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明朝第一大才子,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那个叫解什么?介绍一下这个才子吧。

解缙(xiè jìn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年12月6日) 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至永乐五年二月任内阁首辅(1402解缙彩图
年-1407年)。   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有“神童”之称。其母画地为字,于腿盖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初入仕时,深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对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日上**,剖切陈词。他建议: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
解缙作品(诗书画)(19张)加于属官。奏疏呈上,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见解,亦得太祖赞许。   明成祖时,解缙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奉诏主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1407)告成,晋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因立太子事,为汉王高煦所恶谗,永乐五年(1407)以“洩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贬为广西参议,又为李至刚所构陷,改贬交趾。永乐八年(1410),因私见太子,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下狱五年,永乐十三年(1415)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于是纪纲用酒将他灌醉,全身**,冻死於雪地。妻子宗族徙辽东,仁宗即位後诏归其妻子宗族。後諡文毅。宪宗成化元年(1465)复其官赠朝议大夫。 解缙善书法,尤善狂草,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明吴宽《匏翁家藏集》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著有《文毅集》。 臣闻有尧舜三代之君,而法尧舜三代之治,则超过唐宋。而太平千万世者,理道之必然也。钦惟皇帝陛下,德侔天地,诚尧舜三代之君。而今之治,尚未及唐宋,此臣所以日夜有望于陛下也。况臣蒙陛下之恩至深至臻 解缙像
,刻骨铭心,思所以补报。因思当今之急务,王政之大端,不过十事而已。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二曰兼封建郡县之制,三曰正管名,四曰兴礼乐,五曰审辅导之官,六曰新学校之政,七曰省繁冗,八曰薄税敛,九曰务农,十曰讲武。谨条陈以献,名曰太平十策。惟陛下悯其愚忠,少加采览焉。   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本无难事,但以为江南地狭田少。不可井治沟洫,劳民而不易成。且一时动摇,令民失业,故历代纷纭,莫知迁从。唐太宗固有意矣,而无其臣;周世宗亦有志矣而无其时。则太平万世之法,固有待于今日也。为今之计,唯行井田参田之法而行之,不以拘于方里。而井劳民动众,设沟治途,而事事合古也。宜令户部会今天下丁口若干,田亩若干,令民二百丁为一里,里同巷,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中为堂,右为塾,左为庠。推其父老年高德厚一人处于中堂,朝夕告谒,而取正焉;择有文行一人居于右塾,民年八岁者入焉,教以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一人居于左庠,民年十五者入焉,教以诗书礼乐修己治人之方,毋敢纵逸。每丁受田若干亩,庐舍、邑居、池井、畜牧、山林、蔬果之地若干亩,树艺各随其土之所宜。一里之人,各治其私田若干亩,而共耕公田若干亩,山林畜牧之地亦如之。民年二十受田,老免及身后还田,卖买田地则有重刑。朝而毕出,各事其事,暮而毕入,习学左庠;后为中堂,妇人相聚以治女工。有地狭人稠,土地硗瘠之乡,有司资以舟车,给其衣食,徙之江淮之间,闲旷之地。孰不怀然以相从哉?如此贫富何患其不均?讼词何患其不息?天下何患不治?太平万世理有必然也。先将古人井田均田小宗之法,及小学、朱子家礼、颜氏家训、吕氏乡约、女教,及今义门郑氏学范等书,类聚考订,刊行天下,长幼习读,有亲族异产者务要即时同居共爨。如有不遵,迁于化外。   二曰兼封建郡县之制。夫众建诸侯而少其地。此万世不易之论。周家以是长久天下之所共知也。世儒议论纷纭,不足稽考。为今之计,异姓不可封也,惟诸王所封之地,宜以一县令主治之。循古者诸侯之制,择贤以辅。惟世子袭爵,其庶子十岁以上者,则于水陆都会山川要害之处别封以一县,择贤能之人辅之。如此,则岁有封建不过五六。十年之间,州县将尽为侯国,而天下诸侯皆陛下子孙矣,岂不万年磐石之固哉。惟帝子封王,王之嫡子袭王爵,庶子定封侯,九年考其贤者封王,次贤者封公,其有过降为伯、子、男,封地广狭并同。有无子者,他国庶子继立,务要亲疏足昭穆,得其至当。先将古者侯国制度考定成书,刊行天下通知。先给一本诸王。古人削地之法不可行。尽削地益地,后致强弱不同。   三曰正官名。今之六部,即古之六官。而尚书之官,本汉朝内臣,如尚衣尚宝之类,而以为六卿,名实不相符矣。侍郎之名,亦自不通,宜改从古。   四曰兴礼乐。今天下祭祀无乐,宜详定颁行天下。古者庶人皆通音乐。今天下和平,宜令百姓并习音乐。宜令天下访求精晓音律、通究礼典者,条陈画图以进。天下生员,每间日习礼乐,如出杨画图晓示之后,无能通晓者,或选乐生往教,或令自求师。如是,数年之后,今大常乐舞生及教坊司,皆可罢斥矣。禁天下胡琴羌笛,应俗乐,禁庶人不可圜社。京城及天下官路,宜分为五级,广若干步。中为御道,高于地若干丈。其左,官员儒士行路,农商行路;其右,工人行路,妇人行路。使四民不收之人,无自出焉。古人男女异路,亦此意也。并以槛墙隔之,墙高及肩,于上印刻禁戒,不许俎越。其士农工商之人异其衣冠,使四民不收之人无容其身。士缁布冠乌纱,深衣漆为之骨,簮履篾以白,皮布任用,黑质白绿,其常服许戴今之头巾及大明帽、圆领衫、丝条皂靴等。生员并用,农工商贾不许。农台笠,棕草任用,上衣稍长,下及于膝,布裳履篾以布,布草任用,以皂啻台笠以竹,直领衫,履篾白布,布草任用以白。   五曰审辅导之官。夫辅导诸王宜择方正之士以佐王,王必敬而礼之,朝夕谘访。今后凡王府官,宜审试之。教世子之法,及前后左右之官,今皆未备,宜先令搜求古法,及贾谊之策而行之。   六曰新学较之政。每县学生员三十人。每岁春秋二季,县之儒士试于学,试中曰后士,始入县学。县设公宴迎师至其家,县官亲送。二年各县之生员试于府,以八月试,中曰选士,始入府学,宴迎之礼亦如之。三年乡试、会试、殿试如今制,始曰进士。每岁府学贡十人于国学,曰贡士。试中,县官传接名至其家。府县滥取,并有重罚,间制科取士,不用大臣保举,余从宋制,宜少取数名,并赐进士及第,前进士及三甲者许应。
佚名
2024-06-04 21:46:3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