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我想学习能将对手最快打倒的拳法都有什么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世界上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中,最独特的运动方式之一,必须按照其特有的规律要求进行习练。我认为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返自然空架子。

1、学规矩,定架子。太极拳在武术门派中,是极为严格规范的拳种,学练传统太极拳一定要守规矩行拳。初学者开始习练太极拳时,身、眼、步、手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随意性。要按明师的口传心授,规矩练拳、用心体悟。
对于初学者,首先是杨公澄甫《太极拳术十要》,其次是明白十三式,再有就是32目。至于具体的身法、步法、手法等只要跟随传统太极拳老师学习,都会在教拳过程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行拳的规矩。

结合自己学练,在初学太极拳过程中最容易出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意识、关节肌肉一定要放松。初学者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僵紧,结果是越打越累,不仅达不到健身锻炼的目的,反而容易伤身。所以学习拳架的同时也是去僵紧求松柔的初步过程。

二是沉肩坠肘,松腰开胯。刚练拳架最常出现的通病就是耸肩翻肘,这样身体自然会紧,所以要在行拳过程中时时反醒,检视肩肘是否松沉。而松开腰胯是太极拳中最难解决也是最根本的核心之一。腰胯是身体的主宰,只有腰胯松了,才能做到全身的松柔。

三是自然档距。这是太极拳最独特的地方,无论是弓步、横步,进步、退步,两脚横向都要求有大约等肩宽的距离。这样才能正肩正跨,才能中正松沉。

四是方向要踏正。太极拳有所谓四正、四隅。在拳架行进过程中上步、退步,脚尖一定要踏正方向。另外重点注意的是,胸线也要与脚尖在同一方向(除个别动作是双向发力胸线两向兼顾外)。因为只有胸线与脚尖在同一方向才能使自己得机得势,进退自如。

刚学拳架时只要时时注意上述五个问题,再按照辅导老师的要求和示范拳架,把套路学完,从起式到收式能不间断地连续练下来,知道放松安舒,基本不紧不僵,基本知道前后、左右、虚实就算过关。

2、循理法,融架子。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术的代表,其核心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那么意从何来,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对于初学者,已有前辈现成的拳理拳法。第二阶段就是在第一阶段按规守矩能够基本流畅把拳架打下来的基础上,把拳理拳法融进你的拳架里。

总之这个阶段行拳架不能再象第一阶段那样如木偶般呆板,跟行尸走肉般僵直,更不能全身如一盘散沙,局部妄动。而应该是以意领形,意灵形松,内静外柔,周身鼓荡,一劲贯通。既要有圆活轻灵的松柔劲,又要有上下一体,内外相合的整劲。

3、返自然,空架子。这是习练拳架的较高阶段。在第一阶段按死规矩学练,至第二阶段把拳理拳法融进拳架,行拳架以意相领,走拳松柔弹活,举手投足契合八法五门,僵紧渐去,松活已生的基础上,继续向内求,知进退、懂虚实、用意不用力。说通俗些就是用心用脑子行拳,而不是单纯的用手脚等肢体走拳。而且逐渐形成良好的太极条件反射,一举手一投足处处都是太极。就象赵济夫老师说的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到这一阶段就要尽量少的按刚开始的次序练习拳架了。而是在日常接人待物中都含有太极的条件反射,也就是所谓要空架子。这就是为什么王公宗岳把太极拳传下来就只有几篇拳论,没有一式拳架,这是他聪明的地方。

咱们常把按套路打拳称为盘拳架子。那为何到这一阶段要空架子呢?架子,故名思义是用来放东西的,能有空间,架子才有用,才可将拳的真义放在架子上。如果架子上放满垃圾,真义便放不进去,架子的作用也没有了。再打个比方:我手上拿着一个桃子,我只是拥有桃子的躯体,并没有拥有其精华,桃子在我手中久了便会腐烂。这如同没有好好学拳,没有把拳落在自己身上。如果我把桃子吃了,消化后吸收了,桃子就会变成我身体的营养,这如同用心学拳,有了收效。但是桃核儿是不能吃的,这如同学习过程中要辨别拳理的真伪。最后桃子的渣子都要排出体外,这就是所谓空架子(试想我们如果吃了东西不排泄的话会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就是把沉肩堕肘等有为之法都放弃。就如同我已经拥有桃子的营养一样,我们已经把“沉肩堕肘”这个意念深深的融进思想意识里,动也是这个,不动也是这个,随时随地都是这个,所以外形上的,有为的东西都要扬弃。这时耸肩也是沉肩,沉肩也是耸肩,阴阳相济了。

所以学练太极拳,我们从一招一式的拳架子学起,渐渐累积起来,融会贯通,再从架子中渐渐体会内意内劲,把握内意内劲的技巧后渐渐要让内意统配肢体,意念一动身体便自然作出反应,最后连意念也无需动了,舍已随人,这就是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鸟雀难以飞的神妙境界。
佚名
2024-06-03 07:21:5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