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佛教中的拜忏怎么拜?越详细越好.

拜忏的意思就是忏悔,忏就是忏除我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忏悔其实是我们至诚恳切地礼佛、念佛、称念佛的名号;古来大德曾说‘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那怎么样才能‘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呢?因为在造恶业的时候,是利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做诸多善事,也还是运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造诸善业。在七佛的偈子中,有一个四句偈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作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从这偈中,可以知道:善业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造作。恶业也是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中,生起。由于意业起了贪、嗔、痴三毒,三毒趋役使我们的身业,就会造作杀、盗、**等种种恶业,三毒趋役使我们的口业,就会造作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种种恶业。反之,造作善业也是经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譬如今天参加**就是修习善业,身业的修习就是恭敬礼拜诸佛菩萨、口业的修习就是称念诸佛菩萨的圣号、意业的修习就是观想诸佛菩萨的功德,这样就造作了诸多善业。
  过去造诸恶业本是幻,现在造诸善业也是幻。幻是幻化,是假有、不是真实有的。我们过去造诸恶业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造的诸善业,在今天的**圆满之后也要过去。什么理由呢?从无到有是‘生’,从有到无是‘灭’。我们今天的**以前没有,从今天早上开始,它就‘生’起来了,到了今天晚上全部圆满之后也没有了。但善与恶的行为所留的习种会在八识田中。如今天至诚礼拜诸佛菩萨留下的善法之因会在八识田中。而杀盗**也会在八识田中留下习气种子,将来待缘成熟会受果报。所以恶业是我们必须要忏除的,这就是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因为这四句忏悔偈的意思,大家很容易明白,我就不谈它了。
  再谈我们拜佛的时候,会有一种观想,这种观想法就如礼佛观想偈,共有六句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师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什么是能礼呢?能礼就是我们能礼佛的人,所礼的就是佛菩萨。由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和佛的身、口、意三业差别太大,那是佛的身、口、意三业是完全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而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完全是由染业所造成的,今生来受果报。
  虽然佛的三业和众生的三业有净染的不同,但是佛和我们的三业都是‘性空寂’的。什么叫做‘性空寂’的?我们来说个比喻:今天的**是因缘所生、众缘和合而组成的,所以有比丘众、比丘尼众、近事男众、近事女众,时间、地处等,即是众缘组成**,除了众缘之外,实无主体自性可得,名曰自性空寂。从早上开始到晚上圆满,它没有一定的中心自体可得。在时间方面,**是变化无常的生灭法;在空间方面,它是由四众弟子共同组合起来的助缘,帮助成就拜忏的**。在时间方面,**是无常时的,比如我们拜佛的时候,一字一字的念、一佛一佛的拜、一段一段地唱诵,这一字、一句、一段乃至整部忏完毕,都是无常的。这是说明**无常空的道理。所以**在空间方面,明它是众缘和合、四众组成,主体自性不可得。在时方面,没有常住不变的体性可得。所以在横、竖、时、空,名叫性空寂。**的事相,名叫幻有,**的理性,称性空寂也。所以不但**是无常无性,任何一个家庭也是父母子女组成时间无常空间主体;社会、**也是众缘和合、幻化假相。变化无常的生灭法就是所谓‘主体性质毕竟空寂’,毕竟不可得。所谓‘空’是指空的道理。
  又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来说,在父母生我以前,世上没有我,我死了以后,世上也没有我。我们的身体是假借父母因缘和合而生,出生之后,日子一天天、一个月一个月、一年年地过,过去了就是无常。以我个人来说,我今年八十三岁,过去一年年、一个月一个月、一天天在呼吸之间一刹那的过了八十三年,这是个无常岁月,有生必有死。
  我们的心是由虚妄众多的心王心所构成的,心虽然无形无相,但是它可以驱使我们的身体造诸善业和恶业,可以驱使我们的口说好话和骂人。可是这个心也是一念一念的生、住、异、灭的,当我们的身体没有了,心也跟着离去了。所以说‘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佛经上说:佛陀曾经和外道辩论,外道执着身心中有个‘我’,是常住不变──‘今生我是一个人,来生我还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世一世无穷无尽地活下去。’佛陀一口就把这话否决了,佛陀主张‘无我’,如果有生生不息的‘我’,这是个错误的观念。由于人的贪、嗔、痴烦恼驱使身、口、意三业,造诸善业和恶业,也就是三毒驱使三业,到六道之中轮回。如果身外有个常住不变的‘我’,那么身体就不是‘我’了;如果身内有个常住不变的‘我’,那么身体有生、老、病、死的无常,什么是常住不变的‘我’呢?心也是因缘和合而生,心每起一念都是生、住、异、灭,也不是常住不变的‘我’,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会成、住、坏、空。因此,我们学习佛法应该破除‘我’的执着,破除之后,才会体认到每个人都是‘毕竟空’,而体现出人人平等。这是佛法的基本道理。
  我们拜忏时要好好体认‘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的意义,了解忏悔功德的重要,忏悔之后,过去所造的恶业,以后不要再犯。六句偈中的后四句:‘我此道场如帝珠,**师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皈命礼。’这是形容礼拜观想的身心形状,不论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师佛也好、日光菩萨也好、月光菩萨也好,一代一代的佛弟子都是这样的观想。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体解每位佛弟子的身心及诸佛菩萨的身心都是自性空寂的。这样礼拜观想,灭罪最多,增福最广。希望大众,能这样的观礼佛念佛,智慧开发,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南朝 梁武帝 在 郗皇后 死后,集录佛经语句为《梁皇忏》十卷,命僧众拜诵祈祷。相传这是拜忏之始。 明 吴炳 《画中人·旅衬》:“不须另请男众,小尼原会拜忏的。”《儒林外史》第四回:“众和尚喫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乡下**的事太多了,吃素念经是**,拜忏打醮是**,坟地风水也是**。”
  慧律法师著述
  诵经源自佛陀时代,其时无纸张、印刷术,听经闻法采口耳相传方式。佛弟子代佛说法,即为背诵熟记之经文。欲熟记某经,亦须靠背诵,故诵经即成学佛及宣扬佛法之先决条件。于佛前诵经,其目的有二:一者,犹如亲聆佛教,以鉴察自身思想行为。二者,代佛说法。六道众生皆有佛性,诚敬专一诵持佛经,可感得各道众生听闻信受,为亡者诵经,以其灵性较高,或可得度。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载,地藏王菩萨生生世世救度其母,故此经又名《孝经》。家属可于头七、二七、三七诵《地藏经》回向亡者。
  他如:《心经》、《弥陀经》、《金刚经》等,皆可用于荐亡。
  拜忏
  《地藏经》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是故,我辈凡夫当时时反省求忏,惕励修行。
  诵经拜佛,为己或代人忏悔,称为拜忏,又名礼忏,始于南朝梁武帝,结集之《梁皇宝忏》。求忏非为规避业报,乃坦诚认罪,誓不再犯。拜忏即在洗涤心垢罪业,获清净解脱。
  目前通行忏法仪轨,系由历来祖师依佛经所成,修忏法获感应者,亦不乏其人。盛行至今者,如:
  1、梁皇宝忏:系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以其后生前嫉妒嗔恚,死后堕而为蟒,苦不堪言,帝遂延揽高僧,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共成十卷,为其忏礼。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忉利天。自古迄今,虔礼此忏,所为所祈者,皆有阴骘感应,为我国流传最久之忏法。
  2、水忏:又称慈悲三昧水忏,唐悟达国师以三昧水洗人面疮,濯除累世冤业,遂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此忏法,至诚虔修,可解宿世冤业。
  3、大悲忏:又名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系据大悲咒所作之忏法。
  4、**师忏:又称**师三昧行法,系依《**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作,祈消灾延寿,多礼此忏。
  5、净土忏:又名往生净土忏愿仪,系采《大无量寿经》及称扬净土诸经所成。
  6、地藏忏:又名慈悲地藏忏法,所成年代较晚,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多拜此忏。
  此外,如: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今皆盛行。眷属延僧礼忏,家人亦当斋戒精诚,始能有感,倘能亲自礼忏,功德更形殊胜。
  世俗以诵经拜忏可转为冥钱,供鬼魂于阴间受用,此见不合佛法。诵经拜忏乃在消除亡灵业障,超荐其往生极乐,非愚民**之作为。
佚名
2024-06-10 04:55:0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