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考试时能让老师给满分的作文在年份上有什么差异吗 比如说2014的获奖作文在2016年还适吗

07年无锡市语文中考题是这样的:

**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如孔子、孟子、张衡、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施耐庵等伟人、名人的人格、学识、作品,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许多后人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在你的三年初中语文生活中,你也被这些伟人、名人感动过,激励过,以至不能忘怀。

请以“我在 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2.所填人物从**古代伟人、名人中选取,并不局限以上列举的人物。

3.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4.不少于600字。

07年无锡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给我们一个老生常谈的启示: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其文章的质量和档次。

新课改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注重积累和体验,检测的方式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摸索的嬗变过程。前两年一般是在语言运用题中出现,如写出一部文学名著的人物、性格、影响等。这在当时很受各个省市出题人的追捧,认为体现了新课改注重课外积累的全新理念。但现在来重新审视这样的出题形式,弊端显而易见,只要搜集历年来题型,出个几大张,突击式地强化复习便可大功告成。对课外积累的全面异化的复习方式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成了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选择。我们是否可以突破这一考察的“瓶颈”,让工具化的复习方式“自然亡”?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为什么新课改如此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要阅读?答案当然不是应付考试。如果学生能从阅读中能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字的运用能力;如果学生能从阅读中发现自然的有情、人性的美丽、哲理的深刻、文化的博大……进而影响他们对自身、社会、世界的看法和评价,**愚昧、自闭、狭隘、偏执,我想这才是阅读的本源。这也就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的,要通过阅读为孩子打下精神底子。

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总免不了考试,它对学生和老师同样重要。我们也知道,考试无好坏之分,但有恰当和失当之别。所以,一张试卷的导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师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07年中考作文的导向是非常正确的。它的意义在于:让老师和学生最大程度地**浮躁的、工具理性至上的心态,让纯粹为了分数的猜题、压题、填鸭式、纯记忆的复习方式无路可走,对现在课外阅读应试化、粗鄙化、弱智化的倾向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是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有效回归。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分析题目。这一题目上手比较容易,它不分课内课外,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文章涉及到我国古代名人的生平、事迹、精神内核。但如考生仅就书本和课堂所学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文章肯定显得单薄苍白,这也是很多考生等级分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果想写起点较高的文章,一条思路是以课文为起点,去阅读相关的材料(不局限于本人作品,知识性的文章和他人的评论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某一人物和**系统化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所吸收的“养料”必须结合自身的独特体验和发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观念行为上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正面影响,“引领”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语涉及到阅读的终极意义——改变一个人(外在和内隐两方面)。当然,如果不是课本所涉及的人物,阅读的过程也是一样,而且更能体现考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质量,阅卷老师也更为欣赏。那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得不到行之有效的回应?因为这种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的,而非功利化的阅读已经为相当多的师生所摒弃,认为它华而不实。

事实上,如果出题得当,是完全可以找到阅读和考试最佳契合点的。请看下面的一篇考生作文:

我在李白的引领下

也许,我永远也学不成你的放荡不羁,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也许,我永远也学不成你的才情横溢,能对酒当歌,脱口成章;也许,我永远也学不成你的豁达开朗,来散发弄舟,乘风破浪。

但我知道,是你一直引领着我,走过暮春,走过苦夏,走过深秋,走过严冬。陪着我由一名蹒跚学步的婴儿长成一个懂得爱人,学会乐观,热爱生活的女性。

牙牙学语时,最爱妈妈抱着,软软的手指指着泛黄的书页,一遍遍的诵读“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于是在深夜,突然惊醒,看着银白色的月光铺泻下来,洒在地上,赤脚走下,趴在窗上,想象着你落寞的身影。

等稍大了些,看着路旁的乞儿们,不知怎的,竟会联想起你的“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本毫不相干的人物,却使我莫名心悸,于是,总是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人,然后自顾自地笑着。

也许,人生不是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吧?不然,为何总会为考试不好而烦忧?可贴在桌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却一直提醒着我,一点点痛算什么?跌倒了,那就再爬起来!是你使我擦干了眼泪,继续努力。

闲时,会坐在庭院中,捧一杯清茶,听几声鸟语,品着你“暮从碧山下,青萝拂衣行”的乐趣,感受你“长歌吟松风,曲径河星稀”的闲情,云卷云舒间,心,慢慢静了下来……

谢谢你,谢谢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始终陪伴着我,引领着我——这个小小的后生,带着我走过坎坷,走过不顺,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谢谢你,我的引路人,李白!

这篇文章,不必说扣题的紧密,不必说结构的严谨,也不必说文字运用的**,单就文章本身引用的诗句(这体现了考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和结合自己对其的独到感悟,就能让阅卷老师对这篇文章击节叫好。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体验感悟落实到实处,而不能还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这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做一个爱书之人,这似乎不是问题,但有多少老师敢说我已经把《新课标》中指定的经典名著通读了一遍了。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阅读,不喜欢经典,“匠气”十足的的语文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会真正的亲近母语。这或许也是现今学生人文素养普遍降低的原因之一,但这能全怪老师吗?然后画出学生的“阅读地图”,给他们具体的阅读指导,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激发延续学生的阅读热情(如演讲、竞赛、阅读随笔等)。相信通过几年的“精神发育”,学生会取得长足进步的。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坚守的勇气!

感谢出题者,这一抓住阅读本质的作文题目把上位的语文课标理念深深地扎根于现实语文学习的土壤中,势必对今后我们无锡的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功莫大焉!
佚名
2024-05-18 12:12:1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