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蔡邕年历表?要有史书依据,并一一列出出处

父蔡棱。

《后汉书》本传:”父棱,亦有清白行,諡曰贞定公。” 章怀太子李贤注引“邕祖蔡携碑云:‘……长子棱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於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諡法》曰:清白守节曰贞,纯行不差曰定。” 《元和姓纂》卷八“济阳考城县”条:“携生稜、质,稜生邕。质始居陈留,分为济阳,因为郡人。” 王僧虔《答高祖论书启》:“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贞定直父碑文》,犹传於世。篆者师焉。” 《贞定直父碑》,见《初学记》十八、《太平御览》卷四百零九。

母袁氏。

《后汉书》本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於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曰:“《先贤行状》:伯喈母,袁曜卿之姑女。”

其家族以孝悌著称,三世不分居。

《后汉书》本传:“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蔡邕《与人书》曰:“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陆则对座,食则比豆。” 其叔父蔡质,灵帝时曾为尚书,推荐蔡邕入朝为郎中,校书东观。详熹平元年条。

汉桓帝刘志元嘉二年(152)壬辰 二十岁

蔡邕师事胡广。

《后汉书》本传:“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曰:“《邕别传》曰:邕与李则游学,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性通敏兼人举一反三。”案《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六世祖刚,清高有志节。平帝时,大司徒马宫辟之。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县府门而去,遂亡命交阯,隐于屠肆之间。后莽败,乃归乡里。父贡,交阯都尉。”胡广卒於汉灵帝建宁五年(172),时年八十二岁。逆推,本年胡广六十二岁。

汉桓帝刘志永兴元年(153)癸巳 二十一岁

作《琅琊王傅蔡公碑》

仅见《蔡邕集》。文称:“君讳朗,字仲明。……迁河南中尉琅琊王傅,乃从经术之方。……年五十八,永兴六年夏卒。”文中记载蔡朗乃陈留圉人,应是蔡邕的本家。案:永兴仅二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将此系於永兴二年。王昶《蔡邕年表》系于永兴元年。或“元”与“六”,形近而误?故系于本年。

汉桓帝刘志永寿二年(156)丙申 二十四岁

作《玄文先生李子材碑》

又见《艺文类聚》三十七,作《玄文先生李休碑》。文称:“玄文先生名休,字子材。南阳宛人也。。……年既五十,苗胤不嗣。以永寿二年夏五月乙未卒。”

汉桓帝刘志延熹二年(159)己亥 二十七岁

被征入京师,行至偃师,称疾而归。作《释诲》。

见《后汉书》本传:“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解嘲》)、班固(《答客戏》)、崔駰(《达旨》)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秋,作《述行赋》

又见《艺文类聚》二十七。《述行赋》云:“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於其处。又起显阳苑於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发遣余。到偃师,病不前,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序中所述背景是这样的:这年七月,郎中汝南袁著撰《诣阙上疏》,请抑损梁冀擅权。涿郡崔琦以文章为梁冀所善,琦作《外戚箴》、《白鹄赋》以风。结果两人均被梁冀所杀。见《后汉书·梁冀传》。八月,梁冀**。常侍单超等五人皆以诛冀有功,并封列侯。专权选举。又立掖庭民女亳氏为皇后,数月间,后家封者四人,赏赐巨万。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李云作《露布上书移副三府》。桓帝得奏书震怒,下令逮捕李云,当时弘农五官掾杜众认为,李云忠贞受到猜忌,上书愿与李云同日而死。桓帝愈怒,遂并下廷尉。陈蕃作《救李云疏》。见《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传》。更重要的是,蔡邕的恩师太尉胡广因为与梁冀的关系而被免为庶人。所有这些宫廷内部斗争,蔡邕均有所耳闻。与之对照的,却是“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为此,激愤而成此篇,实是有感而作。文中称:“贵宠扇以弥炽兮,佥守利而不戢。前车覆而未远兮,后乘驱而竞及。穷变巧於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味道。
作《汝南周巨胜碑》、

仅见《蔡邕集》。严可均题曰《汝南周勰碑》。文称:“君讳勰,字巨胜。陈留太守之孙、光禄勋之子也。……至延熹二年,乃更辟门延宾,享宴娱乐。及秋而梁氏诛灭。十二月君卒。……享年五十,不登期考。遐迩叹悼,痛心失图。乃相与建碑勒铭”云云。《后汉书·周勰传》:“勰字巨胜,少尚玄虚。……至延熹二年乃开门延宾客,游谈宴乐。及秋而梁冀诛,年终而勰卒,时年五十。蔡邕以为知命。”

汉桓帝刘志延熹三年(160)庚子 二十八岁

作《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称颂陈留所出三公:秦池子华、汉陈平、虞延、虞放,家乡荣焉。

又见《史记·陈丞相世家索隐》、《北堂书钞》八十七、《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二。文称:“孝平之世,虞延为太尉司徒封公。至延熹中,延弟曾孙放字子卿,为尚书令。外戚梁冀乘龙作乱,首策诛之,王室以绩,诏封都亭侯、太仆、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维四方,克错其功,往烈有常。於是司监,爰暨邦人,佥以为宰相继踵,咸出斯里。秦一汉三,而虞氏世焉。虽有积德馀庆修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与树碑作颂,以示后昆。”此文,王昶《蔡邕年表》系於延熹二年,似不确。《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三年秋七月,“太常虞放为司空。”下年六月免司空。文中既然提到虞放为司空,则本文之作当在本年七月之后,下年六月之前。《元和郡县志》徵引圈称《陈留风俗传》:“东缗县者,故阳武户牖乡,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

汉桓帝刘志延熹四年(161)辛丑 二十九岁

作《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仅见《蔡邕集》。文称:“维延熹四年,故济北相夫人卒。”是作于本年之证。此济北相疑是崔瑗,卒于汉安元年(142)。崔瑗有《隶书势》、《草书势》、《篆书势》等文,见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案蔡邕也有《篆势》、《隶势》、《飞白书势》。《法书要录》卷一《宋羊欣采能书人名》“传授笔法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云云。此段文字年历错乱,但在书法艺术上,蔡邕与崔瑗颇多相通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汉桓帝刘志延熹五年(162)壬寅 三十岁

作《与人书》,称二亲早卒。年逾三十,鬓发二色。

又见《太平御览》四百三十二。文称:“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居则侍坐,食则比豆。”叔父,蔡质也。后来推举蔡邕出任郎中。

汉桓帝刘志延熹六年(163)癸卯 三十一岁

作《朱公叔鼎铭》、《朱公叔坟前石碑》《朱公叔諡议》等。

《朱公叔鼎铭》仅见《蔡邕集》,文称:“忠文朱公名穆字公叔。……享年六十有四,汉皇二十一世,延熹六年夏四月乙巳卒於官。天子痛悼,诏曰:制诰,尚书朱穆,立节忠亮,世笃尔行,虔恪机任,守死善道,不幸而卒,朝廷闵焉。今使权谒者中郎杨贲赠穆益州刺史印绶。”

《朱公叔坟前石碑》,严可均题作《朱穆坟前方石碑》。文称:“**二十一世延熹六年粤四月丁巳,文忠公益州刺史朱君名穆字公叔卒于京师。其五月丙申,葬于宛邑北万岁亭之阳旧兆之南。”

《朱公叔諡议》,又略见《汉书·朱穆传》注引袁山松《书》。文称:“汉益州刺史南阳朱公叔卒,门人陈季珪等议所諡,云宜曰忠文子。陈留蔡邕议”云云。

上揭三文,有几处歧异:第一,朱穆卒日,《朱公叔鼎铭》作四月乙巳,《朱公叔坟前石碑》作四月丁巳。查《中西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本年四月十一日为丁巳,本月无乙巳日。故《鼎铭》作乙巳,误。第二,諡号,《朱公叔坟前石碑》作文忠先生,《鼎铭》作忠文先生,《朱公叔諡议》作忠文子。《后汉书·朱乐何传》作文忠先生:“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延熹六年,卒,时年六十四。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馀财。公卿共表穆立节忠清,虔恭机密,守死善道,宜蒙旌宠。策诏褒述,追赠益州太守。所著论、策、奏、教、书、诗、记、嘲,凡二十篇。穆前在冀州,所辟用皆清德长者,多至公卿、州郡。子野,少有名节,仕至河南尹。初,穆父卒,穆与诸儒考依古义,諡曰贞宣先生。及穆卒,蔡邕复及门人共述其体行,諡曰文忠先生。”李贤注引袁山松《书》:“蔡邕议云:鲁季文子,君子以为忠,而諡曰文子。又传曰:忠,文之实也。忠以为实,文以彰之,遂共议穆。荀爽闻而非之。张璠曰:夫諡者,上之所赠,非下之所造。故颜、闵至德,不闻有諡。朱、蔡各以衰世臧否不立,故私议之。”当作忠文为是。张璠《后汉纪》系在延熹五年,据蔡邕碑,显误。李贤注:“袁山松《书》曰:穆著论甚美。蔡邕尝至其家自写之。”案朱穆著有《崇厚论》《绝交论》,蔡邕本之而作《正交论》。《后汉书·朱穆传论》曰:“朱穆见比周伤义,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蔡邕以为穆贞而孤,又作《正交》而广其致焉。”李贤注详引蔡邕《正交论》。《文选》应璩《与曹长思书》李善注误作《正论》。案梁冀当权时,延笃也作有《仁孝论》。见《后汉书·吴延史卢赵传》:“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笃乃论之曰:‘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云云。

汉桓帝刘志延熹七年(164)甲辰 三十二岁

本年前,作《辞郡辟让申屠蟠书》。

见《后汉书·申屠蟠传》:“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馀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云云。文中有“方之於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案申屠蟠卒於献帝迁都之后,时年七十四岁。若其年即迁都之初的初平元年(190),逆推生於汉安帝元初四年(117),长於蔡邕十七岁。时年已经四十九岁。其后,史载申屠蟠参加了本年举行的黄琼葬礼。因此,这篇荐书不会晚于本年。而王昶《蔡邕年表》系之於建宁二年(1**),不确。因为那一年郭林宗已死,怎麽会“见而奇之”?

汉桓帝刘志延熹八年(165)乙巳 三十三岁

五月,作《太尉杨公碑》

又见《艺文类聚》卷四十六。文称:“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也。……年七十有四,延熹八年丙戌薨。……於是门人学徒,相举刊石树碑,表勒鸿勋。”案《后汉书·桓帝纪》,杨秉卒于本年五月丙戌。此前,杨秉曾作《奏劾候参》。见《后汉书·杨震传》。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杨震有《关辅古语》。

八月,作《王子乔碑》。

又见《水经注·汳水注》。《太平御览》三十三称作《王乔录》。文称:“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以致祀。祗惧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昭示后世,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乃与长史边乾,访及士隶,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俾志道者有所览焉。”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著录作《王乔传》。

八月,边韶作《老子铭》,蔡邕书。

碑文见《隶释》卷三。文中称“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梦见老子”云云。案《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至十一月,又遣中常侍管霸祠之。而此碑云“八月梦见老子而祠之”。世言碑铭蔡邕作,今检《蔡邕集》无此文。《隶释》卷二十七《天下碑录》著录《汉老子铭》,“在卫真县太清宫,边韶文,蔡邕书。”

汉桓帝刘志延熹九年(166)丙午 三十四岁

作《荆州刺史庾侯碑》。

又见《艺文类聚》五十。案唐钞本《文选集注》、尤刻李善注《文选》、《四部丛刊》李善五臣注《文选》、奎章阁本五臣李善注《文选》均引蔡邕《度侯碑》曰:“即鉴出於自然,英风发於天骨”即出於本文。是庾侯当作度侯,即度尚。《后汉书·张法滕冯度杨列传》:“度尚字博平,山阳湖陆人也。……年五十,延熹九年卒於官。”又案《后汉书·列女·曹娥传》:“孝女曹娥,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为立碑焉。”章怀太子李贤注:“《会稽典录》曰:‘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其后蔡邕又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蒜臼。’”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校正异文。此文又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殷芸小说》、《水经注》卷四十“浦**”条。蔡邕所题八字,后来曹操与杨修猜出八字是“绝妙好辞”之意,后代流传甚广。**先生《“绝妙好辞”辨》(《**丛稿》,中华书局,1999)认为这些故事,恐系后人委托,因为此碑文用典,颇多不切之处,甚至拟於不伦。此外,曹魏时的邯郸淳也非字子礼。因此,恐非一人。但是度尚立碑、蔡邕读碑,或有其事。由此可见蔡邕与度尚的关系。

汉灵帝刘宏建宁二年(1**)己酉 三十七岁

六月,作《处士圂叔则碑》
佚名
2024-06-01 01:19:3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