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从**学角度分析是否真有人从来不做梦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又称“眼快动睡眠”)。慢波睡眠可分成四个时期。睡眠一期(入睡期),行为上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状态。大约10分钟以后进入慢波睡眠的二期(浅睡期),慢波睡眠二期大约持续15分钟后,转入慢波睡眠三期(中睡期),处于中睡期的被试已经熟睡。但尚易叫醒。再经15分钟左右,进入慢波睡眠四期(深睡期),此时,被试不但睡熟,还难以叫醒。在慢波睡眠各期中被唤醒后,报告做梦者人数极少,即使做梦者报告,其梦境也平淡,生动性弱,概念性和思维性较强。但梦魇或恶梦惊醒者多发生在慢波睡眠第四期,此时睡眠者醒后只能陈述恐惧感,被追捕或掉入深渊等危险境界,不能陈述梦境的全部故事情节。在慢波睡眠之后,常出现异相睡眠,在异相睡眠中,最有特征性的行为变化是眼球快速运动,约每分钟60次左右。在异相睡眠被唤醒中,80﹪以上被试声称正在做梦,并可以陈述梦境的故事情节,形象生动,以视觉感受为主。人的每晚睡眠大约由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换的4~6个周期所组成(每晚有4~6个梦),平均每个周期历时80~90分钟,包括20~30分钟异相睡眠和约60分钟的慢波睡眠。
人每天睡眠都会做4~6个梦,但是,有的人声称自己从来不做梦,有的人则认为自己很多梦,这些都是回忆梦的能力不同所造成的,当然,不论多梦或少梦的人,都有某些时期比往常多些梦的经历。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实验发现,如果在异相睡眠期之中,或者紧接其后,立即将被试充分唤醒,梦的回忆程度就高,离开异相睡眠阶段越远,淡忘也就越多,甚至完全记不起自己做过梦。醒转的过程也关系到回忆,如果从梦境中立即清醒过来,回忆的程度就高,如果醒转的过程多迁延几分钟,能回忆的梦境情节就少了许多。《知觉生长模型》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大多数梦境的兴奋能量太弱,刻划的痕迹太浅,自然容易遗忘。同时,如果从睡眠状态逐渐醒来,在大量的强大得多的兴奋能量干扰下,信息充满了整个知识结构,此时,要去回忆梦境,就好比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条小爬虫,谈何容易!如果立即从梦境中或紧接其后清醒过来,则干扰少,痕迹清新,回忆的程度当然高。
斯奈德等学者研究过梦境回忆与睡眠者警醒程度的关系。那些自述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警醒。在实验中,只要20分贝的音量便足以唤醒他们,他们对梦境的回忆程度也高。那些自述平日不做梦的人睡眠中都不大警醒,甚至80分贝以上的音量也难以唤醒他们。他们对梦境的回忆程度都低。我却发现相反的现象:许多自述多梦的人,睡眠中都不大警醒,同样的响声,别人都醒了,他们还没能觉醒。我认为这应该是各人的更夫系统的警觉程度不同。如果更夫系统的警觉性高,就容易接收到外界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并没有“报警”作用,人就不会惊醒过来,这些外来的兴奋能量是做梦的因素,又比别人接收得多(强度大些),所以他们能够回忆的梦也多。
一些实验表明,那些平时很少回忆出梦,在家睡得很熟的人,到实验室当被试的第一个夜晚,新异的环境会引起更夫系统的警觉,他们的睡眠变得警觉起来,于是便有了梦的回忆,这也支持我上述的解释。
梦境的回忆还受人格特点的影响。内向人格、对内在感受过分留意者、忧郁焦虑的人,都常能回忆出生动的梦境。经历了令人兴奋的**或发生了印象深刻的**后,常会做梦及回忆出来,这些都是由于贮留的兴奋能量较多所引起的。
此外,从致梦的兴奋能量来源看问题,人体周期性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月经周期等);体内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变化(如饱食后肠充盈等),以及偶然性的疾病或体质变化(如中**所说的肝火盛等)产生的各种刺激变化,都可能引起梦境,从而让人感觉比往常多些梦。
佚名
2024-06-09 09:21:1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