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卢光稠的主政虔州

卢光稠担任虔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非常注意恩威并用,以德服人。他施政雷厉风行,从来不拖拉。当时,战事频繁,但他仍不失时机地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根据这些目标,有计划地实行七项重大措施。这些措施涉及面很广,难度相当大。但后来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他以宽仁爱人为本,继续广泛发动赣南农民参加**军,壮大战斗队伍,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编伍训练,统领他们保家卫乡,剪凶除**,保一方平安,使人民安居无恐,从不妄杀一人。
第二,实行轻租薄赋政策,有组织地安排解危救难,济贫恤孤,使黎民各得其所。
第三,廉行公务,勤政为民,广聚贤才,礼以接士。比如,当时虔州虔化县有一位杨筠松,是著名的堪舆家,世称“杨公”、“救贫仙人”、“救贫先师”。他专为人卜地建宅造坟,足迹踏遍赣南、闽西及粤东北,处处替贫民谋幸福。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二月底,卢光稠在虔州亲切会见他,以上宾之礼相待。盘恒数日,杨病笃辞归,卢光稠派专人、专船护送。杨公不幸病逝,卢光稠闻噩耗,立即派人悼祭杨公墓,甚为世人称道。卢光稠在施政过程及在家里亲属中间,经常教诲大家“毋得恃富欺贫,毋得倚强凌弱”,其间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第四,由于连年**,当时虔州一带农田严重失耕,乡村四处凋敝。卢光稠迅速推出政令,强调以农为本,州府鼓励垦殖,奖掖农渔,要求农民恢复田园,改进耕作,兴修塘堰,抗涝防旱,多播五谷,遍植桑麻。
第五,卢光稠发布文告,支持市井作坊及商贾,活跃工商,繁荣商埠。著名的“赣州窑瓷”业,在州府的扶助下,有长足的发展。
第六,在东晋南康郡守高琰所建的一平方公里土城处,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十为隍,三面阻水”,把城区扩建到三平方公里左右,为后世把土城改建为砖石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那时建造的皇城,即今日赣州市旧城的主体。该皇城至今尚存的城东墙、南墙、西墙的一部分墙体及墙基,现为**文物保护对象。皇城内,现仍保留有射箭坪等重要唐代遗址。现赣州市被**命名为**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它有旧城区的这个总体结构。
当年,卢光稠在扩大虔州城区的同时,还把原来的阳街、横街扩为六街,既增修了斜街(今阳明路经和平路至南市街)、长街(今赣江路接百胜门――即东门)。
在那个时期,虔州还建了拜将台、郁孤台及寿量寺等。这些地方,均为文物保护单位。寿量寺的建造,是由于有一年,卢光稠家合“宫疾疫”,**石方丹,均不奏效。幸好后来卢光稠请到了一位名为道诚的高僧,他来把这一家人治愈了。愈后,卢光稠欲赠重礼相谢。道诚推辞,仅说:“得一袈沙地足矣!”于是,卢光稠当即爽快地把自家东宅的一块地赔给了道诚,助其易名为“圣寿寺”。宋代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又改名为“寿量寺”。该寺于元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僧人荣安重建该寺。解缙为其题写了《寿量寺中兴碑词》,并撰写了《重建寿量寺记略》一文。现寿量寺内尚存圆通宝殿、毗卢殿及一尊高达六米的观音铁佛。寿量寺于1957年被定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又重修。
虔州在卢光稠主政期间建成的“八景”,一直保护得较好,对后世影响甚大。到宋代,孔子裔孙孔宗瀚任虔州知府,他与著名诗人、文学家苏东坡是好朋友。他亲自陪同苏东坡饱览虔州八景期间,向苏提供了有关人文素材。苏东坡诗兴大发,遂依据这些素材,写下了吟颂八景的诗篇。这些诗篇很快流传全国,广为传颂。于是,全国许多州、郡、县、市、便都有了自己的八景,如“幽州八景”、“扬州八景”、“长沙八景”等。
卢光稠在虔州的政务,深得广大兵民的拥护和支持。在那个时期,虔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南康的锡矿、雩都的金矿、安远的铁锡矿及大余的铅锡矿均已开采,而且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由矿场设县,如上犹、瑞金、石城、龙南等均为此种情况。从寿量寺离这六米的观间铁佛及多项庞大的扩城建筑工程,可以看到当时虔州各业的技术水平及虔州的总体经济实力。在卢光稠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虔州军民的共同努力,虔州城由一座原来只是防御来犯之敌及预防洪涝的小城池逐步变成了江南一座繁荣的工商重镇,实现了虔州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唐末繁荣时期。这一繁荣,又吸引更多从北方南下避难的流民涌向虔州。
第七,接纳由中原南来避难迁至虔州落脚的大批**。虔州的地理位置的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有特殊的重复地位。北方难民渡过长江后,很大一部分人踏上鄱阳平原,为了寻觅长久安居这地,溯赣江而上,或循他路,进入虔州。他们到了虔州后,大都停歇下来,以便喘息,并稍定惊魂,去除筚路蓝缕、沭雨栉风的劳顿。其中的许多人,需要在虔州站稳脚跟,待恢复活力后,再逐步向闽西宁化、长汀、上杭、龙岩、永定、粤东嘉应州及粤北南雄等地推进。
虔州当地的民众,其祖辈大部分亦是先前从北方过来的避乱流民,所以,语言、习惯、思维、心态、气质等均与新来的流民相差不多,易于交流。那时,客家民系正处于孕育时期,北方流民来到虔州诸县,往往按籍贯聚集若干户,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流民群,节节迁移。南来的官僚,往往也随带着宗族部曲,并且沿途收集流散,扩大自己的部曲队伍。他们辗转进入虔州各地森林茂密的丘陵、山地、谷地、盆地,散布很广。
卢光稠的先辈,也是从北方迁来的客户。他深知北方难民离乡背井,长途跋涉之苦。为了减轻这些难民的痛苦,卢光稠命令当地兵民,对于愿意在本地定居的来客,要热情协助他们寻找适宜之地定居。对于还要继续向闽西粤播迁的客户,卢光稠则命令当地兵民向他们提供各种方便。在卢光稠主政虔州的二十余年中,从中原迁来的难民,在虔州得到当地兵民关照者不计其数。
当时,在虔州一带的山岭地区,还居住着有一定人数的“蛮僚”(即今畲族的先民)、苗族、瑶族及一种“裸身”的古老民族――“山都木客”等少数民族。卢光稠以仁爱之心,令的有汉民及少数民族均须融洽相处,不得互相昌犯。这对本地社会的长期安宁,尤其是对便于赣南接纳更多南来的中原避难流民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卢光稠长期担任虔州最高行政长官,他采取的以上这些有力措施,对赣南客家民系以至闽粤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特殊的、重大的历史作用。
为了保卫、巩固及扩大虔州军民连年奋斗的成果,当时已经六十三岁的卢光稠,于唐照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率领部队攻占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并委派其长子卢延昌据关驻守,同时派遣其长兄卢光睦率部队进攻潮州。在谭全播的鼎力支持下,卢光睦攻占了潮州。在后来的多年中,卢光稠为韶州及潮州的社会发展亦多有建树。
原黄巢**军中有一个名叫朱温(又名朱晃、朱全忠)的部将,他在战场上向唐军投降,后来被皇帝任命为宣武(今河南开封市)节度使。不久后,他消灭了多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典河流域,并于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了唐朝政权,废哀帝自立,改国号为后梁,定都开封,称后梁太祖。他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即唐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岭南割据政权的首领刘隐,派其弟刘岩以数万兵力攻打虔州。经过激烈的战斗,卢光稠击退了**,把虔州保住了。在此重大关头,卢光稠审时度势,决定派员赴开封(后梁的京城)禀奏后梁太祖,表示愿通道路,输贡赋,臣属于后梁朝廷。后梁太祖准奏,遂于虔州设百胜军,授卢光稠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辖虔、韶二州以及吉州(今吉安市)南边诸县。又建镇南军,以卢光稠为留侯,并加封其为“舟汝王”(世称“卢王”)及太保太傅。

佚名
2024-06-03 08:33:2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