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看电视剧《走向共和》有感 300多字

[《走向共和》观后感(一)]

《走向共和》观后感

直到前天,我终于把《走向共和》(以下简称《走》)这部电视剧看完了,《走向共和》观后感(一)。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觉总有那么些东西触动着自己,于是就想着写点东西。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写起,于是看了很多资料,发现自己对很多看法都是有共鸣的,于是试着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看法写下下面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

郝尔岑说“历史没有剧本”,这是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心史。历史**之间的上下连接,只是人为阐释出来的联系。而历史也总是蒙上了重重迷雾,我们不能保证照史书上复原就是真实。作为编剧,我们只有从人物性格出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根据人物性格,推测他会干什么,从而写出这些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并据以组织史料。这样,在做到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再做到艺术真实。[①]作为一名观众,我认为这部戏是很好地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这也是它能引起无数人共鸣的原因之一。

一、《走》的简单介绍及其故事梗概

这部电视剧于2003年在**播映,播映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很多观众表示从这里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历史;但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尤其是史学界的争议,不少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在给像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历史人物翻案,很多人认为这部电视剧的很多剧情脱离了史实。于是,当年针对这部电视剧展开了一个涉及很多“界”参加的大讨论,一片热闹啊!甚至这部电视剧之后的几年还有很多人去看去怀念,我看到有人写《<走>逝世五周年纪念》这样的文章。由此也可见这部电视剧的魅力了。但是《走》播映完一遍之后就被电视台**了,至于**的原因,谁看了应该心里会清楚;如果没有看的人直接找到最后一集看看**的演讲,你就应该大致清楚了。不过多亏了网络,让像我这样的人还能看这部引起强烈反响的电视剧。

关于本剧的编写而言,编剧之一盛和煜说到:“三年磨一剑,百感交集。总结起来就三字:不容易!整个剧本创作过程的不容易。从99年到现在(笔者注,现在指2003年),数易其稿,个中艰苦,无以言表。剧本写的很辛苦,当然,也很精致。作为编剧,能得到每一个看过剧本的人的赞赏,这是最大的安慰。”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该剧的制作者在创作这部戏所花费的心血。

《走》主要讲了近代**从1894年到1924年这三十年的跌宕起伏的历史,应该可以说这三十年间的历史是我国近代史上**、经济、文化、社会最剧烈、最全面、最深刻的转型时期,至于为何选择这段历史,该剧编剧盛和煜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这样提到“就文明形态的进步而言,这段历史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有论者所描述的那样,清末民初是一个尴尬的时代,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而这又是一个热闹的时代,在西方文明本体上的强烈冲击下,各种人物、各种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继春秋战国以来**历史上又一次罕见的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的缺憾就是他的魅力所在,他的混乱就是他的活力所在。所以我们选择这段历史。”

不管怎么说,《走》剧是一部悲剧,并且是一部时代的悲剧。它能引发一百多年之后的我们思考。

哦,谈了这么久还没有说这部戏的故事梗概。该剧的故事梗概如下[②]:

“慈禧要修颐和园风光地过六十岁生日,李鸿章担心日本扩充海军渐成威胁,想加强北洋水师实力,设“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钱,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受命签订《马关条约》,在日本遇刺大难不死,但从此背着汉**恶名退出**舞台。

甲午兵败之后,朝廷决定训练新军,袁世凯沽名钓誉取得新贵荣禄信任,开始小站练兵,经营**资本。

康有为等举子**朝廷,要求维新变法,光绪虽然也想维新自强,但被慈禧易举地将维新血腥**。逃亡海外的康梁在檀香山宣传君主立宪,**为首的**党人驳斥康梁,宣传**的出路只有**,**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才有希望。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西逃。为保慈禧安全回銮,袁世凯学西方组建**,正缺兵少将无人可用的慈禧于是很器重袁世凯。

屡败于洋人丢尽颜面的慈禧听说立宪共和可以强国,也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袁世凯和权臣王爷通过交易结成联盟,借机推行“新官制”,获得更大权力。慈禧死,载沣摄政,罢免袁世凯,亲贵专权,遏压**。**党乘机起事,辛亥**爆发。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凯****军,袁世凯利用朝廷向**军讨价还价,又用**军要挟朝廷,逼隆裕皇太后退位,**为了实现共和理想的大局,将大**之职让给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暴露了袁世凯封建军阀政客面目,引发二次**。**失败,**再次**海外。袁世凯采用**威胁和**手段演出了一场滑稽的闹剧,并且解散国会,清除**议员。袁世凯再无忌惮,索性复辟当皇帝,蔡锷起兵讨袁护法,袁世凯不得人心,众叛亲离,只当了83**帝便惶惶而死。

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利益,国人从**“二十一条”引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传播到**,一个崭新的**政党即将诞生,一场新**主义**正在酝酿。”

二、关于《走》的五大人物

《走》剧在讲述**近代史上最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年代与**时,有着与以往不同的历史视角,对李鸿章、光绪、慈禧、袁世凯、**(这五人也是该剧的主角)这些已被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也有了一些新的诠释。或许是一种新的解读,引起了争议。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该剧是如何解读这五大主角的吧[③]。

(一)李鸿章:大清国的“裱糊匠”

李鸿章是清末重臣,曾经参与了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和八国联军和谈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以前李鸿章被定位为“**贼”,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上的李鸿章。史料记载,李鸿章说过自己是裱糊匠,大清国好比是一间茅草房,有些小风小雨就会有破洞,他就来修修补补;但如果遇到大风暴,屋子塌了,他也就无能为力了。这种说法表明了他当时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地位。《走》主要表现了他为大清国忍辱负重、左抵右挡和与西方列强周旋,争取**利益等**活动。

在《马关条约》上签字,是李鸿章接到光绪密旨后忍痛签署的,他为此背负了“**贼”的罪名。北洋水师一度是远东地区最强大的舰队,世界排名第四,如果李鸿章没有才华,这些事情是无法做到的,用“忍辱负重”这四个字形容当时的李鸿章再恰当不过。

我不知道是不是《走》剧对李鸿章的塑造过于正面,于是有人就以为这部剧是在给李鸿章翻案。我觉得这种看法绝对了。

在****,李鸿章几乎成了“汉**”、“**贼”的代名词,是个全盘否定历史人物。李鸿章的一生丰富、复杂,限于篇幅,全面评述留待异日,此处先介绍晚清一些著名人物的评论。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李鸿章的政敌。他们在1895年成立强学会,坚决拒绝李鸿章参加,不屑与之为伍!1901年,李鸿章还来不及在辛丑和约上签名,便在愤恨交加中身亡了。梁启超立即写了一本书,叫《**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评论了这个期间的大事和李鸿章的一生。其中有段耐人寻味的话:“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1900年)**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把“汉**”、“**贼”的帽子往他头上戴并不合适。

任公不愧为史学**,这些话至今仍值得人们深思。以《辛丑和约》来说,实际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一纸投降议定书。这怪谁呢?李鸿章是奉命收拾残局,所有条款都经朝廷同意,他没有背着最高统治当局出卖过任何**权益。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应该清算的是慈禧及其他操纵和支持义和团的愚蠢官员们的误国大罪。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是应该反抗的,但国际法传入六十年后,不管有什么理由,用义和团那样的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和外来事物是完全错误的。对下层民众说来,这是愚昧的爱国情绪恶性大发作。只要清**善于引导和制止,本来可以避免发展成为一场弥天大祸。可是,慈禧及那些王公大臣们却要**与依赖这些无知之民同列强“一决雌雄”、“张国之威”!(《宣战诏书》,光绪二十六五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当时是两广总督,祸乱的兴起与蔓延都在华北,他对朝廷的荒唐举措是坚决反对的,有什么理由要苛责李氏呢?

要全面评价李鸿章,不妨再听听张之洞的意见。张、李政见常相龃龉。谭嗣同曾一再引用他对李鸿章的评语:当时朝廷内外对西方军事、内政和外交“稍知之者,惟一合肥(李鸿章)。**不用之而谁用乎?”(《谭嗣同全集》第158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他们既是同时代人,又是颇有见识之士,而又非李氏的门生故旧,这些亲身观察所得颇值得后人重视。

翻开一部晚清史,轻重工业创办,矿山开采,铁路建设,电报、航运的发展,留学生的派遣,各类学校的创办,海军创建,陆军编练,外交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观后感《《走向共和》观后感(一)》。他还提出“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方针和许多改革、开放的主张,未被采纳而延误了时机。是非得失如何?失误中哪些是环境限制,哪些是自身责任?需要认真梳理。梁启超说:“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梁启超:《**四十年来大事记》)一针见血,应该三思!

  (二)慈禧:清末的女**家

  以往的影视作品,过多地表现了慈禧**、**和残暴的一面,但没有深入地体现她为什么**,为什么**。慈禧实际上是一个**家,对下属实行**,她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和皇族的利益;慈禧兴趣广泛,京剧就是因为得到了慈禧的支持才得以全面发展的。

  用北洋水师经费修建颐和园,庆祝六十大寿,是慈禧最著名的**行为。但作为一个**家,她真的不知道北洋水师的重要性吗?她为何要斥如此巨资为自己祝寿,理由何在?《走向共和》中用一段慈禧的话说出了她的想法。慈禧说,寻常人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也要过得风光漂亮,这样就会被邻居看得起。如果她的生日过不好,就无法体现大清国中兴以来的大好形势,就会被西方列强欺辱,就会影响到江山社稷。姑且不论她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电视剧中对慈禧**行为思想根源的剖析,可以让观众更深刻全面地领会这个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

  (三)光绪:和慈禧也有亲情

  《走向共和》揭示了光绪性格中有血气的一面,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需要魄力和勇气。而且他和慈禧之间不全是不共戴天的关系,也有亲情,也有母爱。

  光绪四岁入宫,在慈禧的抚养下长大。光绪小时候很胆小,不要保姆,慈禧经常把他抱在怀里。他们这种感情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表露,电视剧进行了一些细致入微的处理:比如在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慈禧和光绪母子见面抱头痛哭;光绪主张变法得到了慈禧的认同,慈禧嘱咐他不要丢面子,初一、十五别忘了祭祖,不要完全穿洋人的衣服等情节。当然,在《走向共和》中,光绪和慈禧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观点上的冲突。

  (四)袁世凯:也有才干和权谋

  袁世凯历来被称为“窃国大盗”,如何避免把这一形象的脸谱化,是《走向共和》剧组反复考虑的问题。

  《走向共和》中,袁世凯三十六七岁就出场了,当时只是一个从三品的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厅级),在北京无所事事,郁郁不得志。在对袁世凯这个形象的加工中,剧本创作人员着力描绘了他的才干、权谋和**手腕,如果袁世凯没有才华而且昏庸无道,是不可能在激烈的**角逐中当上皇帝的。

  袁世凯复辟的想法和深厚的封建土壤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复辟是当时社会的一股逆流。当时**意识正在普及,就连光绪皇帝和慈禧都在思考变法和立宪,而袁世凯却要重新当皇帝,其最终结果不言而喻。

对袁世凯内心世界和心理历程的诠释,可以加深观众对辛亥**前后那段**近代史上风云变幻、最跌宕起伏的年代的了解,令其深知和平和**来之不易。

  在**人心目中,袁世凯可能是同汪精卫差不了多少的角色。**统治、复辟帝制、订立二十一条出卖**,这些理应谴责。可是,他还有另外一面。

  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戊戌**,另有因由,他负不了主要责任。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十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他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

  在**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义和团**后,规定**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精明的袁世凯的建树之一,是训练3000**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和地方治安。用**取代衙役管理社会治安,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在建立和推广这个制度上,袁世凯功不可没。同时,他对清末的立宪是支持的。

  在经济领域,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人今天仍热情传诵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人和**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

  进入**,袁世凯是被**错误埋葬的。但即使在**领域,最少有几条也是应该肯定的:

  首先,执政的第一年,就制订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现代**机关。其中规定文官高等考试,以国法学、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学七种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等五种为附科,应试者自择其一。这些科目设计很有意思,如果主科加上外语、电脑两门,用来考选今日**的高级文官,必将对建立真正的法治**大有裨益。

  再次,他推行军民分治,规定督军不得兼任省长,也是完全正确的。

  在一般人心目中,“二次**”失败后,袁世凯日益**,一心想做皇帝,总不能说还有什么建树吧!但恰恰在这个时候,经济领域却颇有作为。简单说来是:

  1.起用周学熙、张謇等内行人主管财政和工商行政,做了不少排忧解难的事。例如,为鼓励制造业和加工业各民营公司,由**出资建立保息制度。投资第一年开始,即可获得四至六厘股息。第六年起才按保息金的二十四分之一,分年摊还。开办厂矿的手续简化;有的税收也降低了。例如,采矿税就从原来25%降至10—15‰,从而促进了矿山开采。到处设卡,征收厘金是晚清留下的弊政,十分不利于经济发展。袁世凯**没有彻底废除,但对颇为大宗的土布免征厘金,亦不失为做了一件好事。

  2.依靠各地商会,充分听取工商业家意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完善了市场机制。粗略统计,袁世凯**制定有关经济法令八十多件,推进了清末新政的未竟事业。

  3.纠正清**混淆垄断与专利的错误,取消创办企业动辄给予专营权若干年的规定,专利只给予真正的发明创新,从而促进了自由竞争。

  4.整理和健全财政税收制度,**三四年间(1914、1915)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约计每年可余二千万”。

  5.整顿金融秩序,收回各地乱发的纸币(如广东),统一铸造银币(袁大头),奠立了统一币制的基础。

  总的看来,袁世凯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过去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欧战确实为**人腾出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决定性的是本国的制度建设。统计数字表明,欧战前**民族工商业已以较高速度发展,大战爆发只是加快了发展速度。清末新政和袁世凯**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建树,应该得到公允的评价。

  (五)**:失败时也会很急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做事情光明正大,不太善于搞**权谋,一再被袁世凯欺骗。

以往的影视作品多表现**的**者风采和气度,对他性格中有缺陷的一面表现不足,《走向共和》塑造了**如何从一个热血青年到**领袖的成长过程。剧中的**经历了大量艰难坎坷,失败再失败,有时很急躁,也发脾气,经常因为**上的事情和黄兴吵架,这些情节都会让观众感到亲切而自然。虽然**是伟大的**先行者,但他也是人,也有感情,也有失误,塑造一个真实的**是对历史的尊重。

三、《走》剧的一处硬伤[④]

长达59集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在张勋“复辟”清王朝的历史关头仓促地结束了,这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惊愕不止:是不是将片名看走了眼?《走向共和》走向“共和”了吗?想不到,投资4000余万元的“鸿篇巨制”,竟这样“**蛇尾”。

诚然,该剧为观众展示了一幅清末民初的历史画卷,描写了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刻画了一系列当时政坛的代表人物,如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都用了较长的篇幅、丰满的想象、生动的细节予以勾画。一些较为次要的人物也表现得较有特点,如光绪的懦弱、杨度的固执、女记者田沫的机敏等,包括北洋军阀之间的勾心斗角也刻画得有章有节。

但《走向共和》顾名思义,应是反映**从封建制走向共和制的艰辛历程,浓墨重彩的应是为实现共和而英勇奋斗的志士仁人。但对于这一点该剧表现得却恰恰不够充分。如**先行者**的篇幅本来就有限,更多表现的还是其“不成熟”的方面。如开“空头支票”,承诺将十元借款以十倍偿还,最后在投宿旅店时被老板娘认出、追要借款,孙在雨中狼狈逃避;在遭受挫折后,让**党人宣誓效忠领袖,还为这样的极端做法自我辩解为“权宜之计”等。也许编导者是想实践他们所主张的“塑造领袖人物平民化的一方面”,但平民化不等于平庸化。如**与**的婚恋,没有任何细节刻画出两人志同道合的感情基础,也没有凸现出**选择**为配偶的内外动因,应当说对**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要比描写袁世凯爱妾英子的笔墨要稀薄得多。反而是在孙宋二人的婚礼上,安排了一个以钢笔环代替戒指的细节,不仅不能让人感到编导者预期的幽默感,反而俗气十足。这种格调不高的设计,在**的人物塑造中常有体现。

该剧编导者曾称,这部剧前半部分着重描写的是慈禧,后半部分着重描写的是**。在后半部剧中**虽出场次数多一些,但仍显浮皮潦草,缺乏生动丰富的细节来展示**的**主张和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人很难看出**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李鸿章的戏在整部戏里虽不是最多的,但细节刻画却有力得多。如临危受命签约讲和一场中的“舌战群儒”,塑造了一位充满对**落于他人之后的无奈和寸土必争、有血有肉的李鸿章。而对**的刻画,就缺少这样的精彩之笔。

对共和之父**的描写都如此简单,那些为共和而战的其他人物的塑造就更为单薄了。重要的历史**如蔡锷发起的讨袁运动更是一笔带过。因此,观此剧给人的印象是,描写清宫廷帝王臣子之事细致,反映走向共和过程简单;**等人的形象单薄,远不如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形象来得丰满完整。于是乎,反对共和制的慈禧、袁世凯成为该剧的主角,为共和制奔走的**、黄兴等反成了陪衬,这部剧的主次颠倒,编导的这种处理让人感到这部片子与其叫做《走向共和》,不如叫做《走向共和之前的清廷》也许更为妥帖。

当一心想称帝的袁世凯一命呜呼后,该剧便匆匆结束了,为****实现共和还在不懈奋斗的**等**者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而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此之后,**与他的战友们还有许多可书可写之事。要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上建立“共和”,其艰难可想而知,其生死的考验也非常严峻。这些史实如果用艺术的形式来展现,将揭示**从封建走向共和是历史的必然。这比目前打上一长串的字幕要形象得多,也更能增强电视连续剧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重要内容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对这部电视剧宏大主题的削弱,也是这部巨作艺术上的一大败笔。
佚名
2024-06-10 14:58:5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