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有没有讲世间万物名字的起源的书

1中文名: 汉字的起源    

作者:王婷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出版社: 中华学林出版社   书号: **9   发行时间: 2002年05月   地区: **   语言: 简体中文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本书创立汉字学新理论——汉字发明说。其内容为: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等。   汉字发明说认为,汉字的造字之法为:1.发现发明法;2.组合发明法(形声、指事、会意);3.仿生发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发明法(假借、转注);5.夸张发明法。这5种发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汉字发明史。   第一批汉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论”者贬低了汉字的发明思想和科学内涵,禁锢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6300年以上的历史。   汉字启动了人类文明。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自序·科学的汉字   第一章 揭开汉字的起源之谜   第一节 一点解释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太极图考古   第四节 两仪考古   第五节 “生”字考古   第六节 四象考古   第七节 八卦考古   第八节 河图洛书考古   第九节 夏姓太阳族徽考古   第十节 上古太极文化环境   第十一节 发明汉字的契机和文字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揭开汉字发明之谜   第十二节 世界上第一对文字——祖和妣   第十三节 世界上第一个会意字——生   第十四节 四方   第十五节 四季   第十六节 八卦(风上)   第十七节 八卦(风中)   第十八节 八卦(风下)   第十九节 八卦(火)   第二十节 八卦(地和水)   第二十一节 四爻   第二十二节 十天干   第二十三节 十二地支   第二十四节 数目字   第二十五节 《易经》文字观   第二十六节 汉字的造字之法   第二十七节 总论   第三章 比较研究   第二十八节 古文字打假   第二十九节 文字多源论与汉字发明说的比较   第四章 认识汉字   第三十节 华夏第一字   第三十一节 陶符印记辨读   第三十二节 甲骨文释读

编辑本段后记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这是一些关于古汉字的图片    

:    

    

    

    

2 汉字包括“文”和“字”两部分。所谓的“文”,即汉字最小的形义结合单位;而所谓的“字”,则是由文及以“文”为“拼义字母”组合成的全部汉字。比如,“宀”(man)和“子”是两个“文”。“宀”是房屋的象形,作为汉字的“拼义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房屋;“子”也是象形,象裹于襁褓中的婴儿之形,作为汉字的“拼义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婴儿。“字”这个字,则是由“宀”和“子”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在屋里生孩子(“字”的本义即为“生子”。《易·屯》六二爻词“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即用本义)。汉字之所以被称作“字”,就在于“字”是由“文”孳生出来的,是以“文”为父母的“子”。数量庞大的汉字,由有限的汉字“拼义字母”即“文”组合而成。把握“文”的形义关系,由“文”入“字”,“文”、“字”互动,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字”为最小的意义单位,把组成“字”的“文”即汉字的“拼义字母”,无情地弃置于教学视野之外。此其一。

组文成字的方法,古人概括为六种类型即所谓的“六书”(实际上可简约为“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类型)。所有的汉字,无论其形体差异如何庞杂,统统是按照有限的“字法”——“六书”来加以结构的。把握“六书”,按照结构汉字的“字法”对每一汉字进行组“文”成“字”的类型解析,亦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词”为最小的语法单位,把组“文”成“字”的方法即“六书”亦即表现汉字拼义规则的“字法”,无情地弃置于教学视野之外。此其二。

其三,绝大多数汉字具有多个义项,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字的解释,便包括了“安定”、“使安定(多指心情)”、“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平安;安全(跟‘危’相对)”、“使有合适的位置”、“安装;设立”、“加上”、“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姓”、“<书>疑问代词”等十余个义项。一个汉字,无论其具有多少义项,统统可分为“本义”与“非本义”两大类。“本义”是一个汉字与其字形、字音“三位一体”的原初义项;而其“非本义”义项无论有多少,除了部分假借义外,统统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将字形解析与字的本义挂钩,理清本义与各引申义间的逻辑关系,同样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随文释义”的方式讲解字义(即只讲某字在某课课文中出现时的具体义项,而不讲该字的本义及本义与具体义项间的关系),甚至索性“以词代字”(即以对双音节词的词义解释,代替对构成该词的各个单字的字义解释),干脆将字义的讲解弃置脑后。

近一个世纪以来,汉字教学实践的日益系统化缺失和趣味化缺失,教学效果的日益高耗能化和低效率化,正是上述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的三大失误所造成的必然性后果。

促使汉字教学实践重返遵循汉字教学传承规律的正途,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认识,去年下半年我开始动手撰写《汉字dna》一书。在撰写过程中,一些同事和我交流时讲,“字”由“文”组合而成、“六书”是组“文”成“字”的结构方法、各项引申义皆以本义为纲……,诸如此类的汉字知识,大家都曾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学到过一些,但如今在现实中却好像根本用不上;面对许多看上去很简单的常用字,只能望字兴叹,却无从下手对它们进行解析。所以,如果能有一本实用性的,对现代常用汉字进行解析的书,那就方便多了。

同事们的话引导了我。于是,作为《汉字dna》一书的姊妹卷,我先行撰写了这本《常用汉字解折》,对**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委员会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汉字进行解析。

作为对现代常用汉字进行解析的实用手册,本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以“文”为基础,重点解析字形与本义的形义关系,兼及声义关系和形声关系,并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解析,将汉字教学内容深入到汉字的“拼义字母”——“文”。引导人们掌握由“文”入“字”、“文”、“字”互动的传统汉字识字法。

在每个字的解析中,对构成该字的“文”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简略说明,并以汉语拼音,标明难识之“文”的现代读音。在分析每个字的形义关系时,对字形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者进行简略说明,以揭示某简化字字形与该字初文字形一脉相承的演化轨迹。

二、以“六书”为纲,对常用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解析,并通过这种解析,揭示汉字组“文”成“字”的“字法”,即传统汉字有规律可循的结构方法。

由于学界对“六书”中“转注”一类的理解,向来歧见纷出,莫衷一是;而实践表明,抛开“转注”似乎并不影响对汉字的形义解析,因此,本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解析,未使用“转注”这一含糊不清的类别。“六书”中的“假借”类型,涉及到“构字法”与“用字法”,而且二者的界限往往难以划清;再者,“假借”类的字最初也无非是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法制造的,因此,本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解析,一般也不以“假借”为专门的结构类型,而仅在对字义的解释中,点明该字已凝固化了的假借义(如本义为“头顶”的“天”,假借指天空;本义为“鼻子”的“自”,假借指自己;本义为“胡子”的“而”,假借为连词,等等),或常见的假借义(如“蚤”假借为“早”,“矢”假借为“屎”,等等)。

形声字的数量在汉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在对形声字的分析上面,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格外多用了些气力,并在以下两点上有所突破:

1.汉语声、韵的古今变化,使得许多形声字与它的声符在现代读音上产生了巨大差异,从而使大量形声字的声符失去了现实标音功能。本书将一些重要的汉语声、韵变化规律,融会于对形声字及其声符读音的简要说明中,并注明了它们在古代读音系统中的关系,以期通过对这些声、韵变化的了解,部分地还原某些形声字“无效声符”的标音作用。如:

“拖:形声,从手,施(shī)省声(施、拖古音近,二者审透准旁纽,歌部叠韵)……”;“拐:形声,从手,冎(guǎ)声(冎、拐古音近,二者见群旁纽,鱼支旁转。‘拐’、‘緺’亦以‘冎’为声旁)……”等。

2.大量被前人归为“形声字”类型的汉字,其声符实际上并非单纯的标音符号,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它们往往是构成该字的义符之一(如“胀/胀”、“帐/帐”、“涨/涨”的字义皆由“张/张”的“张大”、“张挂”等义引申而来,因此“张/张”和“张/张省”不仅是“胀/胀”、“帐/帐”、“涨/涨”的声符,而且是它们的义符之一;再如“仑/仑”有条理义,因此“轮/轮”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辐条,“论/论”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言论,“沦/沦”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水纹,“伦/伦”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人际角色关系,因此,“仑/仑”在“轮/轮”、“论/论”、“沦/沦”、“伦/伦”诸字中不仅是单纯的声符,而且充当义符),甚至就是该字的初文(如“然”本身就是“燃”的初文、“能”本身就是“熊”的初文、“莫”本身就是“暮”的初文、“前”本身就是“剪”的初文等等)。本书将这类字归为“会意兼形声”的结构法类型,并对这些表义的声符进行了简略说明。

三、在对字形与本义的关系进行解析之后,以“本义”为原始点,以引申关系的远近为逻辑线索,排列、说明各字条所辖诸义项,并通过这种排列和说明,彰显本义与诸引申义间的脉络关系;对假借义以及由假借义派生出来的引申义项,也都照此予以排列和说明。如:

亭:形声,从高(象形,象“亭”之形)省,丁声(丁、亭上古音近,二者端定旁纽,耕部叠韵),本义为亭楼(王粲《七哀》:“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引申指民居聚集[《说文》:“民所安定也” )、民居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邮亭(《前汉书平帝纪》:“因邮亭书以闻。”注:“邮亭,行书之舍,卽今驿递” )、亭舍(《风俗通》:“行旅宿会之所馆也” )、停留(《释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风俗通》:“亭,留也。”按:此义后以“停”为专字);又引申指**(《黄庭经》:“九原之山何亭亭。”按:“亭亭玉立”之“亭”由此义引申而来)、正(《史记五帝纪》:“以征不亭。”按:“亭午”即正午)等。

草:形声,从草,早声(早、草上古音同,二者从母双声,幽部叠韵),本读“zào”,本义为皂角,即“皂”的本字(《说文》:“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声”)。假借为“慅”表示忧愁(《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集传》:“草草,忧也”)。又假借为“草木”的草(“草木”的“草”本字为“艸”。“艸”,象草之形,读“cǎo”)。由草木义引申指荒地(《商君书·垦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粗糙(《史记·陈丞相世家》:“以恶草具进楚使。”按:“草率”、“了草”之“草”即用此义;“草书”之“草”由此义引申而来)、初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到处取表草视之。” 按:“草稿”、“诗草”之“草”即用此义)、起草(《汉书·艺文志》:“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按:“草拟”之“草”即用此义)等。

在对字义所作的解释中,除了引用古代文献为书证外,我们还有意选用了含有能够彰显某一词义之字的成语和现代汉语词汇作为例证,目的也正是为了打通字的本义与引申义、本义与假借义、古义与今义之间的隔膜。

撰写这部书的目的是普及汉字传统识字法。这本书里的大量知识,来自于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扒罗搜集和对照比较后的择善而从,亦有一部分属于我本人的研究结果。受个人能力的限制,本书的失误之处肯定不少。故使用本书者,开动脑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择善而后从之可也。

3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

  1. 所谓象形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写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

  2. 所谓指事法,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跟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3. 所谓会意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要是画五六个或七八个图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像一个字,倒像是一幅年画了。要是真的这样,那今天我们写起来多麻烦啊,写一篇短短的文章,就等于编一本厚厚的连环画了。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

  4. 所谓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拿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举不胜举。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转注法和假借法。

  5.所谓转注法,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如原有一个“老”,表示年纪大的意思,而由于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又有用kǎo这个音表示老的意思,于是又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和意义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声旁是“”,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声字。

  6.所谓假借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这种假借现象,当初大多是因为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但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久借不还,鹊巢鸠占了。有的字本身的意义,倒是后来另找出路才有着落的。例如“然”,本是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可是被“然否”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一把火,变成“燃”字(形声)。

           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马贺山:揭开汉字起源之谜【二】

——兼评郭沫若关于文字起源的一些论断

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一文中说:“殷代的金文,字数不多,因为有铭的青铜器占少数。铭文也不长,每每只有三两个字。铭文长至十数字或数十字者为数极少,大抵都是殷代末年的东西。但在殷代金文中有一项很值得注意的成分,那就是有不少的所谓“图形文字”。这种文字是古代民族的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国名。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刻画系统(六书中的“指事”),另一个是图形系统(六书中的“象形”)。刻画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为数不多。这一系统应该在图形系统之前,因为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画客观物象而要能像,那还需要有一段发展的过程。随意刻画却是比较容易的。刻画系统的族徽之比较少,也就证明它们是早期的文字,先出世而也早下世。这种文字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已见其萌芽,在殷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彝铭上也还有所遗留。”

“**文字的起源应该归纳为指事和象形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应当发生于象形系统之前。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画先于图画”。

【一】关于此指事非彼指事,此象形非彼象形。

郭沫若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指事和象形,与仓颉所造的六书中的指事和象形,并不是一回事,仓颉所造的六书中的指事和象形,是指六书中的两种造字方法,是过河时所必走的两个桥,只有过了桥,才会产生文字,才会进入汉字系统。而郭沫若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指事和象形,是另有所指,‘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画先于图画。’简言之,郭沫若先生在这里所强调的是,指事就是‘随意刻画’,象形也就是‘图画’。‘随意刻画’和‘图画’永远是随意刻画’和‘图画’,显然不会成为文字,也不会成为造字方法,正像刻画符号永远是刻画符号一样,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矿石永远是矿石,如果它不进入仓颉的炉内,就永远练不成钢铁---成不了汉字,也进不了汉字系统。汉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它是仓颉倾一生心血,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发明创造出来的,仓颉不仅发明了汉字,还发明了大篆,还发明了六书,有人想怀疑和否定仓颉造字,想离开仓颉造字,单独的使用仓颉的指事字和象形字的造字方法,这是明显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将这两种造字方法,生硬的安在陶工使用的刻画符号上面,是行不通的。因为刻画符号不是文字,与仓颉发明的文字无关。多年来有人混淆文字与刻画符号的界限,说文字起源于刻画符号或图画文字,这是受了郭沫若先生的影响。实际上,**文字真正起源于鸟迹,鸟兽之迹给了仓颉造字以启示和灵感,其他说法皆不准确,离开鸟迹和仓颉,谈论文字的起源,都是走偏锋,都是走狭路,都不会得出正确的结果。

佚名
2024-06-07 14:28:1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7 05:07:51

    有没有关于测字的书?

    一 观物取象法  **的汉字结构是正方型的,上下(上中下)/左右/内外/独立,都是象形的。测字最为基本的自然就是要熟悉汉字的结构和象形的取意。观物就是善于观察自...

  • 佚名
    2024-06-07 16:13:43

    有没有帮小孩起名字的网站app

    软件起名不靠谱。··············起名请提供以下信息资料 起名你可以一下 德名轩一、宝宝姓氏:二、宝宝性别:三、出生日期【阳历(即新历): 年 月 ...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摇钱树名字的起源?

    别名:灯笼树、栾树 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摇摇它就会落下金钱来。北京旧俗中有岁末做“摇钱树”祈年的习俗。浙南一带旧俗,在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在门前挂“摇钱树”,预示新...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有没有懂风水和会起名字的**?

    这个你太着急了,取名字是根据孩子的出生时间才可以确定的,恭喜当父亲了,有责任 了,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有没有讲易经比较好的书

    百家讲堂《易经的奥秘》曾仕强,虽然只是简略的介绍,但在网上可以免费看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汉字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

    文字从本质上说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发展到后期,除汉字外,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一百多年...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公司起名 带源字

    取名字首先找人八字喜用神,找到之后结合字意 三才 暗数 才能算的不错的名字,,一般人说的是字意,公司取名主要看名字喜用神 三才,字意位次 ,开公司主要的是风水,...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求跟盗梦空间等级的高智商电影,没有资源也行,告诉名字就行了

    一部电影在每个人的心中等级都不同,蝴蝶效应,惊天魔盗团,林中小屋,源代码,碟中谍4都还可以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起名,孩子起名 想起一个带水或寓意有水的名字,万能的网友,请帮忙

    起名请提供以下信息资料一、宝宝姓氏:二、宝宝性别:三、出生日期【阳历(即新历):年月日时分】 四、出生地【 省市】五、不包含姓氏,起1字还是2字名(任选其一):...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如何给小说里的人物起名字(还有小说名)

    人物起名可以通过最后一个字首字母发音的字母,从而组成一个词语,例如韩叶染,顾宁宸,刚好可以组成一个成语,一尘不染。如果是小说起名字,可以通过其剧情来逐句逐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