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请问孔子到底相不相信有鬼神?

关于孔子天命鬼神观,前人多有论述,如:冯友兰在《**哲学史》说:“《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盖孔子对于鬼神之存在,已持有怀疑之态度,故存而不论。”侯外庐先生在《**思想史》中就认为: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并且承认天命。孔子对鬼神观念也没有否定,对大禹的孝敬鬼神活动也是赞美的。牟中三在《**哲学特质》一书中认为:**人是通过“敬德”、“明德”表示并且决定天命、天道的意义,天命下贯而为性。张岂之在《**思想史》中论述了孔子没有**天命思想。孔子虽然也重视祭祀鬼神,但不笃信鬼神。郭齐勇教授在《**哲学史》中观点也认为: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大传统,强调了孔子对天的信仰和敬畏。孔子承认民间信仰,承认鬼神存在,强调祭祀的虔诚,但他消解了鬼神**,至少是存而不论。方立天在《**古代哲学》中说:孔子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以天为人事的最高主宰,基本是个天命论者。在鬼神问题上则持怀疑态度。笔者依据诸家所言及自己思考,提出如下问题:一、 孔子信奉天吗? 孔子生存的时代,各国都比较信天、信命、信鬼神。孔子是殷商苗裔,又是鲁国人,这两个**比其他各国更为**。孔子生于其间,自然也深受影响。近代以来,因受唯物主义影响,忽视甚至否定孔子的信仰,确有脱离当时历史背景之嫌。有学者引用《庄子齐物篇》:“六和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作为评断孔子不信的证据。实际上,只要看到孔子对待礼的态度,就知道他的信靠是多么虔诚了。礼是什么呢?没有内心信仰指向,连形式化都是孔子批判的。孔子看重礼本身就是信仰明确的证据。只是他不说些怪力之事扰乱心神,强调民众照着做,“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这就是孔子让跟随者当行的立场。因为以有限的人生解读无限的世界,任何解释都是有局限的。只能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天、领受天命的信仰孔子是确信无疑的。证据如下: 《论语》中“天”,一共用了十九次(不包含文中“天下”、“天子”的“天”)。孔子自己说了十二次。“天”,是孔子生命中信奉的最高概念。 《泰伯》篇记载:“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里表明孔子推崇尧信奉天。 《尧曰》篇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在孔子整理的典籍中将尧舜禹信奉天的**是认真看待的。 《先进》篇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在悲伤之余将颜回之死视为是天意。 《雍也》篇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对自己行为出现的缺憾被子路点出,也视为上天对他的警示。 《公冶长》篇记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里通过子贡的描述,说明孔子也是信奉天道的。 二、孔子如何领受天命? 他自言五十岁领受天命,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六十岁时开始顺利传道布道。这记录在《为政》篇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罕》篇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存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乎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里孔子将自己全面继承周文王遗存的典章文化视为是天意,即使遇到凶险包围,他仍然相信上天会安排解脱之法。 《述而》篇记载:“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则也反映出孔子在遇到危险困难时,不忧不惧,坚持信仰,渡过难关。 《八佾》篇记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则借仪封人之口,肯定了上天选择孔子传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季氏》篇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则进一步说明孔子领受天命,践行使命的的虔诚和恭敬。 《尧曰》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则说领受天命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先问》篇:“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还是强调人事是无法与天命抗衡的。天道消沉与彰显,那是凭天意决断的。 《雍也》篇:“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还是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就是生死、富贵都有天命所定。人只能领受天命而已。 三、孔子怎样信天? 《阳货》篇记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天虽然不说话,但他的伟大工作让人无可推诿。 《子罕》篇记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则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把什么都归为是上天的赐予,有些则是事在人为的。人接受天命之后,该自己承担决定的依然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悦上天。 《子罕》篇记载:“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乎?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这则说明,孔子敬畏天命,在行人事时强调要按礼节办事,不欺骗上天。 《宪问》篇记载:“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则说明孔子坚持自己的道路,别人不理解,也不埋怨天,也不埋怨他人,相信上天自会了解自己的心意。 《八佾》篇记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则强调如果人自己做错了,上天也不会帮忙,所谓天助自助者。 《颜渊》篇记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从孔子子夏和司马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用的教材就是让学生们乐天知命,避免抱怨忧愁。 四、孔子信鬼神吗? “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没有天神,何来的天命?因此要说孔子不信神,就应当先论证他不信天命,否则很难说服人。不能因为他没有将“天”和“神”连用,就忽视了他对天神的信仰与敬畏。 以前学者一般认为孔子不信鬼神,他们认为有两条证据是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其一,《雍也》篇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其二,《先进》篇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细究第一则记载,“鬼神”之前有一“敬”字,孔子不信又何必说“敬”呢?有人说后面还有“远”字呢,有“远”字不错,但它的对应的近应该是“务民之义”,这是完成“敬鬼神”的表现。就象西典《圣经》中说,“神就是爱”。如何爱呢?爱要从全心全意为身边的人服务开始。第二条证据也是表达的落实“事鬼”首先要“事人”。完成了这样的“事人”之“生”,也才能了解“死”的价值与意义。 孔子对大禹的赞美也说明了他信鬼神。《泰伯》篇记载:“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他说大禹无可挑剔,尤其是把大禹对鬼神的虔敬放到前面给予高度的肯定。试想,如果他不信,他又何必如此肯定呢?《八佾》篇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正说明孔子对祭祀鬼神的真诚和严肃,要祭祀就要用真心,不要搞形式化。还有人拿出另一条证据证明孔子不信鬼神,就是《述而》篇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我看是句读的问题,将“怪力乱神”分成“怪、力、乱、神”恐怕是一种误读,不分开就可以翻译成:“孔子不说奇谈怪论扰乱心神。”我们今天批判的**之所以是**,就因为他们为了让人信从,常搞些特异功能出来,什么耳朵会识字,可以空中取物,展现魔术般的神迹。而这实际在用外力因素扰乱心神,是制造迷失心灵的**。有些学者为了证明孔子不信鬼神,居然曲解《述而》篇中:“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袛。’子曰:‘丘之祷久矣。’”说什么孔子不赞成子路代祷。实际上孔子不但自己祷告,还祷告时间不短,他也希望子路等弟子们为自己代祷。这也是他们平日教学教材中强调的,“《诔》曰:‘祷尔于上下神袛’”这明明是他们学习的理论内容,孔子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难道只关注学生记教条,却不关注他们的实践吗?恰恰相反,这则记载,正说明了孔子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是随时随地展开的。为他人服务,不只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给人祈祷祝福也是积极的真实的帮助。这正说明了他与**的虔诚。 《为政》篇中还有句:“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本身就**祭祀自己信仰之鬼的神圣性,同时也提醒信仰鬼神的纯正性,强调的是拜真神,而不是拜假鬼。信仰鬼神观念有个演变过程,鬼和神分离之后,“心中有鬼”逐渐成为贬义词,就是心中没有真神只有假鬼了。这是人们信仰背离之后的结果。但不能以今天的贬义之鬼否定孔子时代褒义鬼神的用法。后来,受佛教轮回学说及地狱文化影响之后,人为恶成鬼下地狱。而人在生前为义,死后反而可以成神了。**文化中逐渐形成对神敬靠,如寺庙道观香火之旺,今日**教之流行,都是这方面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对鬼敬而远之也绵延相传,这也是《封神榜》中为什么连商纣王、申公豹死后都位列仙班。善恶两种力量在人世间一直演绎着人生社会的悲喜剧。自《日中大视野》
佚名
2024-06-04 05:40:1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