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太尉和大司马有什么区别呢?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职务哪个地位高一些?

太尉、大司马、大将军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官职称谓,在不同时期的职能也不尽相同,是无法准确进行横向比较的。

1、太尉

**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2、大司马

**古代对中央**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部队总司令”。

3、大将军

是**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

扩展资料:

1、太尉职能历史沿革

(1)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

(2)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3)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

(4)元不常置。明废。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

2、大司马

(1)先秦时期

在唐虞商周时代,有武事则以大司马掌之,而在平常则仍置大司马以备不虞,负责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2)秦代

在中央**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

(3)西楚国

项羽封龙且为大司马。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等人为楚军大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

(4)西汉

西汉初在中央**中设立太尉,不置司马。

(5)东汉

东汉建立初期,东汉官制基本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6)三国时期

魏国: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蜀汉: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

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全琮。

(7)晋代

基本沿袭了三国官制特点,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

(8)南北朝置废不常

(9)南北朝以后

隋以后废。明清时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统管全**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2018年**的总参谋长或者美国的**长。

3、大将军职能历史沿革

(1)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燕之乐毅,秦末之宋义,项羽,为一国之最高军事统帅。陈胜,吴广**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

(2)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直到刘彻,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后又设大司马,为将军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汉武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大将军实为中朝官领袖,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汉成帝后期,改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设金印紫绶,去将军之号。

(3)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末年,大将军同样位在三公之上,(魏武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将军让绍)。

(4)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但曹魏青龙元年司马懿曾由大将**职为太尉,并非升迁。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三国志·曹爽传》)。孙吴有上大将军与大将军并设。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将军资深者也在将军前加大字,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但位次不变。

三国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最高军职,三军最高统帅,夏侯惇、姜维、朱然都曾任此职。也有给劳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将军的,如曹魏车骑将军、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郭淮,在关右的雍、凉二州带兵和从政三十余年,为曹魏西部边陲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他去世后,魏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

(5)到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大将军除授甚滥,又增置柱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号,逐渐失去过去总领军政的性质和意义。

(6)北周时行府兵制,编24军,每军设开府1人以统领、二开府则由一大将军统领。24军共有12大将军,两大将军由一柱国统之。南北朝时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

(7)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

(8)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唐代之府兵12卫,每卫有上大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为职事官,统领**。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

(9)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

(10)明初,明朝初年设置大将军,徐达、冯胜、蓝玉等都担任过大将军。

(11)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明·孙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登抚》:“然乎,以大将军旗鼓仅三千余,自是难责。”

参考资料:

百科:太尉

百科:大司马

百科:大将军

佚名
2024-06-07 17:46:3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