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何为“道教”?

道教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专称。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天师道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在**,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为道教太一宗,门派奉太上老君为祖师并与正一宗并列为道教两大门派。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等等。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中**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编辑] 历史
  主条目: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成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内容,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早期道教的经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词的是张鲁撰《老子想尔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伪使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 接着便是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编辑]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所谓《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南方发动**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宋末元初,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编辑]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道教协会,管理**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时期,道教同**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家的道教徒并不多。目前****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有5万余人,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有5千多处。道教组织有**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日据时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只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1949年,正一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19**年过世后传于堂侄张源先,是为六十四代天师,现居**嗣汉天师府。现据统计道教乃为**第一大宗教(另有一说为佛教才是**第一大宗教)。

  道教诸仙
  主条目:神仙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部分道教流派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地府和龙王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还吸收了众多**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所有的神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但大型宫观必供奉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编辑]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编辑] 道术

  《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理论亦大多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佛教仪式在发展过程中亦吸取了许多道教的内容)。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编辑]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1],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

  [编辑] 教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近现代道教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而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由卫州〔即今河南吸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据教内所传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教派。)

  [编辑] 道教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十方丛林(全真派)
  子孙庙(正一派)
  三元节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

  [编辑] 道教文化
  道教对**古代的**、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学、**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 对**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术,对于中**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只、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在**道教中,是表示北极星的神只。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唐朝时期的日本天武**因喜欢道教而使用**作为君主的尊号。

  [编辑]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宗教或有莫大联系。如闻一多先生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个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形式上尽可截然不同。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们可暂称为古道教。’(《闻一多全集》,第143页)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编辑]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部分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适合修炼而被誉为人间仙境,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道德经》)、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但讲“道通为一”),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编辑]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为**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竞争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本土文化的需要。

  [编辑] 老子化胡传说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

  汉代《太平经》提到“老子往西越八十年”。

  《三国志·魏书》提到“浮屠所载,与**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

  [编辑] 道教在世界的影响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西方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据说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并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证实。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

  [编辑] 参考文献
  1^ 据《隋书·经籍志》和《历代三宝记》载:梁武帝萧衍在天监十四年(515年)由沙门僧绍撰《众经目录》4卷,至518年,共1433部,3741卷。这被广泛认为佛教经典编纂为大藏经的首次记录。但同时,南北朝时期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
  2 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bn 962-450-844-5
  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
  3 唐大潮,《**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bn 7-80123-229-1
  4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出版社,1996年,**bn 7-5072-0409-x
  5 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
  6 南怀瑾,《道家、**与东方神秘学》,**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bn 7-5052-0203-0
佚名
2024-06-07 06:59:3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7 18:00:21

    《周易》为何会归为儒家?我认为应该归为道家/道教。

    周易在**出现!儒家人士运用!道家人士也运用!

  • 佚名
    2024-06-07 08:41:00

    道教与传统的祈福祭祖为何要焚化金纸?

    金纸的构造体现“阴阳五行”:传统的金纸为纸质,再加上金箔,就有了金的属性。而纸多为竹叶等或者其他农作物纤维所制,则具有了木的属性;造纸,必不可少的是需要用水来做...

  • 佚名
    2024-06-07 12:31:51

    为什么道教输于佛教

    **历史上自汉代佛教传入华夏大地,在佛教尚未取得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民众信仰的时候,魏晋隋唐,道教都曾有着很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在**文化发展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

  • 佚名
    2024-06-07 03:01:20

    如何进道教学院

    根据《**道教学院章程》(2002年1 2月修订)有关规定,我院定于2007年秋季分别在湖南南岳(招收坤道),四川青城山(招收乾道)“宫观管理专业”大专班。一、...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铁拐李为何排不上道教祖师?

    神话故事八仙据传是老子的徒弟,再说名气也不大,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所以排不上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如何加入道教

    要区分是信仰上加入还是形式上﹝行为上﹞加入:若是信仰上加入则自心认可道教,自我认知一些教理教义,依道教教理教义落实修持,敬奉三清及道家众神明,如此就算进入道教行...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道教法器如何使用

    1、首先要看是不是道士有没有正规法脉传承。如果有,按照门派相关传承使用。2、不是道士,只是善信,在哪请的,请教相关的道长。每个法器都不一样。3、将随令走,兵随符...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如何进入道教学习?

    找道师授箓或者传度,或者向道教协会申请加入成为会员,按道师教授或协会指导行事,也就算是加入道教了,加入后可以以道士身份到**道教学院、武当山道教学院、等专门的地...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道教如何看待『梦授』

    因为是骗人的啊.道教所谓梦授不是“惑百姓”的邪门歪道就是抄袭捆绑其他文化比如说道德经是老君写的,老子是老君化身,道家属于道教庄子属于道教,神仙都属于道教所以三皇...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如何看待道家,道教,佛教和禅宗

    你这关系有点乱啊,先说道家与道教,道家先出再有道教。佛教跟禅宗的关系,同道家与道教一样。道教、佛教和禅宗 最大的区别就是道家求逍遥,佛家求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