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張獻忠為什麼要屠川???拜托了各位 谢谢

屠蜀是指**明末清初之际四川人口的骤减现象,战乱是重要原因。古谚有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可能是1639年—1644年之间由当时的民变领袖张献忠所为,矣有可能是入关之后的满清**。川人死亡过半;另外天灾也有,造成死亡的因素还有大旱、大饥、大疫,史载“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清初时以“湖广填四川”来解决四川人口的缺口。 ** 关于四川人是谁**的,有两个说法,一是张献忠,二是清军。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张献忠军久攻滁州不下,部队伤亡惨重,张军“掠妇女数百,裸而沓**之。”然后“尽断其头,环向堞,植其跗而倒埋之,露其下私,以厌诸炮”,称为“**阵”。 《圣教入川记》说张献忠“性情暴虐,每日均**。大西的官员本有九百人。张献忠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到他临死时只有25人”。 沈荀蔚在《蜀难叙略》上说,由于清军进剿追击,张献忠乃毁成都,“王府数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烬。盘龙石柱二,孟蜀时物也,裹纱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但这些都是多是清朝时的书籍,其可信度值得怀疑,例如满清的“七杀碑”传说。 清**说张献忠不仅**如麻,还在他**的地方立了个碑,碑上写有:‘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但后来,在广汉的一个公共墓地里,出土了张献忠的“圣谕碑”。碑文上却是:‘天生万物与人 ,人无一物与天 ;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明史》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万万人,这数字本来就很荒谬,当时的**总人口还不到一亿(也有历史学家推测**的人口在明万历年间达到了一亿二千万至两亿),这些事实说明清**的宣传存在明显夸大的成分。 尽管历史上农民**有乱杀的现象,但张献忠**到四川只剩下6万人是不可想象的,他这样做无疑是自毁长城。而且清军也有乱杀的事实,“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这是1649年清**屠四川时的命令。在张献忠死后,清**了多年才平定四川。由于清人记载张献忠战死时川人已几乎被其屠尽,而此后满人仍然在四川征战多年方将其平定,由这一矛盾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张献忠进行的**很可能规模没有达到清人所描述的那种地步。 对此,《**断代史系列-明史》有如下论述:“《续编绥寇纪略》所记的张献忠**军在川**数,绝不可靠。由此推想,旧史书上述几起张献忠**军杀戮**的记载,夸大渲染之处肯定存在。但是,关于上述杀戮**,有多种史书加以记载,而且除了细节的差异外,基本情况大体相同,这说明这些**应是确有其事。在杀戮中,张献忠不懂得把明朝残余势力和一般绅士、劳苦群众区分开来,错误地把明朝残余势力的顽抗,视作整个四川居民的反对大西政权,狭隘的地域观念,使他对四川人产生偏见,从而不仅杀了明朝残余势力,也杀了许多一般绅士,更杀了不少劳苦群众,这便使这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反人民性。应该说这是张献忠在晚年犯下的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由于张献忠之在四川大杀戮,具有反人民性的一面,这便使之严重脱离群众。脱离群众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张献忠之大杀四川人,成为其后来遭到丧命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天灾 清同治十年《仪陇县志》载:“仪邑自明季之乱,几至靡有孑遗,其逃在山谷者,又值饥馑频仍,人相食,继以虎灾,道无行人,昼常扃户。” 瘟疫 《蜀碧》:“其时,瘟疫流行,有大头瘟,头发肿赤,大几如斗;有**睛,双眸黄大,森然挺露;有马蹄瘟,自膝至胫,青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者不救。”,“死者朽卧床榻,无人掩葬”。顺治五年(1648年),内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人烟”。同年,川北又遭大旱,饿死者日无计。《铜梁县志》载1868年,该地“瘟疫四起,染者呕吐交作,腰疼如断,两脚麻木愈二三时之毙”。 虎患 欧阳直的《蜀乱》记四川虎患,“蜀中升平时从无虎患,自献贼起营后三四年间,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人所不信者。” 彭遵泗《蜀碧》载:顺治初年四川“遭乱既久,城中杂树蓊郁成林……多虎豹,形如魑魅饕餮。然穿屋顶逾城楼而下,搜其人必重伤,毙即弃去,不尽食也。白昼入城市,遗民数十家,日报为虎所害,有经数日,而一县之人俱尽残者”。[1] 顺治七年四川地方官员向朝廷奏称,顺庆府“查报户口,业已百无二、三矣!方图培养生聚渐望安康。奈频年以来,城市鞠为茂草,村疃尽变丛林,虎种滋生,日肆吞噬。……据顺庆府附廓南充县知县黄梦卜申称:原报招徕户口人丁506名,虎噬228名,病死55名,现存223名。新招人丁74名,虎噬42 名,现存32名。”[2] 沈荀蔚《蜀难叙略》载:顺治八年春“川南虎豹大为民害,殆无虚日。乃闻川东下南尤甚。自戊子(顺治五年)已然,民数十家聚于高楼,外列大木栅,极其坚厚。而虎亦入之;或自屋顶穿重楼而下,啮人以尽为度,亦不食。若取水,则悉众持兵杖多火鼓而出,然亦终有死者。如某州县民已食尽之报,往往见之。遗民之得免于刀兵饥谨疫疠者,又尽于虎矣。虽营阵中亦不能免其一、二。” 乾隆《富顺县志》卷5记载,清初“数年断绝人烟,虎豹生殖转盛,昼夜群游城郭村圩之内,不见一人驰逐之。其胆亦张,遇人即撄,甚至突墙排户,人不能御焉。残黎之多死于虎”。 道光《綦江县志》卷10载綦江“群虎白日出没,下城楼窥破残人户。……行者虽五、七同群,执器械,前后中间必有一失。” 后记 《明会要》卷五十载: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省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嘉庆《四川道志》卷十七)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九日,四川巡抚杭爱疏言:“蜀省久为贼踞,百姓逃亡,所存惟兵”。时方家瑛有诗《哀川北》:“七日发阆州,五日达潼川。中江近千里,四顾无人烟,蓬蒿无道路,老树长原田。豺狼白昼嗥,猿穴啼树间……两川万百众,光后膏戈铤。锋镝苦未歇,饥疫频颠连。青磷照梓益,白骨横巴绵。遗老哭吞声,至今五十年”。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奏折说:“查川省现在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移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求采纳
佚名
2024-06-09 08:12:5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