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范仲淹的母亲

你已经很明白了呀!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他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琥国中吴节度判官
(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
王幕府,后随吴越王钱 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
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989 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
徐州,次年(990 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
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
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音yue),在朱家长大**。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
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
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
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
。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
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
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
是**带你嫁到朱家,听罢方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
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
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范仲淹为什么要投南京呢?因为此地是人烟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
,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
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
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 ,五年未**就
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
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 粥不充,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
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
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
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
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
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
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
擅长诗文的人。他通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
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
员,从九品)。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度
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方
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范仲淹入仕后,最初十余年,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员。他每到一地总是
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并且干得很有成缚。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
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连云港西南)各州
,因唐时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巳颓坏,每年秋季海潮泛滥,往往阡陌洗荡
,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盐灶也多被冲毁,灾情十分严重。退潮以后,过去的
良田都变成了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老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携家外逃。这件事本
来不属范仲淹的职权范围之内,但他积极向上反映,建议修复捍海堤。宋仁宗
天圣二年(1024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主持整个修堤。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天
圣六年(1028年)春,长达150 里的捍海堤终于修好,解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
害,保护了农田和盐埸。2600户外逃居民也纷纷返回家园恢复生产,原来葭苇
苍茫的荒地,又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为他
修建了祠堂,并将捍海堤取名为范公堤,灾区中心兴化县的人民往往以范为姓。
由于范仲淹有此政绩,便调到中央担任秘阁校理(秘阁是皇家藏书楼之一
,校理是负责藏书的整理和校勘),到了中央,范仲淹更关心朝政得失和民间
利病,又与朝廷中的腐朽势力展开斗争,犯颜直谏。他看到刘太后独揽大权,
把宋仁宗当成傀儡,便批评这种不合理现象,奏请太后还政,有人劝他别这样
锋芒毕露,他说:“我的官职很小,俸禄不算多,但每年也有三百贯铜钱,相
当于两千亩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禄米,不去为国为民立功,那和专门糟
蹋粮食的螟虫又有什么两样?人都说犯颜直谏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
计,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才是最没眼光的,他们不懂得:只有朝廷内外的官员都
敢于直言,君主才会不犯错误,百姓才能没有怨言。**上清明,才能祸患不
生,天下无忧。这不正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计吗?”但不久,范仲
淹因由此触怒太后,被贬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有人认为,范仲
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是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书,它比亨利. 柏得
烈的“不自由,毋宁死”要早740 年。
刘太后死后,范仲淹才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谏官)。有了言官的身份
,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
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
在宫中仍然过着奢华的生活,范仲淹对此十分气愤,他冒着触犯虎威的危险质
问道:“如果宫中半天不吃会怎么样?现在许多地方老百姓没有饭吃,岂能置
之不理?”说得仁宗无话可答,只得派他去江淮一带安抚灾民,范仲淹每到一
地就开仓赈济,并且免除了灾区的部分赋税。为了劝戒挥霍人民血汗的皇室,
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他转给嫔贵戚们看看,让他们知道
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不要过分奢侈。范仲淹经常大胆上谏,皇帝不快,又
将他贬出朝廷。
范仲淹贬到地方后,任所常动,但每到一地,他都兴利除弊,注重发展教
育。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到故乡,担任苏州知州(一州的行政长官
),他看到苏州暴雨成灾,伏天的大水,过了秋天仍未退下,农田被淹,秋收
无望,数万家农户,面临饥饿死亡的威胁。这样,走马上任伊始,他就了解水
情,提出了疏浚五河,导太湖之水海的计划。他又亲临现场,督修这项工程。
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苏州人民一致努力,终于疏通了淤塞的河道,把积水导入
了江海。这次太湖水道的疏通,对保障太湖周围的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
生产起了重要作用。范仲淹在苏州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一所住宅。一天,
他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这位先生巡视一遭后,向范仲淹贺喜道:“这是块贵地
,今后您家中定有公卿相继出世。”范仲淹听了笑道:“我家独占贵地,倒不
如让出建学,使士人都在此受教育,公卿将相不是更多吗?”不久,范仲淹就
在这里建起郡学,亲自聘请学识渊博的人任教,使学堂越办越好,名冠东南。
由于范仲淹政绩斐然,又被召回京师,授天章阁待制,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
封府事(即宋都,今河南开封)。
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
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等大官
僚,互相勾结,朋比为**,将自己的亲信、党羽安插在要职上,使官僚机构中
充满了陈腐污浊的空气。他和朝中一批正直的士大夫对这种行径非常痛恨,故
经常向皇帝进言。故而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
有希文。”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把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份《百官图
》,指着上面开列的众官晋升顺序说:“像这样的晋升,是循序升迁;像那样
的遽然晋升,是不合次序的提拔。如果说这些循序升迁是出于公道,那么,那
些不合次序的遽然提拔,便是出于宰相的私意了。况且,大凡属于天子近臣的
破格提拔和撤职贬降职至饶州知州(今江西鄱阳)。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
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
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几起
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

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冬天,宋朝西北边境局势突然紧张起来,原本
臣属大宋居住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
皇帝,建国号大夏,并且把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发为兵,沿宋朝边境部署
了十万人马。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
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边境上就更狼狈了,由于三十
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平常又缺乏训练。步兵携带武器
和口粮,走几十里地就气喘吁吁,骑兵中有的不会披甲上马,射出的箭在马前
一、二十步就落了地。带兵的将帅也多是皇帝的亲戚故旧,根本不懂军事,再
加上将领更换频繁,军纪松弛,宋军以如此弱的战斗力如何对付咄咄逼人的西
夏**?
1039年,西夏**进犯宋之边境,次年正月,元昊大军进逼延州(今陕北
延安)。延州一带地阔寨疏,兵力薄弱,又是夏军出入的必经之地,元昊早就
想拔掉这颗钉子。当时延州的知州范雍是一个志短才疏的胆小鬼。他一听说夏
军来犯,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忙遣人去调援军。不料元昊早巳在延州附近
的三川口设下埋伏,援军刚到就陷入重围,死伤甚众,紧接着一面包围延州,
一面将延州以北的36个寨堡全部荡平,最后延州指日可破,范雍束手无策,只
会躲在城中祷告神佛保佑,幸亏这时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元昊怕被风雪困
住,匆忙撤兵而去,延州孤堡才未陷落。
在这样严重的局势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将他召入朝,恢复了天章
阁待制之职,让他出任陕西路永兴军的知军州事(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来,
宋仁宗任命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全面统筹边防,任命范仲淹和韩琦并
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分别负责 延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延
安)和泾原路(西北军事区划之一,治所在今甘肃平凉)。这时的范仲俺已经
52岁了,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
年。范仲俺风尘仆仆来到处境最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
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的
死,逃的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范仲俺的心情
十分沉重,当即写下一首《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他发誓要像当年东汉的窦宪击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纪功而还那样,保卫边
疆,让百姓安居乐业。一连数日,范仲俺不停蹄地视察 延一带地形和边防守
备,听取守边将士的意见,视察归来,便废寝忘食地谋虑对付西夏的战略方针
。范仲俺认为,宋军人数虽多,但缺乏强将精兵,战斗力差;西夏军人数较少
,但兵精马劲,战斗力强,加上西夏境内山川险恶,沙漠广袤,其都城又远在
黄河以北的兴庆府(住院要夏银川市)。所以,宋若兴兵深入,粮草辎重的运
输,绵延百里,很容易遭到敌骑截击,一旦粮饷接济不上,就有被歼的危险,
不宜采取深入敌境大举进攻的方针。但是,夏国经济力量薄弱,粮食不足,绢
帛、瓷器、茶叶等都需从宋朝输入,这又是它的致命弱点。只要宋军实行坚壁
清野的政策,努力修固边城,进行经济封锁,同时精练士卒,在夏军大举进攻
时,扼险坚守,这样西夏军无隙可乘,锋芒受挫,西夏军屡屡穷兵黩武,无功
而返,本国的经济就会十分贫乏,**的斗志也会逐渐消失,到那时就可迫其
讲和了。范仲俺根据以上分析,向朝廷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御夏方针。
这是一个符合客观情况的战略决策,但是当时却被不少人认为是怯懦的表现,
就连与范仲俺交情很深的韩琦也不能理解。韩琦主张坚决进攻。他向朝廷提出
:“宋军拥二十万重兵,只守界濠,这么怯弱,自古未有,长此以往,士气都
要丧失光了。况且兴师以来耗资太大,再拖延下去,**经费更加困难,故应
该集中各路兵力攻打西夏,速战速记。”两种主张报到中央后,急于求成的宋
仁宗采用了韩琦的主张,命令韩琦和范仲俺同时出兵。范仲俺感到这样做太危
险,连上三表反对,但都无效。他只好请求留下 延一路作为将来招纳西夏之
用,宋仁宗勉强答应了。
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陕西主帅夏竦又派尹洙去延州说服范仲俺出兵
,范仲俺仍然执意不肯。尹洙见他坚持已见,不禁叹息道:“范公这就不如韩
公了,韩公曾说过:‘大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度处’。”范仲俺一听,立即反
驳道:“大军一动,关系万人性命,竟可置胜负于度外吗?金不敢苟同。”韩
琦得知劝不动范仲俺,便贸然决定泾原一路自行出讨。他调集了镇戎军的全部
人马,又临时召募了1800名壮士,全交给副将福率领,出兵后,任福及诸将轻
敌贪功,被一小股佯装败退的夏军引诱,脱离了原定的行军路线,深入追击,
当人困马乏的大军行至六盘山南麓的好水川口时,突然鼓角声大作,伏兵四起
,宋军陷入了元昊的埋伏圈内,经过一场血战,任福等诸将战死,死伤万余人
,仅千余人力战逃脱。之后,元昊兵指渭州(即今某肃平凉),但不迅速前进
,以免孤军深入,被对方切断后路,夏辣见西夏示弱,就命驻渭州的宋军主动
进攻西夏军,结果元昊看准地势,将宋军围困在定川砦,断水放火,宋军全军
覆没。定川砦战后,元昊大军便无所阻拦地直抵渭州,焚掠后还军。
好水川和定川砦的惨败,证明进攻方针难以收效,迫使宋仁宗放弃了进攻
方针,改而采取范仲俺的守策。战略确定以后,还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它
的实行。于是范仲俺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 等相应的措施。
修固边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阵地修筑寨堡,建立军事据点。范仲俺的
部下种世衡建议,在延州东北二百里古宽州的故垒上筑城。这里地处要冲,右
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粮食,北可以进图银、夏二州。范仲俺采纳了这
个意见,派种世衡率兵前去修筑,夏兵来争,种世衡就一边作战一边抢修。城
内缺乏水源,他出重金奖励凿井,终于从地下150尺处冒出了清泉,于是取名为
清涧城。种世衡又大兴营田,一年收获粮食近万石,补充了军粮;又募商贾通
贸易,经济上逐渐充实起来。同时,鼓励**练武习射,把银钱当靶心,谁射
中就赏谁,自此人人能射,终于使清涧城成为延州北面一个坚固的军事要塞。
在范仲俺及其后任的努力下,不仅修筑了新的军事据点,而且还先后修复了永
平、承平等旧寨12处;召回附近逃亡的蕃汉人户,开辟营田数千顷,恢复了农
业生产。考虑到当地百姓远路输纳赋课,过于劳苦,范仲俺还奏请将 城县升
建为军一级的行政单位,让河中府、同州、华州的中下等户,就近送缴课税。
在春夏季节,则调 延兵马来 城这里,就近购食军粮,可以节省3/10的买粮
开支,还不算别的减省。经济的恢复和军事力量的加强,使延州及周围附近的
寨堡十分巩固。夏军私相告诫说:“别想打延州的主意了,现在的小范老了(
指范仲俺)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好欺负。”
范仲俺的主张又推行到陕西沿边各路,没过几年,宋在延州与庆州间修筑
了大顺城,在环州和镇戎军间修筑了细腰城和葫芦泉诸寨,打通了各州之间的
道路,**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方有警,各方应援,宋军的防守能力大大地
加强了。
精练士卒,就是采取各种办法提高**的战斗力。宋朝皇帝的诏旨中曾规
定了各级将领统率**的数目,若遇敌侵犯,地位低的军官就带**先行出阵
抵御。范仲俺说:“战将不选择适当的人,只以官阶高低作为出阵先后的标准
,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认真检阅了延州的**,淘汰了一批怯懦
无能的将校,选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们,他又淘汰老弱
,选择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们分成6部,让每个将领统率3千人,分别予以训
练,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阵
抗敌。范仲俺又积极召募士兵,因为原来守边的大都是从内地调来的已经腐化
的禁军,这批人既不耐劳苦,又因久戌思乡,斗志不高,而从本地人民中召募
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精练士卒,提高
了**的战斗力。此外,范仲俺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
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俺赏罚分明,
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分子则当众斩
首,毫不留情。这样,在范仲俺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
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
**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招抚属 就是大力争取宋夏交界的少数民族-- 族。在沿边横山一带散
居着不少 族部落,由于力量单薄,他们在宋、夏间持观望态度,有的曾投靠
西夏,为元昊作过向导。范仲俺一方面筑堡立寨,切断他们与西夏的联系,并
用兵保护他们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抚他们, 族酋长来见,范仲俺屏退卫
兵,亲自接入内室,推心置腹相谈。 族人亲热地唤他“龙图老子”(当时范
仲俺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对受战争损害的 族人民则拨给空地,发放粮
食、农具等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这一政策更受到 族人民的拥护。这样, 族
部落纷纷归附宋朝,担任宋军的向导,并出兵助战,有力地支持了宋军。
通过实施以上的措施,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已经破坏的边防重
新又巩固起来。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
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而西夏境内由于长
期用兵,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无力战争。这样,双方从庆历
三年(1043年)开始议和,到庆历四年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
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主持庆历新政 推行**改革

庆历三年四月,宋夏局势刚刚和缓,宋仁宗便将范仲淹调回东京,升任为
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当时,北宋
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数量不断增加,但内忧外
患不时爆发,百姓负担十分沉重,**财政却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
封建**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宋仁宗
三番五次召见范仲淹等人,赐给他亲笔写的诏书催促说:“你们为国尽心,不
必有什么顾虑,凡是急需改革的事,赶快提出来。”并且叫人打开宫中的天章
阁,在条案摆好纸笔,督促他们立即写出改革方案。范仲淹一贯主张改革,以
治理天下为己任。早在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就曾洋洋万言上书朝廷,
提出一系列建议:选择贤明的人作州郡长官,举荐有成绩的人当县令,排除社
会上的游散懒惰势力,裁汰冗员并取缔过度侈费,严密选举制度,培育将帅以
加强边防等。后来他又经常上书,分析民间利病和朝政得失。现在他更觉得责
无旁贷,但他又深知积重难返,他对人说:“皇上对待我,真够信任的了。不
过,事情总有个先后缓急;以往长期安定局面中积累的弊病,决非一朝一夕所
能革除呵!”然而**的危机如此严重,皇上求治如此心切,时间是耽搁不起
的,于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
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
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
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明显政绩的,撤换有罪和不称
职的官员。
(二)抑侥幸,即限制侥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
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
就有二十人。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开支,而且这些纨
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的清明和减少财
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
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
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
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四)择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的状况,范
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北宋州以上的一级监察和财政区划)检查
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
止冗滥。
(五)均公田。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
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他建议朝廷
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
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
以惩办或撤职了。
(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
各级**和人民,讲穷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
、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七)修武备,即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
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
,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
佚名
2024-06-06 18:38:4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6 17:30:26

    高人解梦梦见母亲被淹死

    出去旅游:表示想从生活压力中获得解放,或想靠自己的实力克服困难的心情。发现母亲在河里....没效果的不安感!表示你对不能施展自己能力的焦虑,同时说明自信不足。

  • 佚名
    2024-06-06 06:07:39
  • 佚名
    2024-06-06 09:31:21

    梦见母亲被水淹死是好是坏

    梦都是反的,梦死得活。开心点,别想多了。可能你压力太大。

  • 佚名
    2024-06-06 07:54:32

    梦见母亲坟水淹下陷

    梦见母亲坟水淹下陷的梦境解释:对近期内需要调度资金的人可能要看得远一点。因为资金来源有越来越细小枯竭的迹象。金钱运、物质运也较不安定,预算外的诱惑应格外小心,在...

  • 佚名
    2024-06-06 18:08:52

    梦见母亲给我淹渍的白菜

    我尝到了丹参茯苓+ +甘草,喝了两个多月没有影响。 。 。 。 。我建议你:选择快走或慢跑通常希望瘦腿也可以尝试:墙贴的方法,整个身体(背部)靠在墙上,用脚尖着...

  • 佚名
    2024-06-06 12:19:43

    梦到母亲被洪水淹没

    荒诞怪异 梦向来如此 并不能说明什么的 我长这么大做了那么多离奇的梦 没一个能与现实发生什么关系的 所以说所谓的解梦也不过是穿凿附会而已 应该是你太过劳累 思维...

  • 佚名
    2024-06-06 04:56:23

    梦见母亲在冰水中淹没了

    梦见母亲在冰水中淹没了意味着:外出的行程、游玩的计划…如果是原来就规划好的,那就不要轻易变更了。维持当初的决定较能玩得尽兴。全家人一起外出的话将会是个心情愉快的...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父母合葬碑文范例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有伯仲叔,仲指仲尼,伯指什么

    【来历】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

  • 佚名
    2024-06-06 08:00:00

    范仲淹的事例

    1.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苏州吴县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的娘家,也就是说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故了,那时他的母亲还很年轻,便冲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