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豫剧有什么特点?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 ;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 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1.祥符调。是标准的中州正韵,是豫剧的母调。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   2.豫西调(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3.豫东调。慷慨、激昂。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刘忠河。   4.沙河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5.现代调。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
艺术家风格流派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古朴典雅、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其他旦角及生、净、丑行的卓越艺术家也开创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豫剧流派大全   行当 代表 剧目   常香玉常派 青衣、花旦、武生 《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破洪州》、《大祭桩》、《五世请缨》、《杜十娘》、《桃花庵》、《秦雪梅吊孝》、《蝴蝶杯》、《水淹泗州城》、《贩马记》、《蓝桥会》、《哭长城》、《鸳鸯梦》、《玉虎坠》、现代戏《柳河湾》、《红灯记》、《人欢马叫》、《李双双》、《杜鹃山》等   陈素真陈派 青衣、花旦、刀马旦《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女贞花》、《拾玉镯》、《春秋配》、《三拂袖》、《穆桂英》、《凌云志》、《涤耻血》、《霄壤恨》、《义烈风》、《柳绿云》、《克敌荣归》、《伉俪箭》、《巾帼侠》、《桃花庵》等   崔兰田崔派 青衣、花旦 《桃花庵》、《三上轿》、《秦香莲》、《卖苗郎》等   马金凤马派 帅旦、老旦 《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缘》《杨八姐游春》   阎立品阎派 闺门旦、刀马旦《秦雪梅》、《游龟山》、《西厢记》等   桑振君桑派 青衣、花旦 《白莲花》、《桃花庵》、《对绣鞋》等   徐艳琴徐派 刀马旦、帅旦、青衣、花旦《二龙山》、《兴汉图》、《春秋配》、《杭州打擂》、《一门忠烈》、《陈圆圆》、《守湖州》、《胭脂》等   张岫云张派 花旦、老旦 《杨金花夺印》 《平辽东》、《阴阳河》等   宋桂玲宋派 花旦 《抬花轿》、《八件衣》、《蝴蝶杯》等   王秀兰王派 花旦、青衣 《王金豆借粮》、《风雪配》   安金凤安派 青衣 《白莲花》、《铡美案》、《斩岳云》等   唐玉成唐派 红脸 《反徐州》、《杨河堂》、《闯幽州》等   唐喜成唐派 红脸 《洛阳令》、《三哭殿》、《辕门斩子》等   李斯忠李派 黑脸 《下陈州》、《司马矛告状》等   吴心平吴派 黑脸 《岳飞》、《包青天》、《屈原》等   牛得草牛派 官丑 《十八扯》、《七品芝麻官》、《卷席筒》   高兴旺高派文丑 《卷席筒》、《推磨》、《喝面叶》等   王素君王派 小生 《必正与妙常》、《小二姐做梦》等   王敬先王派 刀马旦 《梁红玉》、《涤耻血》、《三拂袖》等   赵义庭赵派 小生 《南阳关》、《八郎探母》、《贩马记》等   刘法印刘派 武生 《黄鹤楼》、《提寇》、《八大锤》等   王希玲王派 小生 《风流才子》、《情断状元楼》等   刘忠河刘派 红脸 《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   李树建李派 须生 《清风厅上》、《程缨救孤》、《苏武牧羊》《大登殿》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豫剧以唱见长,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富有**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另外,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吐字清晰,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编辑本段音乐结构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编辑本段豫剧名家
  从**十六年(1927)起,京剧界首先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正象征着个人的表演风格已经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无论是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常(香玉)派、陈(素真)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来说有正面的激励意义, 每一类派别的表演特色都是直接促进豫剧成长的重要因素。兹就上述几派分叙于下:
豫剧名旦六大家
  常香玉(1922.09.15 -2004.06.01),“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 豫剧名家
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开创了豫剧旦角真假声结合唱法的先河。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培养的弟子有韩玉生,高玉秋,孙玉菊,王希玲,虎美玲,小香玉,王惠,李金枝,汪荃真,朱巧云、范军等一大批优秀演员,成为当代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陈素真(1918.4.30 -1994.3.29),原名王若瑜,从艺66年,积一身绝技,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唱腔古朴典雅,含蓄俏丽,表演细腻传神,规范讲究,身段优美、行动如飘,被专家称为“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   崔兰田(1926 -2003),崔兰用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员之一,在“豫剧十八兰”当中,其成就和影响为最大。她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崔派唱腔深沉浑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尤其是特有的鼻腔音和高低腔对比的演唱方法,幽咽低回,生动鲜明,富有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她的表演,庄重大气,做而不过,含而不露,以静显动,朴实无华。崔兰田所扮演的悲剧人物,其唱其表,无不渗透着她对妇女命运的观察和体悟、理解和同情,给人一种凝重的历史苍桑感。   马金凤,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阎立品(1920 -1996),她的表演体现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的艺术风格。在行腔上追求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常常为扩展音域,求一新声,苦咏千百遍。代表名剧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碧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等等。   桑振君(1929-2004),自幼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剧。 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统,而且擅长从各种表演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精华,发展变化,而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桑派”演唱艺术。她在豫剧声腔中,将河南坠子这门艺术吸收到豫剧之中,豫剧的旋律显得丰富多彩,优美耐听。正是由于她把河南坠子的韵律和嘴皮功夫巧妙地融入唱腔,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她的声腔甜润娟丽,旋律变化有致,尤以“口伶齿俐、韵乖字巧”出名。
其他流派名家
  其他旦角流派还有“**豫剧皇太后”张岫云创立的张派,徐艳琴的徐派,宋桂玲的宋派,王秀兰的王派,安金凤的安派等;小生赵义庭、王素君、王希玲,代表三大风格小生流派,须生唐玉成、唐喜成、刘忠河、刘新民和李树建,代表五大风格须生流派;黑脸李斯忠的李派,丑角牛得草的牛派、高兴旺的高派也很有特色。择要介绍如下。   张岫云(1928-) ,旦行女演员,艺名“万里云”。河南省临颍县人。她8岁时曾受教于豫剧名旦“玻璃脆”,一年**“万家班”学艺,之后又曾拜豫剧名家杨金玉门下学艺,工青衣、闺门旦。 张岫云(右一)、马金凤、王海玲
还曾拜师于豫剧名小生“筱火鞭”。因其拜师多,学的行当、剧目多,因此在她16岁后演出于豫东及界首等地时就以能文能武有了较大影响。张岫云于1949年随****撤往越南,1953年又随军赴台,先后在越南参加了军中康乐组织新生剧团、中州剧团。到**后,以其为首成立了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开豫剧入台之先河。飞马豫剧队成立后初次公演就轰动了**。张岫云也从此在**一举成名。1954年,张峭云曾率“飞马”进行了环岛巡演,所到之处好评如潮,被誉为“**豫剧皇太后”。   宋桂玲(1933-1999),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开封人,**一级演员。10岁进开封快乐戏院学唱豫剧,专攻刀马、花旦。曾师从豫剧老艺人赵清和,后又曾随京剧艺人金丝猴学练武功,12岁便以“文武双全”之誉担任主演。她性情刚烈,学艺刻苦,勤于钻研。从艺57年,积一身绝技。宋桂玲一生演出了近150部戏,不仅以花旦、闺门旦著称,而且能翻能打,是豫剧女演员中少有的“文武全能”。1952年,年仅19岁的宋桂玲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会演,以一折《投衙》竟与“豫剧皇后”陈素真获同等奖励。之后,又赴**前线参加了“抗美援朝”慰问演出,20岁时已闻名遐尔。她的《秦香莲》、《桃花庵》、《穆桂英下山》等在广大观众中享有盛誉。尤其是经她精心修改的传统剧目《香囊记》(修改后名为《抬花轿》),精彩至极,轰动一时。1982年4月在北京演出时,国际剧协英国中心主任米歇尔、朱里安特意拜访宋老师,十分推崇她的表演、演唱。著名导演谢添也非常喜爱此剧,要为宋老师拍电影。时至今日,《抬花轿》的剧名已经代替了以前的《香囊记》、《文武换亲》,每逢欢庆时刻,“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的唱段还都是必唱的曲目。此剧已经成为了豫剧花旦行当的看家戏。   唐玉成(1895-1973),豫剧须生,河南虞城人。1904年入玩友班,攻花脸、红脸。1906年入夏邑罗家班学艺,师从况凤仙(艺名科马,旦角)。1920年又拜师冯垛,赐名玉成,他虚心学习冯垛的演唱技巧,技艺提高,名声大震。 唐玉成是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须生演员,他不仅扮相壮美,表演细腻洒脱,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情态,而且唱腔不同一般,别具风采。在演唱时,多是真假嗓结合,先低后高(一般由c调升到e降调),刚柔相济,浑厚朴实,耐人寻味。他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他演出的代表剧目还有《反徐州》、《杨河堂》、《白玉杯》、《李渊跑宫》、《闯幽州》、《困南屯》、《刘公案》等。1949年,他参加了虞城县人民剧团,还先后演出过现代戏《小女婿》、《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传**》等。   高兴旺 (1917-1983),豫剧丑角。河南省鄢陵县高庄村人。12岁跟班学戏。在漯河、许昌等地流动演出。1949年3月参加开封工人剧团,1953年开封工人剧团改名开封市实验豫剧团,1956年合组为开封市豫剧一团。期间,高兴旺一直是“祥符调”当家丑角演员。1959年调河南豫剧院一团,任主要演员。代表剧目有《卷席筒》(饰张仓)、《推磨》(饰李红信)、《喝面叶》(饰王士驼)、《刘二楞卖烧饼》(饰刘二楞)等。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获表演一等奖。生前系河南省剧协理事。《豫剧经典收藏》有高兴旺老师的(一拿三),演的是《春秋配》中“检柴”一折,一人兼唱三个角色:小旦、老旦、小生。演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现了高老师的精彩演技和唱工。 高兴旺表演细腻,善于体验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把生活中的真切感受融入到舞台表演中,充分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复杂多变的心灵世界。他主演的现代戏,贴近现实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唱腔淳朴自然,憨厚流畅,而且情绪饱满,分寸适度,不温不火,亦庄亦谐,具备一种“平民化”的情怀。他主演的《推磨》,使他的艺术达到了新的境界,而且具有鲜明的美学品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赵义庭(1915-1992),豫剧生角。山东曹县人。他学戏时师从李建才,擅长“豫东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是河南梆子著名文武小生,井于1935年灌制了豫剧的第一张生行唱片。曾先后与陈素真、常香玉长期合作,同台演出,观众评为“珠联壁合,相得益彰”。代表剧目有《南阳关》(饰伍云召)、《八郎探母》(饰杨八郎)、《提寇》(饰寇准)、《黄鹤楼》(饰周瑜)、《贩马记》(饰赵宠)、《白蛇传》(饰许仙)等。   唐喜成(1924—1993),河南尉氏人,是著名的豫剧“二本腔”(假声)演员。他幼年唱男旦,17岁嗓音失润,遂苦练武功,改演武生和花脸,同时悉心钻研假声唱法,终于练出了很好的二本腔,成为唱做俱佳的生角演员,人称“响八县,一拿三”(即生、旦、浄三者皆能)。唐喜成的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声音洪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控制自如。特别是吐字清晰,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悦耳,这在梆子戏二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在五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代表剧目有《南阳关》、《辕门斩子》、《三哭殿》等。   王素君(1933一 ),豫剧 文小生表演泰斗。生旦兼工,河南开封人。 王素君〈陈妙常〉剧照
王素君5岁从艺,7岁登台。原工旦行,其扮演的苏三、祝英台、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以及小二姐,均属上乘佳品。1953年,自在《陈妙常》一剧中反串小生潘必正,引起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遂成生行能手,是豫剧界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代表作《王金豆借粮》、《小二姐做梦》、《必正与妙常》等。   李斯忠(1921~1996),男,豫剧净角。河南宁陵人。7岁时学唱民歌,12岁拜王家玉为师,17岁出科,因嗓音洪亮绰号“八里嗡”。他主演的《司马茅告状》1956年获河南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1958年与崔兰田合作,为****演出《见皇姑》一折。先后演出数十个剧目,演出的《唐知县审诰命》获建国30周年献礼一等奖。他的唱腔以豫东调为主,豪迈奔放,嗓音洪亮。   王秀兰,女,1925年6月21日出生,河南民权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王秀兰开始享誉艺坛,1940年她同常香玉在西安同台演出《西湘记》、《二度梅》、《桃花庵》、《秦雪梅》等剧目,豫西、祥符风格相得益彰,斐声豫陕。王秀兰表演风格端庄大方,温文尔雅,行腔正宫大调,音色甜润,表演稳健洒脱,不枝不蔓,在古城开封艺坛上独领风骚数十年。自20世纪50年**始,她和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敬先、王素君一起联袂演出,珠联璧合,“汴京三王”传为佳话。主要代表剧目有《王金豆借粮》《风雪配》《刘金定下南唐》。   牛得草(1933—1998),男,著名豫剧丑角。河南省开封市人,原名牛俊国。他10岁学艺专攻文丑,在博采旁收、广取众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自成流派,“官丑”尤称一绝。他技艺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洒脱雅致,寓庄于谐;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其代表剧目有《卷席筒》、《做文章》、《张古董借妻》、《三不愿意》、《拾女婿》等;后期主要演出《唐知县审诰命》(即《七品芝麻官》)。《唐知县审诰命》由牛得草亲自执笔并主演,在1979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七品芝麻官》并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影片奖,其中的一句台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脍炙人口。
著名剧作家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豫剧作家。被后人称作“现代豫剧之父”。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学生时代经常出入戏院和票房,与艺人交往,并粉墨登场。1934年创办豫声剧院,自任团长、编剧和导演,改革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及化妆。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余年中创作、改编剧本58 部,他的剧作思想内容健康、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剧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代表作有《叶含嫣》、《涤耻血》、《红珠女》等。他还是一位勤奋的戏曲导演,一生排戏60多部,以细致、深刻见长。   樊粹庭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作为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剧本37个,改编剧 樊粹庭
本20个,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作为导演艺术家,他是豫剧的第一位专业导演,既是学者型又是专家型,敢于借鉴,勇于创新,追求大俗大雅,文武双美。“樊戏”的风格,“樊戏”的美,也可以说是“樊派”豫剧特色,从他所导演的数百部戏中就十分鲜明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为戏剧教育家、剧团管理家,也是硕果累累,成就卓著。从1934年的开封豫声剧院,到1941年的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再到解放初期的狮吼剧团新生部,先后办训练班八次,培养出优秀人才数百人。尤其是不惜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名家执教,这在当时的一般剧团是很难做到的。从樊先生的戏剧思想和一系列的戏剧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一个总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豫剧改革,他的最有戏曲文化史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对豫剧的改革。正是由于改革,使豫剧由艺人豫剧向文人艺人结合型方面转换,为豫剧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化**;由于改革,使豫剧结束了只有表演没有剧本的时代;由于改革,使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换,为豫剧开创了第二传统;由于改革,使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地方戏中狮吼而起,独树一帜。没有樊先生的豫剧改革,不知豫剧要落后其他地方戏多少年。总之,樊粹庭、“樊戏”、狮吼剧团,给豫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河南和陕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戏曲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部宝贵的“樊戏学”。   杨兰春,男,豫剧编剧、导演。直隶(今河北)武安人。1952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1953年毕业。在学习期间,和田川、胡沙等合作改编的《小二黑结婚》,成为**歌剧舞剧院的保留节目。   1956年起,先后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副主任、后任河南省歌剧团副团长,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团长、**河南省文化局核心小组成员,**文联第四届委员,河南省文联**,**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河南分会**。是**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四届**代表。   杨兰春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
佚名
2024-06-02 14:49:0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2 17:52:34

    八卦掌有什么特点

    董海川先师所传八卦掌以其独特的技击著称于世,其招法出神入化、奥妙无穷。技击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拳术的精髓。八卦掌是刚柔相济的拳...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粤剧的特点

    1、特点  (1)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狗有哪些品种,他们有什么特点(外貌特点等)

    我也正在查这个,下面是一个文档里面的,格式有点乱,我就粘贴到这儿然后把格式改了一下,里面并没有关于外貌的描写,但希望对你有帮助。虽然你现在可能已经不关注这个问题...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天鹅蛋有什么特点|

    很大很白我们很喜欢,好**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猫头鹰有什么特点

    猫头鹰特点:1、猫头鹰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2、猫头鹰的雌...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国画有什么特点?

    国画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河姆渡陶器上的纹饰到张大千笔下的泼墨山水,不管是构图形式还是笔墨应用,都有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点,首先,在构图上,...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鸟的天堂,大榕树有什么特点?鸟有什么特点?

    大榕树的特点:大榕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桠枝上的根垂到地上,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翠绿的叶子一簇堆着一簇,伸到水面来。鸟的特点:不同种类的鸟,大的、小...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华山有什么特点?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向以“奇拔俊秀”驰名海外,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主要山峰:1、北峰:为华山主峰,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天坛有什么特点?

    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是**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天地坛”。因嘉靖九年(1530)立四郊...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软木有什么特点?

    软木在加工之前要在露天条件下,经过半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然后放在100℃的沸水中蒸煮,历时1小时15分钟。目的是除去软木中的盐分、丹宁酸和胶质,消除害虫和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