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

读文札记——爱国诗人陆游的科举人生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生于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卒于宁宗嘉定二年(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民族气节的官员、学者,先后任‘直秘阁、淮南计度转运副使’、‘京西路转运副使’,后因**斗争被**罢官,陆宰便携全家南归山阴。受父亲和与其交往的爱国文人、将领影响,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宋史。陆游传》中记载:陆游“年十二能诗文”,虽然不免有一些浮夸,但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感染上对诗文的爱好,也是很自然的。陆游从小便爱读书,年少时曾在陶潜和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文学道路。十六、七岁时,陆游在学诗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已经小有名气。
陆游在其文集中曾这样写道:
“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文集卷二十八《跋渊明集》)
“余年十七八时,读摩诘诗最熟,后遂置之者几六十年。今年七十七,永昼无事,再取读之,如见旧师友,恨间阔之久也。”(文集二十九《跋王右丞集》)
“余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文集二十六《跋岑嘉州诗集》)
“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诗稿卷十五《灯笼》)
在陆游十八岁那年,认识了曾几,曾几对陆游的影响是异常巨大的。
首先曾几是位当时有名的学者,他著有《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他更大的声望是他继承了胡安国的春秋学。宋人在春秋学方面是有很大兴趣的,因为春秋主张尊王攘夷,在当时异族侵略、**为主要矛盾的时候,这样的主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其次曾几是一位有名的爱国志士,而陆游的父亲陆宰和与陆宰常常来往的周侍郎、傅给事、李参政都是当时著名的主战派爱国志士,从小受到爱国主义薰陶的陆游便早已对曾几崇拜不已。
更重要的是曾几是当时最有名的诗人。北宋以来,若干有名的诗人在南渡之后陆续死去了,其中包括江西派诗人徐俯、韩驹、陈与义、吕本中,江西派老辈诗人中只剩曾几一人。南渡之后,江西派诗人在当时朝中主和派占上风,排斥主战派并且全面获胜的情况下,不肯与之同流合污,他们的主张无形中与主战派合流,在国难当头中,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在十八岁的陆游眼中,除了江西派还有谁算得上诗人呢?
曾几在和陆游的交往中,把自己所得传授给陆游,对陆游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陆游十九岁,曾到临安考进士,但未录取。
大约在他二十岁时,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结婚了。据说两人伉俪情深,但陆母对于这位媳妇是相当不满意的,她逼着陆游与唐琬离婚。陆游在外设了一处宅院,时时在那里与唐琬相见,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陆母终是知道了这事,最终,陆游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改嫁赵士程。
绍兴十八年(1148),这一年,陆游的父亲陆宰去世,陆游的长子子虚出世,两年后生下次子子龙。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这一年省试主试官是两浙转运使陈子茂(字阜卿)。陆游二十九岁,他再次到临安应考,通过了省试,第二年便可参加殿试。这时的陆游已经很有些名声,看来是有录取第一的希望的,但偏偏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考,在门荫制度下,秦埙已经官居敷文阁侍制,可秦桧还是要秦埙通过省试、殿试、博取状元及第的荣誉。陆游在他的诗稿中曾这样写道:
“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试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擢置第一,**大怒。予明年既显黜,先生亦几蹈危机,偶秦公毙,遂已。予晚岁料理故书,得先生手帖,追感平昔,作长句以识其事,不知衰涕之集也。
冀北当年浩莫分,斯人一顾每空群,**科第与风汉,天下英雄惟使君。后进何人知大老,横流无地寄斯文,自怜衰钝辜真赏,犹窃虚名海内闻。”(诗稿卷四十)
这一年陆游省试第一名,次年殿试,他被黜落了,这里正看到秦桧的作用。他在诗中写道:
“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杞柳为柸(木否)**,此岂真物性。病夫背俗驰,梁甫时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诗稿卷一《和陈鲁山十诗》)
最后两句,陆游显然是和秦桧对立了,幸而秦桧在第二年便死了,陆游才不至于发生意外。
在这一年,陆游再次受到创伤,陆游至山阴城东南四里的禹迹寺南的沈园浏览,恰巧遇上赵士程、唐婉夫妇,看到昔日爱人,陆游心伤感慨,在沈园墙上题下为后世传颂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绝望凄楚,缠绵悱恻,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据说唐婉看到后也和了一首,但也可能是后人附会之作。唐婉这位多情善感、情路艰辛的女子,在不久以后便死去了,让陆游对她情牵一生,难以忘怀。宁宗庆元五年(1199),七十五岁的陆游再游沈园,作下两首绝句,以纪念唐婉。
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一会,陆游是伤怀的,但个人之上还有**,恋爱之上还有事业,绍兴二十六年(1156),他毅然提出‘学者当以经纶天下自期’。在秦桧为相时期,爱国人士都被压的透不过气来,现在秦桧死了,高宗虽还是甘心屈服,但朝庭之上多了些清明之气,正派人物开始抬头。
“绍兴二十七年四月,曾几知台州,十月调秘书少监;辛次膺为给事中。”
陆游在经过殿试罢黜之后,对于科举是绝望了,现在他又看到了一条进身之路,他写信给辛次膺:
“……某束发好文,才短识近,不足以望作者之藩篱,然知文之不容伪也,帮务重其身而养其气。贫贱流落,何所不有,而自信愈笃,自坚愈坚,每以其全自养,以其余见之于文,文愈自喜,愈不合于世。夫欲以此求合于与,某则愚矣,而世遂谓某终无所合,某变不敢谓其言为智也。恭惟阁下以臬陶之谟,周公之诰,清庙、生民之诗,启迪人主而师表学者,虽乡殊壤绝,百世之下犹将想望而师尊焉,某近在属部而不能承下风,望余光,则是自绝于贤人君子之域矣。虽然,非敢以文之工拙为言也,某心之为邪为正,庶几阁下一读其文而尽得之。唐人有曰,‘士为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是不得为知文者,天下岂有器识卑鄙而文辞超然者哉。……”(文集卷十三《上辛给事书》)
绍兴二十八年,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主簿虽止是县官的属官,但也已经是官了,属于官僚阶级,这可能就是上书的结果。这也难怪,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的人,不可能忘怀自己的阶级,陆游在考试中遇到挫折,不能不另找出路,又有两位哥哥,门荫也轮不到他,所以只能从保荐中想办法了。
在宁德时,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樊茂实曾准备重重的举荐他一次,但这次却是陆游自己把事情搁下了。这一年他才三十四岁,但已自叹衰老了,一位有志建功立业的青年,在看到自己光阴虚度,事业无成的时候,一种衰老之戚,但便会常常萦绕心头。
后他又调到福州,担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属员,可能还是由于樊茂实的推荐吧。
不到一年,陆游又调到临安,他高高兴兴地离开福州,从海道走,到温州登陆,再经括苍、东阳北上。
他在临安担任敕令所删定官,主要是编篡公布法令,位置虽不高,却能让他更多的接近中央,与人士来往。这次调临安可能是出于左丞相汤思退的推荐。
在此之后,陆游又被调任枢密院编修官,枢密院是南宋的军事领导机构,编修官实际上就是担任秘书工作,这次调任当然与他的才能以及他和大臣等的关系有关。
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退位,孝宗继位。孝宗在南宋皇帝中算是比较清明的一位,他对于中原的沦陷,感到极大的沉痛,因此关心武事,有收复失地之意,同时他对于文学也感兴趣。某天孝宗与周必大谈起当今诗人谁能比得上唐代的李白,必大说惟有陆游,因此,陆游被称为‘小李白’。
当年十月,通过权知枢密事史浩和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的推荐,孝宗赐陆游、尹樯两人进士出身,在地主官僚家庭出身的人物,这是一种荣誉。
后陆游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职,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这其中几度浮沉,65岁那年被罢官,回到家乡山阴,终老一生。
陆游一生支持抗金主张,尽管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压,即使在罢官期间,他也屡次上书求职,意图报效祖国,任各地地方官期间,虽然始终没有他施展的空间,但他看到了**大好河山,风土民情,认识了驻防边军和无数渴望恢复河山的人民,这使他得到极大的鼓舞,在他的诗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面貌,这也是他创作最多的时期。
陆游创作一生,诗作颇丰,保存下来的诗作就有9300多首,还有词130首和大量的散文,题材涉及广泛,内容丰富,尤其以抗金报国、力图恢复中原的诗作为最多,也最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气度不凡。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齐。
陆游一生都不变其爱国情怀,在临终之时还对恢复故土念念不望,临终前写下一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嘉定二年(1210)陆游离去了,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不灭的爱国**,走完了他豪迈**的一生。
佚名
2024-06-09 12:10:2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