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地球有关资料

平均赤道半径: ae = **.49 米
平均极半径: ap = **.00 米
平均半径: a = **.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回归年长度: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 × 1011 米
逃逸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地球各圈层结构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板块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又包括海洋。

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全球的陆地可以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
全球得海洋可以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全球生态再次提前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发达**过度使用地球资源是主因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由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债务状态,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环境的负担。 自从人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开始透支环境以来,每年的“生态债务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态债务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态透支指的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耗用大于地球所能承担的供应能力。
过度消费耗竭资源
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过度使用地球资源的是最富裕的**。举例来说,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5.3个地球才能保证资源供应;如果像法国和英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
报告显示,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产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公众提高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但西方**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矿井施加的资源消耗负荷也在增加。由于西方**对环境资源的恣意挥霍,加速欠下生态债务,剥夺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缺乏土地、食物和洁净水源的人们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同时,也导致地球生活供应机制处于危险境地。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费水平下同样容易实现,必须意识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破坏全世界的福祉。报告呼吁,迫切需要在发达**、世界其他地区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明智而积极的相互依存**。
畸形贸易推波助澜
报告指出,当全球变暖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生态欠债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目前生态浪费型贸易还在占据统治地位。面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挑战,显而易见,如果英国的经济要想在未来是可持续的,英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与他国的贸易依存**。
去年,英国从贸易伙伴处进口了1.4万吨巧克力华夫饼干,同时出口了1.5万吨。从意大利进口并出口到意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啤酒进出口数量也基本相当。报告质疑到,为什么我们要将20吨矿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亚,然后再从那里带回21吨矿泉水呢? 报告说,20世纪关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们失去了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机会。
贼喊捉贼转嫁污染
报告揭示,为支撑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展**家进口产品的依赖有了惊人的增长。 报告指出,发展**家因为日益严重的污染而备受西方**攻击,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发展**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欧洲和美国的一小部分。其次,通过仔细观察贸易流向,发展**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应归咎于世界其他**和地区对发展**家出口产品的依赖。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更富裕的**将很多重工业干脆转移到了发展**家。西方**的主要零售商们则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产成本优势扫荡全球,结果是人们每购买一项产品,便会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因此,发展**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的高消费水平。
相互合作确保依存
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之间正在交织形成的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果。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报告建议,西方**必须从“全胜”的经济竞争政策转向合作,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要求的。 作为形成积极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最起码承诺,报告呼吁:英国**应制定一个时间表,保证政策和资源朝向公平和人均占有全球生态资源的方向;致力于扭转英国对粮食自给程度的下降;承诺逐年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到2050年至少消减80%。通过采取降低需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重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和独立。 报告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同文化**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西方**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从“生态债务日”开始,西方**必须依靠使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才能生活。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佚名
2024-05-31 20:02:5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5-31 01:10:12

    有关周易的资料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

  • 佚名
    2024-05-31 13:58:00

    有关延安的资料

    地理状况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铜川、渭南市,东隔...

  • 佚名
    2024-05-31 03:13:33

    唐山大**有关资料

    1976年7月28日 凌晨3点42分,**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造成2427**人死亡,435556人受伤。   概况:公元1976年7月28日...

  • 佚名
    2024-05-31 08:00:00

    有关**的资料

    **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 佚名
    2024-05-31 08:00:00

    有关桥的资料

    历史:世界上的第一座桥究竟出自何处、谁人之手,已无法考证。因为自从有了道路之后,当人们遇到河流、沟壑阻碍时,就会想到要采用某种方式跨越障碍。最初的桥可能只是架在...

  • 佚名
    2024-05-31 08:00:00

    关于月球的资料

    去百科查一下很全呢~~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的一颗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9万千米)。19...

  • 佚名
    2024-05-31 08:00:00

    有关骆驼的资料

    骆驼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哺乳动物。骆驼有两种,有一个驼峰的单峰骆驼和两个驼峰的双峰骆驼。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四肢粗...

  • 佚名
    2024-05-31 08:00:00

    有关地球的资料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

  • 佚名
    2024-05-31 08:00:00

    有关地球的资料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365.25天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平均半径:6371.3公里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6...

  • 佚名
    2024-05-31 08:00:00

    有关巴金的资料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作家、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