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谦虚和忽青有什么区别?谦虚,是有真才实学,忽青,不学无术,是没有真本事,没有真才实学去骗青年

净空法师---在**《易经》讲的六十四卦,里面有谦卦,只有这一卦是六爻皆吉;卦有六个爻,六爻统统是吉祥没有不吉的只有这一卦,其他的六十三卦都有吉有凶,唯有谦这一卦没有凶完全是吉祥。

我们非常感谢特丽莎修女的邀请,能够有今天这一次殊胜的聚会。在往年我住在**的时候,曾经在**教的学校教过书,但是我所教的课目是「佛教精神生活」。这一次修女邀请我来讲一讲《玫瑰经》。《玫瑰经》主要的部分是一种特别的默想,包括奥迹十五端,欢喜、痛苦、荣福各有五端,这是圣母与****示现圣德的榜样,教导人们应当效法神圣的德行,并且要从这当中悟入宇宙人生真实的道理;默想的同时应当念《**经》、《圣母经》、《圣**荣经》。所以《玫瑰经》是**教修行很重要的一个科目,相当佛教的朝暮课诵一样,它是精典里面的精华。   

「默想」这个名词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到。我们知道世间宗教很多,学术也很多,所谓是有正有邪,正邪从什麽地方分?就从它方法上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辨别到。「默想」,这是纯正的思惟方法,在佛法里面叫做「止观」,也叫做「禅观」;止就是默,想就是观。所以你从这个地方去观察,止是让我们的心完全静下来,一个妄念不生;想就是专注在德行的榜样,我们思惟,我们学习,我们从里面体会,在这个里面觉悟。佛家讲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怎麽落实?佛家是讲「禅定」,《玫瑰经》里面就讲「默想」,默想功夫深的时候跟佛家禅定完全相同。所以从修学方法上来讲,我们肯定这是圣人的圣教,是纯正思惟、修学的方法。   

什麽叫做特别的冥想?这些词句我们都要很仔细的去观察,绝对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去想,我们自己的思想都叫妄想,都是错误的,都不是正确的。所以「默」是教我们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想」经典里面提供这十五端,让你想这十五桩事,这十五桩事是上帝、是圣母、是**、是圣人的垂迹。我们想这些,那就是佛家讲的「超凡入圣」,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妄想,去想圣贤,去想神圣,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的教诲落实在自己思想、见解、生活上,这就超凡入圣。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放弃自私自利,放弃是非人我,放弃贪瞋痴慢,完全随顺神圣的教诲来修学,欢喜奥迹你就得到了,佛家讲「常生欢喜心」。所以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是充满了喜悦,喜从何来?在这一段欢喜奥迹里面最主要的是圣人主**的降世带给我们无量的欢喜。佛家的教学,它的宗旨叫「离苦得乐」,我们从《玫瑰经》上也看到了这个意思。它第二段痛苦奥迹里面是教我们「离苦」,荣福奥迹里面是教我们「得乐」,所以跟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宗旨完全相同,都在短短这些经文里面全部都包**了。   

我们这地方佛教**不少,你们听经听得很多了,佛家最重要的教义就是宇宙、众生,我们常讲虚空法界,现在讲的是「宇宙众生原本是一体」。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原本一体是事实真相,但是现在我们迷失了,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因此,这些觉悟了的人、明白了的人-我们称「神人」、称「圣人」,他们到这个世间来教导我们。教我们什麽?无非是让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大白之后,佛家讲,他们慈悲到了极处,永远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就是「学习」。我们**古人常讲「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而圣人的教诲是教我们学习不是一生一世的,是永恒而没有止尽的在学习。   

因此,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谦虚,人要不谦虚,他就没有法子学习。要想学习,第一个条件是谦虚,欢喜第一端就是教我们学谦虚。在第一端里面,天使向圣母玛利亚报喜,在这一端里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圣母的谦德。「谦」是非常完美的德行,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在**《易经》讲的六十四卦,里面有谦卦,只有这一卦是六爻皆吉;卦有六个爻,六爻统统是吉祥没有不吉的只有这一卦,其他的六十三卦都有吉有凶,唯有谦这一卦没有凶完全是吉祥。所以显示出谦德,修行正道众圣-我们是讲这个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哪一个民族他们的古圣先贤,乃至於各个宗教创始这些神圣,都具备圆满的谦德,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重视。   

「谦」在《易经》的卦象,我们这里也把它印在这个地方,「地山谦」;上面这个卦象是「地」,乾、坤,坤卦是地,下面是「山」,山高高在上,山在地的下面,去想这个意思。所以,唯有谦卦才显示出自卑而尊人,我们自己处在卑下的地位,时时刻刻尊重别人,把别人抬高,这是真正的自尊。现在一般人讲到「自尊」这两个字,不懂!自尊,认为「自己很大,别人都不如我」,错了!完全错了!什麽叫自尊?能尊重别人的人,这个人是真正懂得自尊。古今中外,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给我们一个最具体的形象,就是好学。诸位仔细去观察、去体会,无论是**、外国,是古时候、现代,凡是圣贤人没有一个不好学,好学的基础就是谦德。如果他不谦虚,他什麽都学不成;唯有谦虚,他对於只要是善的东西、只要是好的东西,他都会非常认真努力的去学习,他不会有界限。   

所有宗教里面都没有界限,佛家讲「普度众生」,普度众生就没有界限。不能分说「我们度**人,不度外国人」、「我度我这个民族,不度他那个民族」,没有这个讲法;「我度信我这个教的,不信我的教的我不度他」,也没有这个讲法。在**教、**教的「神爱世人」,跟「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完全相同吗?神爱世人,只要是世人他都爱,不是说「你不是**教徒、不是**教徒,就不爱你」,没有这个说法。他爱的是世人,他是平等的爱、广大的爱,真诚的爱心,这个是我们要能体会、要能学习。所以真正是圣贤都没有界限,确确实实是平等博爱,和睦相容。    

佚名
2024-06-02 20:14:3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