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佛学与道家

佛学
  **对佛教哲学的称呼。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玄学关系密切,广泛流行于全国。这一时期,信奉佛教的皇帝、贵族、士大夫甚多,如梁武帝萧衍、竟陵王萧子良,名士宗炳、谢灵运、何敬容、颜之推等人,皆精研佛典。此时又大量翻译佛经,至唐开元时已达1076部,5048卷,以后各代续有新译,对佛学的形成与传布关系甚大。至隋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佛教各宗派。通过与**传统的**、宗教等观念的结合,产生了**佛教与**传统的**、宗教等观念的结合,产生了**佛教与**佛教哲学。其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及唯心主义的理论论证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逻辑分析与辩证法观点。作为中古时期**哲学的主要思潮,**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及晚清思想界具有直接的影响。近世因称**佛教哲学为佛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三十:“晚清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前清佛学极衰微,高僧已不多,即有,亦与思想界无关系。其在居士中,清初王夫之颇治相宗,然非其转好。至乾隆时,则有彭绍升、罗有高,笃志信仰。绍升尝与戴 震往复辨难。其后龚自珍受佛学于绍升,晚受菩萨戒。魏源亦然......故今文学家多兼治佛学。”又[杨文会]凤栖心内典,学问博而道行高,晚年息影金陵,专以刻经弘法为事......康有为本好言宗教,往往以己意进退佛说。章炳麟说好法相宗,有著述。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杨]文会。”

  道家简介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历史起源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西汉太史令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张鲁,又称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立者,也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者)。

  道家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道家的哲学思想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修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之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一直在**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道家发展时期
  有学者认为,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佚名
2024-06-06 07:48:1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6 05:07:10

    道家与道教,释家与佛教,有甚么不同?本质区别又是什么?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教是**固有的一种宗教,...

  • 佚名
    2024-06-06 13:45:32

    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

    1、教义不同。佛教就是教人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无色亦空;“凡物之过程,成住环空,终归于空”,有亦是空,无亦是空;禅宗顿悟,只有悟空。道教则是...

  • 佚名
    2024-06-06 21:36:06

    道家与佛教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 道教是在**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哪里的风水学才正宗啊?皇家、道家、佛家?

    **风水源远流长,门派众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秘术,多年来为了力争正宗一说,毫无结果,但他们能发展到现在,有那么强的生命力,那就肯定有它们的过人之处。无论那家,最...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学佛之人能学道学和易经吗

    不能。正式授过三皈依的佛教徒,不能习学外道典藉。否则会破三皈本誓。道学、易经,都非佛说,哪能叫做学佛?难道释迦佛的法不圆满,需要外道做补充吗?不知学佛学什么,应...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易学与佛学的区别和联系?

    本人拙见,易学更多的是知命,佛学则是改命。万物唯心而造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道家 和 佛家 学说 从哪学起

    先道后佛可能能够比较容易接受。道提出了拿起和放下的重要性,哲学意义大于实践性。佛则告诉了你,如何才能真正放下,怎么样才算真正放下,实践性大于哲学意义。 浅显易懂...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佛家舍利与道家金丹的真正区别

    道教金丹是练气而形成的,生前即可具有;佛教舍利子是修行者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圆寂以后火化而成。二者截然不同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学佛与念佛有什么区别

    在下简单说说1学佛 佛两足尊(福 慧) 三业清净(身口意) 福是利益他人(众生)而圆满 慧是闻思修教理而圆满 身不杀盗**,口不(妄语,两舌,恶口,ji...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对于我学佛好还是学道好?佛道师兄进

    仁兄还是没弄明白佛和道的宗旨,才举棋不定的。 佛法主张脱离轮回苦,证涅槃乐。道家讲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吾有大患,畏吾有身(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