见一个漂亮的女子从田螺壳中出来,走到灶具旁切菜做饭。吴湛赶忙冲进屋去,女子吃了一惊,来不及归壳,只好实话实说:“我本是泉神,因君敬护泉源,并知君独居,所以前来为君准备饭菜。君吃了我做的饭,当会得道。”说完就不见了。

厕神上元节的时候,居家妇女要迎厕神。说起来这个风俗很奇特,节前的一天,拿粪箕一只,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再用银钗一只插箕口,放在坑厕侧设供。同时,另设供案,焚香点烛,让小辈对它行礼。

厕神也叫紫姑神,六朝时就有信仰。《显异录》中说,紫姑是莱阳人,叫何媚,被李景纳为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妒忌。在正月十五那天,被杀死在厕所。后来天帝悯之,把她任命为厕神。名为厕神,但紫姑并非主厕事,而是能先知。所以,民间多以箕帚、草木或筷子着衣簪花,请神降附。妇女们就将自己的心事向其诉说,或代未出嫁的女儿祈祷。

有人说,紫姑是杜撰出来的名字,其实指的是西汉时的戚夫人,她是死于厕所的。后来“戚”变成了“七”,又转化为“紫”、“子”,是音近而变了称谓。虽然这都是传说,但宋代文豪苏东坡却写过一篇《仙姑问答》,形象地描述他与紫姑对话的情景;后来又说在广州见过她的真身,说她多才多艺,“赋诗立成,有超逸绝尘语”。

月老历史上最早记载月老的是唐人李复言在《续幽怪录》中记载的关于韦固娶妻的故事。元和二年(807),一个叫韦固的人,是个孤儿,四处游荡。有一天,他来到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住在一家旅店里。一天晚上,他在院子里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月下翻检书信,身边的布袋子里装有许多红绳。韦固就问题:“这细绳要用来做什么?”老人仍低着头说:“这是绑夫妻的脚的,即便是仇人之家、贵贱悬殊、远在天边、身处异地,只要是系上了,就会结成夫妻,无论如何也逃不掉……”

韦固问自己将来的妻子是谁,老人说明天你跟我走就能看到。第二天在街上,他们看到一个瞎老婆婆抱着个三岁的小女孩。老人说这女孩就是韦固的妻子。韦固听后大怒,找刺客去行刺那小女孩。刺客胆怯,慌乱中用刀子戳了女童一刀,就赶忙逃走了。韦固后来参军,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升为参军。得到王刺史的赏识,便将女儿嫁给了他。韦固见新娘娇媚可爱,就是眉间老粘一朵贴花。韦固问她原因。新娘说小时因家中变故,一时与奶娘相依为命。一次在熟睡之时,被歹人刺中,险些丢了性命。后来被王刺史收为养女。韦固听后大惊,这才恍然,果然被月下老人言中,知道自己最终没有逃过月下老人系的红绳,又愧又喜,就把实情告诉了妻子,但妻子并未怪罪于他。

这便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由来。月老就是**古典爱情故事中的“牵绳者”,这就是千百年来许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

“月老拴红线"是“婚姻前定”宿命论的说法。它成了旧时代悲惨婚姻的“理论根据”,但也给古时青年男女以美好的向往。

至于拴红线,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唐代就有记述。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演变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今在有的地区还能见到。

和合二仙传说在我国古老的婚礼喜庆仪式上,经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但见画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个手持荷花,另一个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满面笑容,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到老,永结同心。和合二仙是我国民间的爱神。

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讲求。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预示着五福临门,大吉大利。

相传和合二仙的寒山和拾德是唐朝人,他们都住一个村子,亲如手足。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彼此不知道。后来拾德要和那个女子成亲。寒山知道后,舍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德听说这件事后,也舍女追到江南,寻找寒山。探明其住处后,折一盛开的荷花前去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盒斋饭出迎。二人见面,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后拾德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为庙叫做“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兄弟的感情,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好的民间爱神。到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德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扬名天下。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寒拾殿现在供奉着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

寒山寺大雄宝殿的后壁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德写意画像石刻。佛殿的后壁嵌有寒山诗31首。年年的除夕之夜都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听钟声,拜和合二仙。

恋爱神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四大神话传说(是指“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歌颂男女忠贞的爱情的)之首。最初始自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有不少神的传说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极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遥遥相对。

东汉之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女儿,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并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育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庭受罚。一对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带着子女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化为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只有遥望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便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由喜鹊架桥,在鹊桥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被称为“七夕节”或“乞巧节”。传说织女心灵手巧,织出的布花团锦绣,上面的花能开,蝶能飞,鸟能鸣。于是姑娘们在七月初七晚上,对空上香祷告,向织女“乞巧”,乞聪明,乞美丽,乞配如意郎君,进而乞富贵,求长寿。

织女是青年女子争取婚姻自由的榜样,也是“巧手”神仙。传说,七夕过后,织女有感于自己不幸的爱情悲剧,决心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便将尘世上未婚男女,按照年龄、缘分等,分门别类予以配对,而后呈报天庭。未婚男女,敬祀织女,就是希望她给自己匹配如意佳偶。

旧时各地都有一些织女庙,把牛郎织女作为自由爱神来拜祭,以江苏太仓的织女庙最闻名。

嫦娥月神,是**民间流传最广的神灵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月神崇拜,在**流传深远,在世界各国也是广泛现象,这源自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明;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幻想,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因此产生。

“嫦娥奔月”就是其中有名的一个。

传说在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是天帝的十个儿女,他们仗着父亲的地位,胡作非为,除了大女儿羲和能按时每天骑着龙从东到西值班外,其他九兄弟要么在东海的扶桑树上睡大觉,要么高兴了就一齐出来,在天上游荡。当他们一齐出现时,禾苗枯死,土地干裂,江河断流,连沙石都快熔化了,人们都躲在山洞里不敢出来。后羿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人间。看到整个大地满目苍凉像火烧一样。他一怒之下,冒着酷热,上到一座最高山上,拉开镇天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而后又搭上了第十支箭,但在众人的劝说下,留下了老大羲和。众百姓一齐走出山洞,热烈欢呼后羿为他们除了害!

天帝失去了九个儿子,大为震怒,便把后羿贬在凡间不准再回天上。

后羿历尽千辛万苦到昆仑山找西王母诉苦。西王母赐予他一两瓣紫豆,说这是长

佚名
2024-06-07 01:30:2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7 21:17:51

    道教道术有哪些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

  • 佚名
    2024-06-07 03:27:42

    哪里有道教学院或道观接收俗家弟子学习道教知识?

    我是个道士武当有个道学院,上海有个道学院,青城山有个道学院(**道学院)但是都是要有宫观或道协选送的啊你就几个月时间,自己可以买点书看,或到有名的宫观看看,也可...

  • 佚名
    2024-06-07 23:17:54

    道家都有哪些神?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

  • 佚名
    2024-06-07 20:48:05

    道教有哪些禁忌

    禁忌起源甚古。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死者身撒红色铁矿粉粒,反映了我国原始人群的禁忌行为。到了殷代,甲骨卜辞中常常有为了征伐、狩猎、祭祀而占卜的记载,其...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有谁知道墓碑上的名字哪些是“法名”?哪些是“俗名”?

    法名,如果是佛教的,是“释”开头。俗名,一般是前面有姓氏,后面有名字。比如:杨公xx之墓。就是说此人姓杨,名xx。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正月初五迎财神习俗有哪些

    人们在初四晚就会备好丰盛的酒席,供奉羊头鲤鱼,寓意吉祥、年年有余;还要鸣放鞭炮,把“霉气”从家中赶走,财神才会下凡显灵保佑我们来年发财致富,过上更富足、更美好的...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广东潮汕地区的百姓大部分都有初一十五拜神的习俗~可是这是属于哪个教呢?佛教还是道教?

    奉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祭祀祖先,门口安门官天官,屋内设大神神位,之下有土地,厨房灶君等等。而道观佛寺更是香火鼎盛。所谓拜得神多自有保佑。其实大家在拜神的时候是否正...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佛教与道教的经书有哪些

    佛教比较普及的经书有:《地藏菩萨本愿经》《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有哪些好听的佛教,道教歌曲

    道情、道缘、水落音、三清胜境、指南颂净、天地神咒、南清宫、玉皇赞、二郎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港粤道乐团唱的)都可以。当然,还有许多道乐有待发觉!http://...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春节贴门神习俗有哪些?

    1、**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