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请问谁在古代就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好像是哪位和尚,各位大侠帮帮忙!!!急!!!

是僧一行!!

  人物生平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掌握了渊博的学问。他曾经到长安城内藏书很多的元都观借书阅览。稍后他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又徒步跋涉几千里,寻访知名的人去请教。这种学习精神,使一行青年时期就以精通天文、历法而相当出名。
  开元五年
  (公元717年),一行从所隐居的荆州当阳山佛寺来到京都长安,充当唐玄宗的顾问。一行在长安生活了十年,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逝世。在这十年中,一行主要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并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
  开元九年
  (公元721年),唐玄宗命令一行主持修订新历法。 在修历问题上,一行继承了我国天文学上的优良传统,主张在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新历。为此,他和机械专家梁令瓒一起,依靠一批工匠,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为修订新历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黄道游仪是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行情况的天文仪器,是浑仪的一种。 水运浑天仪(浑象)是用水力驱动的能模仿天体运动的仪器,类似于现代的天球仪。这种水运浑天仪很有规律地演示出日、月、星象的运转,比张衡的水运浑象更加精巧、复杂。 另外水运浑天仪上还设有两个木人,用齿轮带动,一个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做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每辰(合现在两小时)自动撞钟。可以说它是现代钟表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出现的威克钟要早六个世纪,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开元十二年
  仪器制成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一行发起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活动。测量内容包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正午时分八尺之竿(表)的日影长、北极高度(天球北极的仰角)以及昼夜的长短等等。为了测量北极仰角,一行设计了一种叫“覆矩”的测量工具,还根据观测数据绘制了《覆矩图》二十四幅。 同时,根据测量数据,一行还计算出: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隔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现代的长度是一五一·○七公里。这个数据实质上就是地球子午线(就是经线)上一度的长,虽然不十分精确,却是世界上大规模测量子午线的开端。在国外,最早实测子午线的是**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模等人在公元814年进行的,晚于我国九十年。
  开元十三年
  在大规模实地观测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行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开始制订新历,到开元十五年,完成初稿,取名大衍历。可惜就在这一年,一行与世长辞了。他的遗著经张说、陈玄景等人整理编次,共五十二卷。
  大衍历
  概述
  最突出的贡献是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视运行速度变化的规律。古代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太阳运动速度是均匀的,他们把黄道等分做三六五·二五度,认为太阳每天匀速地走过一度。一行通过测算提出:太阳在冬至运行速度最快,以后逐渐慢下来,到夏至最慢,夏至以后的情况和夏至前的情况相反。一行的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根据一行等人的测算,从冬至到春分,太阳运行三六五·二五度的四分之一,大约九一·三一度,交了六个节气,共用了八八·**日。从春分到夏至,太阳也走过九一·三一度,共需九三·三七日。秋分前后的情况和春分前后相同。这就用具体数据表明,每二气之间黄道上的度数相同,而时间间隔是不等的。一行进一步创造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内插法公式,不仅对天文计算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贡献
  大衍历是一行在全面研究总结古代历法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它把过去没有统一格式的我国历法归纳成七部分:第一,计算节气和朔望的平均时间(步中朔术);第二,计算七十二候(五日算一候,用鸟兽草木的变化来描述气候的变化)(步发敛术);第三,计算太阳的运行(步日躔术)(躔音缠,chán);第四,计算月亮的运行(步月离术);第五,计算时刻(步轨漏术);第六,日食和月食的计算(步交会术);第七,计算五大行星的运行(步五星术)。这种编写方法,内容系统,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因此在明朝末年以前一直沿用。可见大衍历在我国历法上的重要地位。 尽管大衍历是当时最优越的历法,但是,颁行不久便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后来分别用麟德历、从印度传入的九执历和大衍历来计算,结果是大衍历十有七八是准确的,麟德历十有三四准确,九执历十次仅有一二次准确。在事实面前,大衍历才得以继续使用。 总之,一行在天文、历法、仪器制造和数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功绩,是一位在**科学技术史上卓有建树的著名天文学家。
  人物荣誉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的领袖。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 开元九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制造仪器和观测
  一行主张在实测的基础上编订历法。为此,首先需要有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他于开元九年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设计黄道游仪,并制成木模。一行决定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一年完成。这架仪器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岁差现象(当时认为岁差是黄道沿赤道西退,实则相反)。 后来,一行和梁令瓒等又设计制造水运浑象。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一行等以新制的黄道游仪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发现这些恒星的位置同汉代所测结果有很大变动。
  主持天文大地测量
  从开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制定《大衍历》
  从开元十三年起,一行开始编历。经过两年时间,写成草稿,定名为《大衍历》。一行不幸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大衍历》后经张说和历官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从开元十七年起,根据《大衍历》编算成的每年的历书颁行全国。经过检验,《大衍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开元二十一年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僧中科学家一行
  对于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密法都有继承,而重点弘传胎藏界密法,又在天文历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传人,是僧中科学家一行。 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此按《宋高僧传》,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谓魏州,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的昌乐人)。他自小读书很多,到二十岁左右,已经博览经史,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写成阐释扬雄《太玄》的专著,名声不小。当时的武三思有意与他结交,但他顾忌其名声不好,便逃走了,正好遇上普寂禅师,就从普寂出家。有一位叫卢鸿的隐士,得知一行的才学,惊异地对普寂说,此子“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传》,《宋高僧传》卷五)。普寂同意一行外出寻访名师高僧,于是他遍访当时的名宿,并曾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向一位老僧学历法。据《旧唐书》,唐玄宗于开元五年(717)派一行的族叔到湖北去请一行人京,向他请教安国抚民之道,据《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载,一行进京则在开元三年(715)。 一行在京城,一方面参加译经,一方面就是从事他的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佛祖统纪》说一行“传密教于金刚、无畏”,向这两位传播不同密法的大士学习密法。《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讲到善无畏时,也记一行等人曾参预善无畏的译事。一行参预译《大日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次年写成《大日经疏》,此《疏》,是一行请善无畏阐释《大日经》义,由一行记录并发挥而成的,所以说这部《疏》体现出善无畏和一行的两人思想。据《宋高僧传》,一行又向金刚智学习《陀罗昆尼印》。金刚智又为一行设坛灌顶,一行还要求金刚智翻译金刚界一系的密法,于是在开元十一年(723)金刚智组织翻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一行为笔受。一行又拜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到,“开元七年,至于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所以,一行的密法兼承胎藏界和金刚界两种,而能融为一体。本来胎藏界之理和金刚界之智也是合而不二的,两者的融合才构成完整的整体。 玄宗请一行进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制订历法。因为自太初(汉武帝年号)到麟德元年(664)之间,历史上先后有过二十五种历法,但都不精确,玄宗就因为麟德历所标的日蚀总是不准,就诏一行定新历法。一行花了七年的时间,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做了许多实测,又制作仪器,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终于写成《大衍历》。又为《大衍历》编制而制造了非常精密的黄道仪。黄道仪仿天的形状而制成圆球形,铜铸,上面标有星宿、赤道及周天的度数,由水力推动其旋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在天外别置二轮,上面铸有日月,也能转动。以木柜为地,放在木柜子中,天球的一半在柜外,一半在柜中,又做两个木人,分别在木人前置钟鼓,每到一刻就自动击鼓,每至一辰则自动撞钟。这里面使用了齿轮系统。当时都称这一制作为奇妙神功,玄宗下令将它放在武成殿上让百官参观。但后来因为生锈,转不动了,就收藏在集贤院。 一行于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亲自撰塔铭,谥一行“大慧禅师”号。 一行的著作,以《大日经疏》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作,《大衍历》为其历法方面的代表作,这本书是在一行死后的第二年由玄宗诏令编成而正式使用的,称《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认为《大日经》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是全经之纲,统论全经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意,尤为至要。各种功德,皆从心生,所以说菩提心为因。这个心如同虚空。“虚空等心者,即是净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九)。所谓大悲为根,根有“执持”的含义,如同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它们不至于倾倒。悲也兼明大慈,应是大慈悲。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除众生一切苦厄。这种大悲心,是从菩提心而生的,“从此净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同上)。所谓方便究竟,“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大日经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门的方便法门。一行说这种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比如语密门所念的真言,都是“如来妙极之语”。又比如身密门所结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密满足义”(《大日经疏》卷二)。总此三句,是菩萨得菩提心之后,因一切众生皆有可觉之性而不能自悟,而起大悲心,为众生说方便法,加以救护,使众生得至究竟地。 对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一行加以详尽的诠解。这一曼荼罗,以胎藏为喻,则指修行者最初发菩提心时,犹如父母合因缘,种子之识初入胎中,后来渐渐生长,待出生后,具足种种根体。大悲心也由种子渐渐生起,具足万行。又如婴儿,出生后学习各种技艺,而能施行事业。从净心中生起万行,发起种种方便,济度众生,也是如此。这叫“胞胎胎藏”。以莲花为喻,莲花的种子藏在硬壳中,但在种子中却含藏有莲的枝、叶、花、条的特性。初发的菩提心种子也是如此。种子初生**时,莲台和果实等藏于莲叶内,如同出世间心藏在蕴中。莲叶包藏之下,莲花不受风雨吹打,而能日夜生长,犹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显照开敷。这层意义叫“莲花胎藏”。 这种胎藏,也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卷二)一行又以分别义、因缘义和真实义来分析阿赖耶识。 胎藏曼荼罗的图位,从内到外分三重,中心为第一重,表示佛的菩提自证之德。第二重表示大悲,第三重表示方便。第三重如同各国之君,第二重如同朝廷百官,第一重中,内侍围护垂拱之君,此君为大日如来。 这三重曼荼罗,第一重的中央八叶院,八叶莲花围绕花中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为大曼荼罗王。八叶分别居四佛四菩萨,正东南西北四方之佛,分别表示佛的四智,四菩萨则表示佛的四行。中央院周围,“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大日经疏》卷五)。上方即东方的遍知院,下方即西方的持明院,右方即东方的金刚手院,左方即西方的观音院。第二重包括金刚手院南部的除盖障院,观音院北面的地藏院,持明院西面的虚空藏院,遍知院东面的释迦院。第三重,释迦院东面为文殊院,虚空藏院之西为苏悉地院,除盖障院之南为外金刚部院。 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一行认为,也都是胎藏曼荼罗,其结构是,“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大日经疏》卷十四)。人的身体,含有三重曼荼罗,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都有佛性,“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大日经疏》卷十二)。在此一行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观点,但这还只是显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更讲即身是佛这个**特有的观点,“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经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经疏》卷一)一行认为,那是因为众生不能“如实知”,不知道自心实相就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这叫“无明”,叫“无知膜翳”。如果能如实知,就能做到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也是如来藏思想。但虽然其他大乘教中也讲如来藏思想,在一行看来,其成佛的可能性往往是不确定的,“经无数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同上)。即使成佛,也历时很长。而这真言门,只要按其中的法则修行,就能速证庄严境界,甚至“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同上)。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个过程。信,指“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欢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声闻乘和缘觉境。成佛是指从第九地而行菩萨道,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可尽。”(同上)一悟而成永恒。 这种曼荼罗的安立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五者,“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经疏》卷十四)。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以种子字来表示,即“阿字门为地,□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五者缺一不可,“随阙一缘,终不增长”(《大日经疏》卷一)。这五缘代表色的部分,从本质上讲,万法唯心,这种心,又叫法界,“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大日经疏》卷七)。这五缘和心缘,构成**的六大缘起论。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2)佛学用语 【一行】 [出涅盘经] 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僧一行与茶庵寺
  迷恋“五马归槽”
  一行禅师走遍了大半个**,其中,广东江门外海的茶庵寺、新会的圭峰山都留下过他的遗迹。公元705年,他游历到岭南,喜爱上外海的“五马归槽”山(云沁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留了下来。他在此观察天象,绘制星图,以种茶度日,因此所居住的草庐名叫“茶庵”。据说以前,茶庵以外都是水,外海就因此而得名。
  “茶庵寺”和“茶庵寺”
  一行高僧的学识与为人深为外海人所敬仰。明朝万历年间,在当地一位名叫陈吾德的进士倡议下,乡人合力捐资,建造了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作为永久纪念,此寺庙以一行禅师所结的茅庐“茶庵”为名。从此,“茶庵寺”的名字便流传到今日。 茶庵寺自从明朝建成后,先后经过多次重修。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清代光绪年间大规模修葺之后保留下来的风貌,保存相当完好。寺庙依山而建,掩映在古树丛中,清静幽雅,颇有庭园景致。该寺为两进院落式,占地面积234平方米,结构为单檐布瓦琉璃剪边,硬山顶,山墙搁檩。门楣正中刻有“茶庵”两字。有人可能会问:怎么会是“**”字头的“庵”,而不是“广”字头的“庵”呢?其实,这两个字是通假字。“庵”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小茅屋;另一是指尼姑所住的佛寺,“茶庵寺”的“庵”在这里是取第一种意思。 在寺院左侧,有一座与真人一样大小的僧一行禅师全身立像,他身着白色长袍,好似正在仰头观察星空,思索宇宙的奥秘。
  “无叶井”为一行开凿
  茶庵公园有一口水井,相传是一行禅师开凿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井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龙溪第一泉”的字样。“龙溪”是外海的别称,这口古井是外海著名的“无叶井”。井的直径有一尺,深二米左右,泉水清澈甘美,用来泡茶,甘醇可口,别具香味。 这口井为什么叫作“无叶井”呢?这缘于井的周围都种了许多古树,其中一棵乌桕树,树荫如盖,每当金秋时节,红叶飘零,却没有一片枯叶能掉到井里,很是奇怪,“无叶井”也因此而得名。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叶井”还是看得到一些落叶漂在水面上的。
  观月台绿茶园
  根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的考察结果,在僧一行原来观察天象的遗址上,外海镇人民**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建了“望月台”。望月台是用石块垒成的,有3米多高,石缝间长满了青苔。岁月的沧桑,让很多游人在这里情不自禁地发思古之幽情,叹浩淼之苍穹。 公园内还有茶园,那是为纪念一行禅师而在他的种茶处专门开辟的,估计有十亩左右的面积。眼下正是春季,茶园里的茶树一片葱绿。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采摘茶叶的情景,依稀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工作人员说,因为这里的茶叶产量少,所以一般不外卖。 为了纪念**著名的天文学家、唐代高僧一行,**人民邮政于1955年8月25日发行了一套《**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志号:“纪33”,全套4枚。同时发行无齿小型张邮票1套4枚,每枚邮票面值均为8分。邮票规格20×38毫米,齿孔14度,北京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印制。其中,第3枚《僧一行像》,主图案为僧一行的肖像画,设计者孙传哲,原画作者蒋兆和。这是与江门五邑有关的人和事首次在新**邮票上出现。 2001年9月1日,江门市邮政局以**邮政局发行的《牡丹图》普通邮资明信片为载体,发行《江门五邑风光》(第二组)普通邮资风光明信片,全套16枚。邮资图为牡丹花图案,面值均为60分,其中,第2枚为《古寺茶香》,主图案是茶庵寺及唐僧一行禅师全身站立雕塑像,这是僧一行禅师塑像第一次被搬上**普通邮资风光明信片画面。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佚名
2024-05-30 18:11:1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