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转载]百年城门影像(42)广渠门为何又叫“沙窝门”?

【广渠门为何又叫“沙窝门”?】(黄城根下)广渠门是北京最悲催的城门。明亡清衰都源自广渠门。据说清代南方各省大员进出北京,都走广安门。而谪贬失意的官员出京,则不敢走广安门,怕遇见熟人。而常走广渠门到张家湾上船,顺运河南下。清代诗人龚自珍离开北京时,吟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吟鞭东指”表明是向东边的城门出城,而北京外城东边只有广渠门,诗文记载的就是龚老先生出广渠门的凄凉感受。 (1921-1924年.喜仁龙摄 广渠门全景 图片外文标称“sha wu men”“沙窝门”) 广渠门虽然矮小,但基本规制还是皇家标准。据冯大宁先生介绍:
广渠门的大门是朱红色的,两扇门上,各有横九纵九,九九八十一个门钉。那城门通常是在早晨五六点钟开,直至傍晚时分才逐渐关闭的。关城门时,要打三遍“点”,先关半扇,再虚掩,最后才完全关闭。“点”是一种可击打的金属响器,挂在城内门洞旁的木架上,颇像婴儿常戴的脖锁,只是要大得多。“点”声近处听来并不算响,却传得远,二三里外也能听到,往往惊得路人一阵疾步速行,惟恐误了过城门。(关于“点”的介绍,可参见黄城根下博文《崇文门:九门八点一口钟》。) 当时,在城门洞两侧总有警员站岗。旧时的**俗称“巡警”,穿一身黑**,只在帽檐上围有一圈白色。轮流当值站岗的**有二三十人,分别驻扎在城门两侧的“厅儿”里,所谓“厅儿”不过是并列的七八间起脊的灰房,前有廊,后有院。两侧后院的灰墙分别围住了南北登城“马道”的入口。(文中“厅儿”即“值房”,可参见黄城根下博文《左安门的值房》) 进城往西,就是广渠门大街了。旧时的大街是土路,路面狭窄而且低洼,像条沟。临街的铺面都要高出街面两**台阶。逢到雨天,街上便发了河,满街筒子的水无处渗漏。待到雨过天晴后,情景仍不见好,路人在泥淖中愈难行走,多是蹦跳着择路而行,甚至连洋车夫也放慢了脚步,惟有拉车的毛驴不管不顾地径自向前,车身不住地抖摇,车轮时而溅起泥水,又在泥泞里留下了新的,两行辙痕和一串蹄印。(摘自冯大宁《广渠门大街昔日风情》) (1900年拍摄 八国联军士兵在广渠门外跑马,可见周边荒凉程度) 广渠门与其它城门一样,也是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由于不论是清军、还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都选择以广渠门为突破口,所以这里的城楼与箭楼残破程度最厉害,箭楼在1930年代就被拆除了,仅存城楼和箭楼的城台及瓮城。1953年拆除了城楼,以后又拆除了瓮城及残存的台基。 (1921-1924年.喜仁龙摄在广渠门出殡的情景 图片外文标称为“沙窝门”) 以前广渠门内外寺庙很多,但这些寺庙大多香火不盛,渐渐演变成为客死京城的外省人的停灵之处,寺庙就更显得冷清,寺庙周围除了菜地,便是坟地。一些无力将死者运回原籍的人就都埋在这里。形成为“乱葬岗子”,杂草丛生、坟墓无序,极其荒凉。从事丧葬行业的总要在“乱葬岗子”里预先挖一些“半大的坑”(不够长,也不够深),如同今日之“占地儿”,待灵柩抬到再继续深挖到合乎要求。这半大坑在行业内叫“等坑”,俗称“沙窝子”。由于广渠门外乱葬岗子里有众多的沙窝子,广渠门也就因此得了“沙窝子门”的别称。 渐渐的广渠门的别名:“沙窝门”也叫起来了。连瑞典摄影家喜仁龙先生在拍摄的一系列广渠门照片上标注的外文都是“sha wu men” (沙窝门),可见这个名称流传之广,内外皆知了。 (照片和部分文字源自网络 向作者、上传者致谢)
----------------------------------------------------------------------------------【多余的话】 我的系列博文受到许多博友的转载,这对宣传老北京的文化起到广泛传播的作用,本人深表谢意! 但也有一些人,复制本人的整篇博文,以他自己的名义发表,不标明原作者的名字,有的仍发表在新浪博客上,有的发表在其他论坛上。这种沽名钓誉的做法是不应当的。 我想,这些规矩他们也懂得的,先给他们留点脸面,不点名了吧。 光明正大的转载、署名原作者的部分引用,是博友们共同的守则! 您说,我这话多余吗?!
佚名
2024-06-01 16:01:1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