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红楼梦10个精彩章节的点评~急用~谢谢大家提供一下~!

解读红楼
  作者:蔡义江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1)

  本文将要谈到的一些看法,基本上是1976年间形成的。几年来,我一直都想将它写成一篇专论,作为我打算写的《论红楼梦佚稿》一书中的主要章节,但老是受到其他事情的牵制,没有充裕的时间。凑巧,北京出版社决定将我1975年前所编由杭州大学内部印行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正式出版,我就借修改此书的机会,将这些看法分散地写入有关诗词曲赋的评说和附编的资料介绍中去了。该书在 1979年年底已与读者见面,但我还是觉得那样东谈一点、西说几句的写法很难使人获得比较完整的印象,也难使人根据我分散在各处提到的材料来通盘地衡量这样的推断是否真有道理;此外,受该书体例限制,有些问题也放不进去。所以,还是决定再写这篇专论,把自己的看法和依据的材料比较全面地谈一谈,以便于听取红学界朋友和读者的意见。

  一、前八十回已埋下伏笔

  本文要探讨的“林黛玉之死”,正如题目所标明的是指曹雪芹所写的已散佚了的八十回后原稿中的有关情节,不是现在从后四十回续书中能读到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等。当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也还得常常提到续书。

  《红楼梦》后半部佚稿中宝黛悲剧的详情,我们是无法了解的了。但只要细心地研究八十回前小说原文的暗示、脂评所提供的线索,以及作者同时人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诗,并将这些材料互相加以印证,悲剧的大致轮廓还是可以窥见的。

  这里有两点情况,特别值得说一说。

  (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小说有完整的、统一的艺术构思,情节结构前后十分严密。在写法上,曹雪芹喜欢把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人物以后的遭遇、归宿,预先通过各种形式向读者提明或作出暗示,有时用判词歌曲,有时用诗谜谶语,有时用脂评所谓“千里伏线”,有时用某一件事或某一段描写 “为后文所引”等等。即如以“不听菱歌听佛经”去做尼姑为归宿的惜春,小说开始描写她还是个孩子时,就先写她“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她所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第七回,所引文字据甲戌、庚辰、戚序等脂评本互校。后同)这就将后半部线索提动了。诸如此类,小说中是很多的。这是《红楼梦》写法上不同于其他小说的一个显着特点。它使我们探索佚稿的内容有了可能,特别是作为全书情节的大关键之一的宝黛悲剧,更不会没有线索可寻。倘若换作《儒林外史》,我们是无法从它前半部文字中研究出后半部情况来的。

  (二)脂砚斋、畸笏叟等批书人与作者关系亲近得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的助手,他们是读到过现已散佚了的后半部原稿的。而这后半部原稿除了有“五、六稿”是在一次誊清时“被借阅者迷失”(但批书人也读到过,如“狱神庙慰宝玉”、“卫若兰射圃”和“花袭人有始有终”等)以外,其余的稿子直到脂评的最晚年份,即作者和脂砚斋都已相继逝世三年后的丁亥年(1767,即惋惜已有数稿“迷失”的脂评所署之年)或者尚可怀疑写讹的甲午年(1774),都还保存在畸笏叟或者畸笏叟所知道的作者某一亲友的手中,而没有说它已经散失。可知脂评是在了解小说全貌的基础上所加的评语,这就使它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现在有人骂脂砚斋,骂脂评“庸俗”、“轻薄”、“恶劣”、“凶狠”、“立场**”、“老**巨猾”等等,这也许是没有真正懂得脂评。笔者是肯定脂砚斋的,并且还认为以往研究者对脂评的利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对脂评的价值不是估计得过高,而是大大低估了。就算脂砚斋等人的观点很糟糕(其实,这是皮相之见),而我们的观点比他高明一百倍吧,但有一点他总是胜过我们的,那就是他与作者生活在一起过,与作者经常交谈,对作者及其家庭,以至小说的创作情况等都非常熟悉,而我们却所知甚少,甚至连作者的生卒年、他究竟是谁的儿子等问题也都没有能取得统一的意见;脂砚斋他读过全部原稿,而我们只能读到半部,他对后半部情况有过调查研究,而我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怎能对脂评采取不屑一顾的轻率态度呢?所以,本文仍将十分重视脂评,并尽量加以利用。这不是说我们要完全以脂砚斋等人的观点为观点,而是说要尊重他们所提供的事实,要细心地去探寻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观点、说出这样那样话来的小说情节基础是什么。

  二、原书与续书情节大异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悲剧。悲剧的原因,不是由于贾府在为宝玉择媳时弃黛取钗,也没有王熙凤设谋用“调包计”来移花接木的事,当然林黛玉也不会因为误会宝玉变心而怨恨其薄幸。在佚稿中,林黛玉之死与婚姻不能自主并无关系,促使她“泪尽夭亡”的是别的原因。

  悲剧发生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宝黛爱情像桃李花开,快要结出果实来了,梦寐以求的理想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不料好事多磨,瞬息间就乐极悲生:贾府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变故。起先是迎春被**夭折,探春离家远嫁不归,接着则是**上庇荫着贾府的大树的摧倒——元春死了。三春去后,更大的厄运接踵而至,贾府获罪(抄没还是后来的事)。导火线或在雨村、贾赦,而惹祸者尚有王熙凤和宝玉。王熙凤是由于她敛财害命等种种“造孽”;宝玉所惹出来的祸,则仍不外乎是由那些所谓“不才之事”引出来的“丑祸”,如三十三回忠顺府长史官告发宝玉无故引逗王爷驾前承奉的人——琪官,及贾环说宝玉逼**母婢之类。总之,不离癞僧、跛道所说的“声色货利”四字。

  宝玉和凤姐仓皇离家,或许是因为避祸,竟由于某种意外原因而在外久久不得归来。贾府中人与他们隔绝了音讯,因而吉凶未卜,生死不明。宝玉一心牵挂着多病善感的黛玉如何熬得过这些日子,所谓“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他为黛玉的命运担忧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不幸。

  黛玉经不起这样的打击,急痛忧忿,日夜悲啼;她怜惜宝玉的不幸,明知这样下去自身病体支持不久,却毫不顾惜自己,终于把她衰弱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爱,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惟一的知己宝玉。那一年事变发生、宝玉离家是在秋天,次年春尽花落,黛玉就“泪尽夭亡”“证前缘”了。她的棺木应是送回姑苏埋葬的。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来时已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往日“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相所代替;原来题着“怡红快绿”的地方,也已“红稀绿瘦”了(均见第二十六回脂评)!绛芸轩、潇湘馆都“蛛丝儿结满雕梁”(第一回《好了歌注》中脂评)。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垄中;天边香丘,惟有冷月埋葬花魂!这就是宝玉 “对景悼颦儿”(第七十九回脂评)的情景。

  金庸、王蒙精彩点评《红楼梦》
  现代人续写《红楼梦》不如高鹗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两位作家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逐一进行了点评。在谈到对高鹗所续后四十回的看法时,金庸笑言第一次只看了两回就不看了,后来再看还是觉得差劲。王蒙则认为,高鹗的续作许多地方确实不如原来精彩,可现在内地拍电视剧《红楼梦》请红学专家研究怎样把高鹗的续作**,这更可怕。高鹗不管怎样,是那个时代的人,而且他也很聪明;现代人续写《红楼梦》,尽管从理论上推测是正确的,但正确没用,很多场景、对话、细节绝对不如高鹗。每次看到电视剧里刘姥姥一出来,马上想到《小兵张嘎》里照顾八路军的老奶奶。

  曹雪芹写《红楼梦》为了自娱

  金庸认为,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不是写了给人家看的,也不是对社会有责任;他把很多****隐藏起来托词“贾雨村言”,表示他说的全是假的。他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写这本书到底什么目的、动机呢?我猜是家族从兴旺到衰败以后,他在家无聊就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写他自己的事情太明显,就隐藏起来,假托一下,还是为了自己娱乐自己。王蒙认为,作者其实在书里多次谈到写这部书的目的,一是说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有一种忏悔录的性质;二是为一批可爱、可敬的女子立传;三是他感到虚空,所以讲色空观念,希望大家看完书后,茶余饭后,把此一玩,能够省却一些虚妄。

  妙语如珠

  金庸:在美国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女孩子?过去男人讲究功名,现在讲事业、讲名气、讲地位。但女孩子不一样,女孩子讲爱情,讲哪个人爱我,我爱他,为他牺牲一切都可以。人家为什么不喜欢薛宝钗?就是因为她讲社会地位、讲财产、讲权力。

  王蒙:林黛玉刚到荣国府的时候,什么事都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但后来就越来越不注意了。有了爱以后她才敢于反抗,才敢于**,在荣国府就比较敢唱反调,敢充当反对派了。

  金庸:王熙凤的缺点就是良心不好、要害人,她的管理才能当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她理财有问题,不怎么节约,老叫鸳鸯偷贾母的东西去当。

  王蒙:曹雪芹一写到赵姨娘和贾环就带贬义。和任何写小说的人一样,曹雪芹会流露出他的熟悉和不熟悉、喜爱和厌恶。

  第七十回至八十回
佚名
2024-06-09 20:16:50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