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2003年春天的传染病,有哪些白衣战士感人的故事

邓练贤,汉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台山市人,**党员,生
  前任中山三院党委委员,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传染
  病科副主任,主任**师。在抗击**的斗争中,2003年4月21日光荣
  殉职。

  邓练贤是广东抗**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生,身后被广东省**
  追认为**烈士,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党员”。

  除夕夜又食言
  “我清楚地记得,大年除夕我们吃完年夜饭,他笑着对我说:‘我10
  多年来都没陪你好好过过春节,今年我决定陪你出去走走!’”不过,这个
  让邓练贤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的羊年春节,并没有如愿。邓练贤话刚说完不
  到20分钟,**院的电话就来了,等他回来时已是凌晨3时。邓练贤又对妻
  子食言了。
  两名**病人都是由外院转来的,病情十分危重。
  那时,**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语。
  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的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的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
  家一起进行了紧急会诊。在抢救过程中,他和其他4位专家轮流上阵进行徒
  手胸外心脏按压长达4小时,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脏3次恢复跳动。
  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传染病科的**护人员度过了
  一个几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向邓练贤学习
  大年初一是传染病科的**护人员难以忘怀的一天。这天,先后传染了一
  个又一个**护人员的“毒王”被送到了中山三院。当时病人处于高热状态,
  呼吸困难,命悬一线。邓练贤马上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在
  对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时,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
  着血从插管处**,在场的**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
  邓练贤常说:“既然选择了做一名**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
  是我们的需要。”
  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妻子朱秀娟提供了
  一个时间表:1月31日晚9时接到电话便立即赶到**院抢救病人,直到2
  月1日凌晨3时才回到家;早上7时又接到电话赶到**院,直到下午3时才
  回家吃中午饭;晚上8时电话又来了,他又工作到深夜12时才回到家。2
  月2日早上8时,他又赶往病房,2月3日晚上7时,他感觉到全身酸痛,
  发烧至38℃,但他仍坚持工作,2月5日下午,他高热不退,肺部出现炎
  症阴影,这才住进了**院。

  邓练贤倒下了
  “对他我相对比较放心,因为他在传染科工作了30多年,有防护知识
  !”出乎妻子朱秀娟意料的是,邓练贤病倒了。
  4月21日中午,邓练贤病情突然恶化。“我每天去看他,他不能说话
  ,我们就写纸条,可能他已经感到自己不行了,那天他什么也没写,我看见
  他流泪了……”邓夫人悲痛不已。
  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对爱徒的离去痛哭
  不已,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是个老实人。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
  人。我不是**党员,但什么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
  到了。”

  初一抢救“毒王”
  4月23日,**中央**、******涛作出重要批示。
  4月25日,广东**、省**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开展学习战斗在
  防治**型肺炎第一线的**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通知指出,邓练贤等人的
  先进事迹是“新时期广东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4月25日,**追授在抗击**型肺炎斗争中牺牲的邓练贤等同志
  “人民健康好卫士”荣誉称号。
  4月28日,广东省**举行仪式,追认邓练贤、叶欣同志为**烈士
  。
  4月29日,邓练贤追悼会举行那天,原计划不超过200人的追悼会
  ,最后竟来了700多人。他的台山乡亲自发租用了4辆大客车,载着20
  0多名村民赶到广州。村民邓先生说:“他是个好大夫!”
  4月30日,**广东**作出决定,追授邓练贤等为模范**党员。
  4月31日,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邓练贤等“全国优秀**党员”称号
  。
  5月6日,**广东**隆重举行仪式,追授邓练贤等为模范**党员
  。
  日前,人事部、**、**总**部作出决定授予邓练贤等“白求
  恩奖章”。
  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决定赶制出邓练贤泥塑,并将在7月1日向中山
  三院捐出一尊汉白玉雕像。

  王晶,女,汉族,1971年2月2日出生。生前系人民**院急诊科护士,优秀**党员。在此次抗击**的战斗中,王晶同志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最后不幸染病,于2003年5月27日15时30分光荣殉职,终年32岁。
  王晶同志于1990年6月毕业于北京**科大学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毕业后主动报名到工作繁重的急诊科工作。在工作中一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因表现突出曾先后获得1991年度和1993年度北京大学人民**院临床护师奖、1994年北京大学人民**院最佳护士**称号。
  1996年9月王晶同志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科大学夜大学护理专业深造,毕业后承担了急诊科护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负责,不断地探索、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教学的新**,受到了师生的高度赞扬。2001年她光荣地加入了****党。
  在此次抗击“**”的工作中,她临危授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急诊室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为**病人输液,她为**病人调整呼吸机,她为**病人清理分泌物,哪里有危险,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当时急诊科没有卫生员,没有护理工,护士又减员,王晶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全组护士出色的完成了护理任务。
  由于疲劳和紧张的工作,王晶同志于2003年4月17日不幸染病。王晶同志在患病期间,仍然坚持尽自己所能协助护士的工作,坚持做身边病友的思想工作,鼓励她们树立信心。她用无比坚强的毅力同病魔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她在生命垂危的时候,托**护人员帮她转交了她一生中最后一笔党费。
  鉴于王晶同志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在抗击**斗争中的英勇事迹,****党北京大学人民**院委员会于5月22日授予她优秀**党员称号及北京大学人民**院“白衣天使”称号,并号召全体党员、共青团员和全体工作人员向王晶同志学习,学习她不为名利,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优秀品格;学习她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
  在王晶同志生病期间,为了救治王晶同志,**院专门成立了特别**护小组,为抢救王晶同志提供了技术、物质和器械的全力支持。她的病也牵动了北京市、北京大学和**学部领导的心,他们多次组织本市及外地专家会诊,地坛**院、中日友好**院、协和**院的领导和**护人员也全力投入抢救工作。
  王晶同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她经常说: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她就是这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娴熟的专业技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塑造了**务人员的形象,是**务人员学习的楷模。

  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务工作者。面对**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生。面对肆虐的**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第一线的最前沿。

  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院传来:在同**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院的所有**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院主管**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

  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院实习过的**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办公室、北大人民**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院看急诊,留住**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

  壮哉****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

  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

  **渐得控,**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生的天职。”“选择做**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生多,一些**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

  **中一秀兰,

  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

  清香长留天地间。

  李晓红,女,1974年7月生,1997年12月入伍,2001年7月入党,生前系**北京总队**院内二科主治**师。她入伍以来,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在救治“**”患者中,连续奋战6天。被病毒感染后,她还表示,如有新的治疗方法,可先在她身上试验,愿以她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2003年4月16日凌晨3点30分光荣殉职,享年28岁。
  2003年5月1日被**追授“全国优秀**党员”称号。被**北京总队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烈士。

  抗非事迹

  4月16日这天,**北京总队**院内二科最年轻的主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倒在救治**患者第一线的****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她今年只有28岁。
  近日,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党员”称号,**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烈士。

  (一)

  就在李晓红殉职20天前的那个上午,她所在科室接诊了一位地方病人,也是全院接诊的首例**患者。在人们谈**色变的日子里,同在**院从事**务工作的丈夫考虑近来妻子很疲劳,劝她休息几天。李晓红说:“我是一名军**,怎能临阵逃脱呢?!”
  6年前,出身于军人家庭的李晓红从地方大学毕业后,走进她向往的警营,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决心为解除患者的病痛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学。由于工作突出,她入了党、三次立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去年的职称考核中,她以两轮均为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全科最年轻的主治**师。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岗位,微笑着走进一间间病房,走向她的一位位病人,也包括那位**病人。她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与科里**务人员一起分析病情,收集有关治疗**的资料,采取救治措施,并亲自为那位**病人体检、诊治。一整天,她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然而,人们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尽管科里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但由于人们对**认识不足,在收治那位**病人5天后,过度疲劳的李晓红不幸被**病毒感染。

  (二)

  李晓红染上**后,科室领导、同事以及家人无不为她的安危焦急、担忧,可李晓红却显得异常的镇定和安详。她不想因自己染病在同事和病人之间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影响正常的**疗秩序和对病人的救治。她说:“我是**生,懂得怎样照顾自己!”
  4月6日这天,李晓红病情加重,连说话都十分困难,每说一句话都要喘好一阵儿。院里决定将她转院至条件较好的**302**院。李晓红得知后,艰难地说:“我年轻,免疫力好,还是先转比我更重的病人吧!”
  后来,**院领导还是把李晓红送进302**院。然而,李晓红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院里决定让她丈夫留院陪护,她却执意不肯。她对丈夫说:“**院里眼下人手正紧,我已经躺下了,不能再拖累你,你应该回到你的岗位上去!”
  作为一名优秀的年轻**师,李晓红心里始终装着病人。她曾为救治一名生命垂危的新战士,在病房守护7天7夜,直到病人脱离危险;她还凭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术,使一位心脏停跳7次的地方患者转危为安。在她短暂的从**生涯中,那5面锦旗、20多封感谢信就是对她良好**德、**术的最好见证。就在她最需要亲情慰藉之时,她心中想的依然是病人。

  (三)

  在李晓红最后的日子里,意识到自己时间不多的她,考虑更多的依然是一名**学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如何战胜**。她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在与**病魔做着最后的抗争。
  每当**生查房,她都尽可能把自己的临床症状、用**反应等体验讲给临床**生听,与**生一起分析病情,并多次提醒**生:“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我是**生,我不怕。”她一直想着,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
  直到被报病危,无法用语言和**生交流,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用笔艰难地在纸上写下对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哪怕是只能写下几个字。
  4月16日黎明时分,**病魔终于夺走了李晓红28岁的年轻生命。
  李晓红倒下了,倒在了人类抗击**的征途上!强忍失去妻子的悲痛,李晓红的丈夫流着泪水告诉记者:“我妻在九泉之下是无悔的,她是为追寻人类的进步倒下的;她是为了救治他人而去的……”
佚名
2024-06-07 00:58:1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鲁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1、鲁班的“刨”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斧子,那...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有哪些传说故事简易

    ①大禹传说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治病救人的**生有哪些故事的作文400字

    如果我是**生如果我是一名**生从小爸爸妈妈总问我,长大后想做点什么呢、小的时候我会说我想当一家玩具店的老板,那样我就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玩具了,后来慢慢长大了,...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故意把**病病毒传染给他人犯法吗

    人民**报2003年2月17日刊登了胡君《故意传播**病应如何定罪》(以下简称《胡文》)一文,笔者同意《胡文》关于对故意传播**病的行为不以传播性病罪处罚和对故...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要关于感谢的

    一、观音送画观音,是神的象征,是救苦救难的使者。她拯救苍生,她感化大家,使得我们人间充满爱,充满和谐。《观音送画》讲的就是观音菩萨帮助人们的一个小故事,.某年,...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阴阳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现在阴阳师往往比较隐匿于世所以他们的传奇故事可以从小说中找我就看过一部,叫,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你可以看看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北京天坛在哪个省市、故事或传说有哪些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有哪些?

    1)《猗兰操》孔 丘(春秋)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水浒传的故事有哪些?要略写。

    鲁达拳打镇关西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武松打虎 三打祝家庄魂聚廖儿洼 忠义参天 大闹曾头市 梁山英雄排座次 怒砍...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有关一个边疆战士的小故事

    **边防战士,在边境巡逻,他的妻子生产时因难产,失血过多,不幸去世了。临走之时,妻子只想再见他一面,可惜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