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请问佛教圣地九华山都有哪些**级重点保护寺庙啊?

旃檀禅林  旃檀林位于九华山街西南.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光绪十二年释定慧募化重建。1912年,住持僧福星扩建,居士易国斡赠额“福慧双修”。住持僧镇安扩建殿宇,安单接众。1928-1949年莲禅、渡海、长升、蕴净、性朗先后任持。1958-1977年为九华山佛教大队驻地。1982年重修。1978-1985年为九华山佛教协会驻地。全寺建筑面积2849平方米,是**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旃檀林全寺由四座厅堂式居室和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而成。东为僧房和寮房,敞厅堂,三层楼阁,有内落水小天井。西为云水堂,敞厅四开间,二层楼,小天井。僧房和云水堂之间为前厅,内有板壁隔成弥勒殿韦驮殿,进深20.5米,殿两侧是两层楼阁,韦驮殿前二个小雕像,一个是济颠和尚,一手拿着薄如纸的小酒盅,另一手摇着破芭蕉儿,笑盈盈,喜哈哈,手舞足蹈,似酒醉归来,逍遥自在。另一个是疯僧,赤足,手挥佛尘,左肋下**一把扫帚。据说,这是南宋风波和尚,他疾恶如仇,痛恨害死岳飞的**臣秦桧,一心想扫灭秦贼,拿着扫把,只要是人群集聚之地,即使很清洁,他也挥动扫帚地,说是“扫秦”(意扫清),激发人们共同除**,韦驮殿里,韦驮身着铠甲,手扶金刚杵,面对大雄宝殿佛像而立。  弥勒殿里供的阿弥陀佛,加上在边的观世音菩萨,右边的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从韦驮殿向左,进门又是一幢楼阁,楼上佛堂宽敞,楼下厅堂高大,古色古香。厅前天井狭长,左右为库房、僧寮。由韦驮殿向右,进角门穿过楼间小巷,是又一组楼堂。楼下三间敞厅,屏风后和左右两端有十间客房,楼上佛堂周围有十余间客房,三楼也是接待香客的住房。楼前天井,上有巨幅《墨龙行云图》,左右上方还有《芦雁秋景》、《秋菊傲霜》和春兰、冬梅等小品图画。古雅清幽,可供观赏。  在两厢楼住间,有《西游记》小说人物唐僧率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西天取经的雕像,四人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各自伫立于廊下一角,好像等待寺中住持和尚出来迎迓款待,十分有趣。  穿过一石板铺地、洁净如洗的长方形天井,就可到达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18米,宽11.5米,深15.5米。仰观大殿,铁黑色葫芦**在正脊中间,鱼龙尾翘在两边。重叠的飞檐,条条鱼龙飞来,装点得八角殿更加壮观。重檐间、绘着青狮彩凤。四周廊柱上,雕有“八仙”人物像:跛足蹒跚的铁拐李,腰间葫芦摇晃;风度翩翩的吕洞宾,潇洒自如,春风满面;袒胸露腹的汉钟离,须髯飘洒,手摇宝扇;**毛驴的张果老,手凿渔鼓,欲唱一曲“道情”;身穿官服的曹国舅也赶来檀板轻敲。还有仙人刘海,喜盈盈地在戏弄金蟾。这些是道家神仙移来做佛家护法,为佛教建筑上的别制,殿前廊下左右悬挂古钟,钟重千斤以上,鎏金大字闪烁有光。廊下和佛幡前有黑底金字楹联和泥金雕花楹联。第一联:“山中作伴莫负烟霞,林下相逢只谈因果”。另一联:“把臂入林可复有太白联吟阳明打坐,现身说法恍然悟新罗月满南海波澄”。说的是李白游九华,吟诗联句;王阳明上九华,在东崖晏坐,所说“新罗”即金地藏,相传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其生日,正值月满。“南海”指观音,普陀山为“南海观音道场”,与九华山齐名,都谓之“菩萨道场”。昔日佛教徒由于交通等条件限制,海外和内地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到九华、普陀山的居多。楹联作者兼顾了佛教和旅游,文字简洁、雅俗共赏。佛像座前一联曰:“奉双亲参礼九华,喜今日旃檀林中便已是极乐世界;愿一心长持半偈,想当年菩提树下用何等刻苦功夫”。这联出自在家信佛的居士之手,以示其虔诚。  殿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侍立的是阿难、迦叶,两侧是观音、地藏等。观音像两侧有“金童”、“玉女”,地藏像两边有闵公、道明侍立。大殿两侧依墙而塑的十八罗汉,与祗园寺的十八罗汉各有千秋,自台基上至殿梁间,塑的是大海波涛,十八罗汉或立、或坐、或昏睡、或惊异。各显神通,在惊涛骇浪里稳如泰山。鳌、鱼、龙、鳖、虾、蟹、蚌之类水族都在他们脚下,为其效劳。水面上还有一双空荡荡的“法舟”,最高处还有介龛、宝塔,仿佛是海上奇观。大殿中的佛像均用生漆夹苎法制成。一枝花茎能擎二、三丈的塑像。佛像制作工序较为复  ,预先雕刻好能分能合的木质佛像模型,拼合成一整体,外缠苎麻布,涂上生漆、铁砂调和的涂料,如此重复九至十三次。雏型制成后,将模型一块一块**来,然后刮净磨光,贴上赤金制成的“金箔”,金光闪闪的佛像就制成了,它具有防潮、防腐、防蚁蚀等优点,适宜于雨水多、云雾浓、湿度大的江南山区。九华佛寺中,这种造像较多。  大殿两侧是花厅,两层楼,有花园,名“山中天”。墙下依地势砌成花圃,种花植草。旁有山泉一眼,用石条砌成一方池,清澈见底,晶莹如镜。院落窄长,因花厅前檐高三丈,走廊宽六尺多,长五丈多,扩大了空间,所以视野开阔,是名副其实的“山中天”。花厅五间,中间二开间为敞厅,两端和屏风后有房间,与二楼、三楼共有16间卧室,为接待贵宾下榻之处。敞厅装有玻璃隔扇,雕刻着各种神话故事,闲坐厅堂,便可欣赏神光岭,芙蓉峰上万木苍翠,白云袅袅,群鸟飞翔的景色,悦目清心,实为福地洞天。  旃檀林历史上最重大的重修有三次,第一次是1886年定禅法师重修大雄宝殿;第二次是1992年重建大悲殿;第三次是1998年新建大愿宝殿。该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和总丛林。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唐开元年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建中二年(781年)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恃遂辟为地藏道场。南宋末住持僧广宗,后称为“冠传禅师”。元至治初(1321年)住持僧真观,后称为“无像禅师”。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住持僧宗琳、法鉴扩建为丛林。宣德十年(1435年),居南京灵谷寺的福庆禅师(号云岩)因年老回九华山住持化城寺,又重建大雄宝殿和藏经、祖师、金刚、天王、伽蓝等殿,扩大了东序寮房。正统间住持僧道泰,继后都冈、法演、法广扩建佛阁、方丈、廊庑、地藏殿、石阶,组成西序寮房。隆庆六年(15**年)徽州商人黄龙鼎捐款重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住持僧量远赴京,朝廷赐以紫衣。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并增建“聚华楼”,东西二序(亦称二宫)七十二寮房,化城寺遂为“九华诸寺之冠”,成为总丛林。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四年(1703-1705年)三次降旨遣内待来九华进香、赐银并赐额“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赐御书匾额“芬陀普教”。咸丰七年(1857年)寺被毁,唯存藏经楼。光绪十六年(1890年)住持僧论法与信士刘含芳等募款重建殿宇四进。1926年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1955年青阳县人民**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被毁。1981年寺院重修,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馆藏文物一千八百余件。全寺面积三千五百平方米。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定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批准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祗园寺  祗园寺位于九华山东崖西麓的迎仙桥东,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祗园、东崖、百岁、甘露)之首.祗园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723年),原名“祗树庵”。   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为化城寺东序寮房.嘉庆年间(1796-1820年)祗园寺住持乏人,庵将倾颓,诸山长老议定迎请禅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和尚(1757-1841)来山住持.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祗园寺聚众说法,开坛授戒,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其规模为全山寺院之冠,将一座萧条古寺变成了“十方丛林"遂易今名.同治年间(1862-1874年)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设戒棚,安单接众.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宽扬募建大雄宝殿,时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  1956年青阳县人民**拔款给佛教界重修祗园寺.十年“**"浩劫中受到破坏,1982年以后逐步修建.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恢复丛林制度,仁德法师方丈。  寺院由灵宫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齐殿、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 5175平方米,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全寺殿宇层层叠叠,迥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其中最有特色者是灵官殿,它是**佛道融合一个文化象徵,从寺院构造上就已表现出来.祗园寺第一进殿堂不是天王殿,而是灵官殿.龛内站立灵官,周身金黄铠甲,赤面红须,圆睁怒目,大张嘴巴,额头上还有一又小眼睛,据说是“三眼能观天下事”。右手高举钢鞭,左手攥拳,作械门姿势,形象十分威猛。神龛左右为哼哈二将,均是怒目圆睁的赳赳武夫,如临大敌。王灵官本是道教护法神,为何又成佛教护法?相传宋朝末年,一位新科状元不信地藏菩萨灵验,当他在肉身殿看到地藏肉身时,手拿铁锥锥菩萨的腿,心想:是真的就淌血,不出血就是假的。一锥下来,血水直淌,状元慌得转身就跑。护法神韦驮巡山回来,一看菩萨腿上流血,忙问怎么回事。当他得知新科状元铁锥验真假的事后,怒气重重要下山捉拿来。菩萨不允,但韦驮执意要去。菩萨心想状元已过五溪桥,便说:“如果状元过了五溪桥就算了。”韦驮化作一阵清风追赶状元。状元早过五溪桥了,韦驮难解心头之气,还是追了上去,手举杵落,**了状元。至今当地还有座状元坟。韦驮回到殿内,地藏菩萨见韦驮不遵“法旨”,杀生伤命,于是“辞退”韦驮,改“聘”王灵官来护法。灵官塑像出现在佛士殿堂,大约是金元以后的事。金元时,全真的创立者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近,三教从来一祖风。”又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道教的神给佛教看门,原因即在于此。  祗园寺有一条浮雕莲花甬道,由一百多块长方形石条铺砌而成。每块石条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图案三个:左右金钱古币**,纵看似两串金钱;中间一路方形图案,像一条斗方画图。三步一朵盛开的荷花。其他画面,有菡萏**,有蜻蜓戏莲叶,有青蛙伏于莲茎下,生动有趣。佛寺建筑以莲花雕饰甚多,盖因僧人对“七宝莲池”琉璃世界的憧憬。古钱铺路,为一般寺院少见。这种特例出典于佛经的一段故事,。相传当年释迦在摩揭陀国说法时,舍衙城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门,长者准备请释迦到家乡说法,于是选园林建造精舍。当时唯有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园林最佳,但要以黄金铺地为优,给孤独不惜重金买下。后来祗陀皈依佛,自动将园林献出,请释迦到此说法.于是这座园林的名字便冠有他二人名氏,合称“祗陀树给孤独园”。祗园寺甬道刻满金钱,是为了象徵释迦圣迹。  寺门门楼宽五间,高三间。门头三层廊檐,覆盖金黄色琉璃瓦,飞檐高挑,檐角龙头伸头吐舌,有行云之势。梁栋雕饰彩绘,精致异常,有玄奘取经、水漫金山、渭水垂钓等神话故事。门额墙壁上,镶嵌着白底青花图案组成的“祗园禅寺”寺名瓷匾。寺院全部建筑分布在四层台基上。第一层台基高五米,坐落着灵官殿、弥勒殿、客堂、齐堂和退居寮。其中称天王殿。中间靠龛内端坐“笑口常开,大肚包容”弥勒佛,“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是他的两句偈语,两侧是四大天王塑像。  第二层台基高二米,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35米,阔25米,进深19米。檐间有“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下层檐下也悬挂“大雄宝殿”金字,后者是于右任先生于**二十二年(1933年)大殿落成时所书。十年浩劫中,“于右任”三字被刮去,现留的是“退居住持宽慈” 六字题款。在金黄琉璃瓦顶上的正脊、水线上都饰有堆花彩瓷的天王、罗汉像、或动、或静、或坐、或行,形态各异。狮、獬等“厌胜”物列于其间,殿脊、水线两端均饰以青花细瓷的鱼龙正吻,飞檐四角悬有八双镂空花蓝,檐下有17处雕花斗拱,交相辉映,富丽堂皇。  大雄宝殿内,正面有高约12米的三世佛,分别是释迦、阿弥陀和**师佛,北后有状如火焰的佛光,脑后置明镜,闪闪发亮,座下是碧绿莲花座,下有须弥座(又叫金刚台),雕刻精细.台下有青花古瓷一对,锡质、镶金烛台高达八尺.供桌四柱为龙抓珠,正面中间有两根立柱,雕着力士扛顶,正面横刻“唐僧取经”故事的大面浮雕,外嵌玻璃罩护。边缘有凤凰来仪、金色九龙盘珠。上有香炉、五供。金黄铜磬,重约四百斤,铿锵有声。千斤重的大钟和皮鼓悬在大殿两角。正中悬挂着镂空八角的龙凤琉璃灯,又叫少灯、长明灯、灯光长明。地面铺陈三尺见方罗底青砖。佛像前为主持**的和尚礼佛跪拜处,以铁我岩石雕制,长三尺半尺,宽二尺多,周围刻汉文花边,内刻两朵莲花、三茎莲叶、三节藕,下有水波起伏,刻制十分讲究。佛像的头饰并非僧帽,而是 “发髻“。额头有一块光滑红色装饰,谓之”肉髻“。这是把释迦在雪山苦修,以至毛发扎结的样子,塑制成美观的“发髻”。“肉髻”则是食欲最大的大鹏鸟啄之即饱,而且是啄食不尽的疙瘩。  大殿后墙两侧向左右延伸,依次排列着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的金身坐像,文殊、普贤居释迦左右.文殊坐骑青狮,示狮子威猛;头结五髻为“五智";手持宝剑,为智慧利剑,谓之“智慧威猛”。普贤骑白象,手持如意、荷花,是“义理圆通”象徵。顺序列坐的十八罗汉,也称 “十八尊者”。其中有十六名是释迦传教时经常跟随的弟子,另外两个,是记述这十六尊者最完整的典籍《法注记》的作者庆友(斯里兰卡人)和唐朝翻译《法经记》的玄奘,他们列在十六尊者之后,十八罗汉有怒目作法、降龙伏虎的,有温良典雅、捧读经卷的,有凝眸沉思或托腮假寐的等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三世佛像背后,有一组群像,高30米,宽7米,塑的是起伏的山峦和波涌的大海,称为“海岛",上有各种人物动物塑像.赤脚立在鳌鱼头上的观音像居中,玉女侍立于左,金童合掌参拜于右.旁有小船,“龙宫"上方有持金刚杵的韦驮,握在刀的“伽蓝”,托宝塔的李靖,最高处正中间有一个瘦骨嶙峋、亦膊、抱膝蹲坐的人,那是释迦在雪山苦修六年时的形象,其他高不盈尺的上百个小像,主要由佛教“五十三参”故事中的人物组成。故事说有一善财童子往南方求道,参拜了五十三位师父,最后被观音收为弟子。这些塑像有老僧,有穿红着绿的儿童,有身裹兽皮、赤发绿面的人,有泰然自若的,有张皇四顾的,有盘膝打坐的,也有作奔走状的,神情各异。  第三层台基高六米,有方丈寮和库院。第四层台基高三米,上筑敞门两层楼的光明讲堂。整座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布局紧凑,层次分明,寺院周围有山崖、松林、溪流,环境优美,引人入胜。清.李挽河寺曰:
龙去潭空瀑水深,
春风一杖上遥岑。
丹崖奇辟仙灵掌,
白石高悬处士心。
霞照诸峰浮翠彩,
雨飞晴昼送寒阴。
非徒采**孤寻顶,
只爱幽多祗树林。 百岁宫  百岁宫位于九华山摩空岭(又名“插霄峰”)上.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与祗园寺东崖寺、甘露寺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百岁宫也是九华山第二座肉身殿,供无瑕禅师肉身。据寺前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号“无瑕禅师”,由五台山云游至九华山,见此地九峰如莲,便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布道,名“摘星庵”。“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长年以野果为食,不食烟火熟食,并用舌血和金粉,费时二十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文物一级藏品。无瑕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逝前嘱弟子三年后启缸,弟子将其遗体跏趺缸中。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与无瑕弟子启缸视之,见无瑕结跏趺坐,肉身不腐,颜面与生时无异,弟子遂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最乐”,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同年,无瑕弟子慧广和尚于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法宇规模,秩始其备”。正因为万年寺是为纪念百岁公无瑕和尚而兴建的,因此又名“百岁宫”。
佚名
2024-06-05 18:06:35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