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请列举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念处、五停心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分别是什么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三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十二因缘: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
四念处: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二、观受是苦 受念处也。三、观心无常 心念处也。 四、观法无我 法念处也。
五停心观: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
八正道:八正道统云:‘八正道分,一名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谓之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通涅槃,故谓之道。’法界次第云:‘八正道者,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见苦集灭道分明四谛之理,以无漏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又谓八修,无漏道即戒定慧。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既见四谛之理,当思惟筹令增长真智,以无漏心所为体。又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以无漏戒为体。又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以无漏戒为体。又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五种邪命者,比丘不如法事,以求生活,谓之邪命。
   一、诈现异相 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
   二、自说功德 说自己之功德,以求利养。
   三、占相吉凶 学占卜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
   四、高声现威 大言壮语,现威势,以求利养。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于彼得利,为此称说,于此得利,为彼称说,以求利养。
  六、正精进 发明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勤为体。又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以真智忆念正道无邪念,以无漏慧为体。又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以真智入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定为体。又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三十七道品: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佚名
2024-06-08 23:02:3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