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我想查找一些佛经的小故事,例如拈花一笑,割肉喂鹰等请大家帮帮忙!

http://

  1、佛学故事

  鹊替哺

  从前在大慈山的南方,流传着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据说当时有两只燕鹊,它们依附于圆拱型的大木上筑巢。不久之后,两只燕鹊分别在自己的鸟巢里产下了下一代,和乐的生活着。但是好景不常,小燕鹊在鸟巢因为饥饿而不断啁啾叫着。原来,燕鹊妈妈早就被鸷鸟抓走了!
  这时候,比邻而居的燕鹊正在照顾自己的小宝贝。当它听到无依的小燕鹊正可怜的号叫,顿时燃起母爱之心,便将邻居的小燕鹊带回家,当成自己的孩子般的养育哺喂。
  动物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环境。但是当我们仰望天际,燕子们总是会成群结队,行列有序的行动,似乎它们深谙团结凝聚力量、友爱战胜危机之道。假如我们在生活中能多关心人群,并且将心比心,常积阴德,广结善缘,世界总有一日能臻真善美之境。

  龟衔树

  听说以前有个侯爷名为孔愉,他的墓碑位于城下,周围有古木数株环绕着,这些古木都坚固如石。
  有位年长的老者叙述着他所知道的:“在从前侯爷孔愉往生之后,便立墓在于此地,也不知是何原因?之间就有许多乌龟衔着巢木来种植在此,而这几棵树到至今尚存在着,人们就取名这树为‘龟衔树’,在这古木旁边的溪便称为‘龟溪’,而溪上的桥自然而然就被取名为‘龟回桥’了。”
  孔愉生前曾经经过吴兴的余不亭,乍见路旁有人提笼卖龟,便买下而放于溪中,龟一直反顾视愉,深表感激,故于愉死后衔巢木植于墓旁,以志谢枕。

  平望镇犬

  唐熙元年,吴江县平望镇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安徽有一商人来到平望镇,路过一间专卖香肉的店。正巧的是,他看见老板以绳缚绑一只犬,准备烹杀。商人见到老板残酷及犬可怜的模样,一时慈悲心起,便希望以银钱四两买了这只犬,希望老板能放了它。商人救了犬之后,便将犬放生。不料此犬不但不离开,还一直跟着商人,并且一同上了舟船。当船行至一偏僻之处,出现强盗数人,打算抢夺商人钱财,再让船沉于河中。商人请求强盗留其全尸,强盗就把商人倒置装入大袋,束起袋口掷入河中,带着商人的钱财离开船,只留下无助的犬在船上。不一会儿,终于出现另一艘般,犬大声的吠号,像是呼喊求救般。接着犬又跳入水中,**奋力的衔着装商人的大袋子。众人将袋子打开,惊见竟是个人,便赶紧急救闹人直到他苏醒。商人醒来向从细诉原委,还着急的想上报官府,希望能赶快擒拿香肉店主人。原来当他仔细回想之后,发现这些强盗似曾相识,竟然是香肉店中食卖犬的人!后来这只犬还跟着商人上公堂,为商人出庭作证呢!这些强盗终于被绳之以法,处以死刑!

  杨褒犬

  杨褒,庐江县人。有一次,他到亲戚家作客。杨褒的亲戚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粮食招待他,准备将家中的惟一忠犬宰杀烹调,用以宴请。正当其亲戚要宰杀犬时,犬双只跪地,泪眼汩汩地看着杨褒,杨褒见犬如此可怜,不忍心看着亲戚杀害他,央求亲戚刀下留情。后来,他的亲戚还将这只犬送给杨褒,犬就一直随侍在身边。后来,杨褒的妻子背着他有不忠的行为,杨褒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丝毫未警觉妻子正串通**夫来谋害他。有一天,杨褒在夕阳西下时喝的酩酊大醉回家,他的妻子见有机可趁,招来**夫想杀害熟睡的丈夫。等**夫一到杨家,刚越过门槛,犬就凶恶的冲出狠狠咬着**夫的脚不放,杨褒之妻原想救**夫,却也被犬狠咬了一口,两个人被犬吓的大呼小叫,伤痕累累。杨褒被房内的吵闹声惊醒,以为有贼侵入,不知所措的大喊捉贼,这时邻居们都带着刀棍赶来察看,进入杨家搜查。杨褒的妻子与**夫因为太过紧张,不小心失手把刀掉落在地上,众人闻声揪出原凶,两人束手就缚被移送县府查办,经审问后终于据实招罪伏法。

  蚁啮械

  富阳县董昭之,有一次乘船渡钱塘江。当船行至中游时,见一只蚂蚁倚附着漂流的短芦慌张的仓皇环绕。董生心起“这只蚂蚁大概是怕死吧!”于是伸手想摘起短芦,却听到船上的人说:“这是一种毒蚁啊,如果是我,一定将它踏杀算了。”董生听了更加不忍心,拿起绳子将短芦系于船上,等到靠岸了再将蚂蚁放走。后来,董生夜梦,梦中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带着一百多个人来道谢,对着他说:“我是蚁王,那天我不慎坠入海中,多亏你救了我,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日后若有急事或困难,请告诉我,我一定相助。”
  数十年后,董生的家乡强盗横行,董生却被诬陷为盗首,于杭州锒铛入狱。忽然间,他起了蚁王的梦,于是想到一个办法,随手抓了两三只蚂蚁,放在手中念念有词,再放走它们。到了晚上,董生竟然真的再次梦见黑衣人。黑衣人对他说:“你可以先投奔到余杭的深山中。再过不久你就能脱离刑具的束缚。后来他从狱中逃出,乘船渡江到余杭的深山中,突然听闻天下大行赦免令,果真重获自由。
  万物皆有情,况且天理昭昭,上天绝不会藐视行善之人。就像董生因为有慈悲心,连渺小的蚂蚁都不忍杀害,虽然是举手之劳的动作与心念,就已经种下日后无量的福田。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平日就该时时广植心田,多行善事,否则灾祸或业报来临时才猛然惊醒,就后悔莫及啊!

  犬救火一

  这是晋朝太和中年发生的感人故事。广陵县杨生畜有一犬,伴随杨生已经好几年的时间,杨生非常的疼爱它。有一天,杨生喝的大醉,迷迷糊糊的倒卧在大泽旁的草丛中,一动也不动。然而当时正值隆冬,瞬间突然野火燎原,强劲的风势又不断助长火苗窜生。他身边的家犬非常紧张,徘徊于主人身边大声吠叫,希望能唤醒杨生,醉倒的杨生根本毫无警觉。犬慌张的跳入大泽中,以身上的水洒在杨生左右的草上,草沾湿之后火也就不再蔓延。杨生醒后摸黑前进,没想到又误坠空井。这只犬又大声的叫吠了整个夜晚,希望能哀求协助。路过的人感觉到犬吠的不寻常,**其身边的深井,杨生高兴的大喊:“先生,请救救我!我一定会有重赏。”没想到路人却说:“那么你必须将这只犬送给我。”杨生面有难色,非常为难。路人又说:“如果不愿意,我便不救你出井。”这只灵性极高的犬凝视杨生,好像告诉杨生,自己愿意舍身救主。路人于是救出杨生,系着犬离去。过了五天,忠心的犬趁着黑夜逃跑,再度奔回杨生身边。
  犬不但救了主人,还表现了十足的忠贞,实在非常可贵。动物的真诚是单纯无暇的,它们不若人们工于心计的奢求回报,临危时还奋不顾身的想办法解救人,显现了临危不乱的机智,反观自己,你是否能有这样的智慧来帮助身边的人呢?

  2、跟大家分享20个佛学哲理故事

  1 http://
  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

  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4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5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6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7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8

  悟性如光
  读佛经。
  ****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9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10

  有看的,继续灌
  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1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2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13

  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4
  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5

  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6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8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9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20

  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笔耕生活 柯灵
  “文字生涯,冷暖甜酸,休咎得失,际遇万千。象牙塔,十字街,**,地狱门,相隔一层纸。我最向往这样的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清湛似水,不动如山,什么疾风骤雨,嘻笑怒骂,桂冠荣衔,一律处之泰然,但这需要大智慧大学问,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够企及的。”
  3、佛家故事:惠能的袈裟 ◎弘毅

  在**历史上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高僧,他就是禅宗六祖惠能。惠能凭四句偈语明心见性之后,五祖弘忍决定将禅宗衣钵传承给他。当弘忍拿出木棉袈裟时,郑重的对惠能说:“这件袈裟乃达摩祖师从天竺国带来的宝物。袈裟不是佛法,但它和佛法密不可分。袈裟是佛法的凭信,衣随法走,传法必传衣,衣在如法在。今日我将此衣给你,你就算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了。”

  惠能恭敬的接过袈裟,仔细一看,果然是稀世宝物。这件袈裟做工考究,色泽鲜亮,拿在手上滑如凝脂,轻若无物,是用天竺木棉花布缝制而成的。惠能料想自己继承五祖衣钵,必然会引起其他师兄的嫉恨,等到四更过后,他便带上行装,悄悄溜出山门,朝岭南方向急行。

  惠能日夜兼程,眼看就到大庾岭了,猛然看见数百人呐喊着追来。跑在最前边的一位僧人叫惠明,他是第一个冲出山门来抢袈裟的人,一路上遥遥在先,心里美滋滋的,仿佛看到那举世无双的木棉袈裟已经披在了自己的身上。

  惠能此时又饿又累,实在跑不动了,他心里明白今天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这帮人的手心了,只好把包着袈裟的包袱顺手放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冲着来人喊:“袈裟是传法的信物,怎么能用**抢夺呢?有衣无法,如镜中之花!”一转身钻进路边草丛里。

  那惠明大步赶来,见袈裟放在石头上,伸手就去拿,可是奇迹出现了。就那么一个包袱,竟像生了根似的,任他使出浑身气力,就是不能搬动分毫。惠明大惊失色,一瞬间他体悟到了佛法的无穷威力,于是对惠能毕恭毕敬的上前施礼,请惠能为他说法。

  惠能与惠明分手后踏上岭南大地,来到了宝林寺。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从后山上悄悄下来一队和尚,个个身着短衣,拿着火把,来到后面寺门使劲砸门。惠能急忙翻身起床,仔细一听,一个陌生的声音在叫:“惠能小儿,快把袈裟交出来,不然我们就不客气了!”

  又要抢袈裟!惠能来不及多想,拿起包袈裟的包袱急忙从前门出去,飞也似的朝宝林寺前的那座小山岗跑去。等他跑上山坡,回头一看,只见数十只火把像一条长蛇,正向这边快速蠕动。惠能累的再也跑不动了,钻进了一个大石缝里。

  不知过了多久,惠能猛然嗅到一股刺鼻的烟味。他伸头一看,整个山坡全成了一片火海。原来那些僧人搜遍山坡,不见惠能的影子,一气之下便放火烧山,以为这样惠能就能乖乖的出来了。

  万分危急之时,惠能首先想到的是手中的袈裟。自己性命不足惜,可这件佛门重宝决不能有一丝破损,怎么办?情急之下,他想起惠明抢袈裟时怎么也拿不动的事来。我手上这袈裟是宝衣、是法器啊!自然火是不能烧着的。想到这里,惠能看着越逼越近的大火,不慌不忙的穿上袈裟,坐在一块石头上,闭目入定。立时,他感觉自己整个身体在往下沉,周围的一切离他远去,火光不见了,浓烟散去了,世界出奇的寂静……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惠能被一道强烈的光刺的眼冒金星,睁眼一看,一轮红日从东山升起。昨日还是郁郁葱葱的草木,此时全被烧成了灰烬。看看身上,那光**人的袈裟上尽管落了一层烟灰,但却没有丝毫破损。

  就在他转身要走的时候,惠能突然瞥见脚下的那块石头,他吓了一跳。只见石头上清晰的现出两个膝盖压出的凹痕,仔细一看,连那棉布的纹理都印在了石上,惠能再一次感受到了佛法的威力。后来惠能重返曹溪,弟子们将这块石头搬回去,顶礼膜拜,称之为“避难石”。

  惠能圆寂前,告诉弟子们:当初达摩祖师有一道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从达摩祖师到惠能,恰是传了五代。五祖弘忍**也嘱咐我:“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所以禅宗的袈裟传至惠能为止,不再传承。“衣随法走,传法必传衣,衣在如法在”,衣钵不传了,禅宗这一法门自然也就走到了尽头。

  责任编辑:littletea

  相关文章
  ·佛家故事:危难中仍心念他人
  ·佛家故事:都对
  ·佛家故事:出家
  ·佛家故事:净元
  ·佛家故事:娄沙迦的贫困
  ·佛家故事:阿能诃战鼓的比喻
  ·佛家故事: 信佛避灾祸
  ·佛家故事:释法安
佚名
2024-06-01 07:30:0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