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有没有讲世间万物名字的起源的书

1中文名:汉字的起源
作者:王婷 图书分类:人文社科 出版社:中华学林出版社 书号:**9 发行时间:2002年05月 地区:大陆 语言: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本书创立汉字学新理论—汉字发明说。其内容为: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刻契、绘画、结绳、编贝等。汉字发明说认为,汉字的造字之法为:1.发现发明法;2.组合发明法(形声、指事、会意);3.仿生发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发明法(假借、转注);5.夸张发明法。这5种发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汉字发明史。第一批汉字不是象形字。“象形论”者贬低了汉字的发明思想和科学内涵,禁锢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6300年以上的历史。汉字启动了人类文明。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自序·科学的汉字 第一章 揭开汉字的起源之谜 第一节 一点解释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太极图考古 第四节 两仪考古 第五节“生”字考古 第六节 四象考古 第七节 八卦考古 第八节 河图洛书考古 第九节 夏姓太阳族徽考古 第十节 上古太极文化环境 第十一节 发明汉字的契机和文字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揭开汉字发明之谜 第十二节 世界上第一对文字—祖和妣 第十三节 世界上第一个会意字—生 第十四节 四方 第十五节 四季 第十六节 八卦(风上)第十七节 八卦(风中)第十八节 八卦(风下)第十九节 八卦(火)第二十节 八卦(地和水)第二十一节 四爻 第二十二节 十天干 第二十三节 十二地支 第二十四节 数目字 第二十五节《易经》文字观 第二十六节 汉字的造字之法 第二十七节 总论 第三章 比较研究 第二十八节 古文字打假 第二十九节 文字多源论与汉字发明说的比较 第四章 认识汉字 第三十节 华夏第一字 第三十一节 陶符印记辨读 第三十二节 甲骨文释读
编辑本段后记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这是一些关于古汉字的图片
2 汉字包括“文”和“字”两部分。所谓的“文”,即汉字最小的形义结合单位;而所谓的“字”,则是由文及以“文”为“拼义字母”组合成的全部汉字。比如,“宀”(man)和“子”是两个“文”。“宀”是房屋的象形,作为汉字的“拼义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房屋;“子”也是象形,象裹于襁褓中的婴儿之形,作为汉字的“拼义字母”,它表示的意思是婴儿。“字”这个字,则是由“宀”和“子”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在屋里生孩子(“字”的本义即为“生子”。《易·屯》六二爻词“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的“字”,即用本义)。汉字之所以被称作“字”,就在于“字”是由“文”孳生出来的,是以“文”为父母的“子”。数量庞大的汉字,由有限的汉字“拼义字母”即“文”组合而成。把握“文”的形义关系,由“文”入“字”,“文”、“字”互动,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字”为最小的意义单位,把组成“字”的“文”即汉字的“拼义字母”,无情地弃置于教学视野之外。此其一。组文成字的方法,古人概括为六种类型即所谓的“六书”(实际上可简约为“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类型)。所有的汉字,无论其形体差异如何庞杂,统统是按照有限的“字法”—“六书”来加以结构的。把握“六书”,按照结构汉字的“字法”对每一汉字进行组“文”成“字”的类型解析,亦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词”为最小的语法单位,把组“文”成“字”的方法即“六书”亦即表现汉字拼义规则的“字法”,无情地弃置于教学视野之外。此其二。其三,绝大多数汉字具有多个义项,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字的解释,便包括了“安定”、“使安定(多指心情)”、“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平安;安全(跟‘危’相对)”、“使有合适的位置”、“安装;设立”、“加上”、“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姓”、“<书>疑问代词”等十余个义项。一个汉字,无论其具有多少义项,统统可分为“本义”与“非本义”两大类。“本义”是一个汉字与其字形、字音“三位一体”的原初义项;而其“非本义”义项无论有多少,除了部分假借义外,统统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将字形解析与字的本义挂钩,理清本义与各引申义间的逻辑关系,同样是汉字教学本应遵循的最根本的传承规律之一。而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却始终以“随文释义”的方式讲解字义(即只讲某字在某课课文中出现时的具体义项,而不讲该字的本义及本义与具体义项间的关系),甚至索性“以词代字”(即以对双音节词的词义解释,代替对构成该词的各个单字的字义解释),干脆将字义的讲解弃置脑后。近一个世纪以来,汉字教学实践的日益系统化缺失和趣味化缺失,教学效果的日益高耗能化和低效率化,正是上述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的三大失误所造成的必然性后果。促使汉字教学实践重返遵循汉字教学传承规律的正途,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认识,去年下半年我开始动手撰写《汉字DNA》一书。在撰写过程中,一些同事和我交流时讲,“字”由“文”组合而成、“六书”是组“文”成“字”的结构方法、各项引申义皆以本义为纲…,诸如此类的汉字知识,大家都曾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学到过一些,但如今在现实中却好像根本用不上;面对许多看上去很简单的常用字,只能望字兴叹,却无从下手对它们进行解析。所以,如果能有一本实用性的,对现代常用汉字进行解析的书,那就方便多了。同事们的话引导了我。于是,作为《汉字DNA》一书的姊妹卷,我先行撰写了这本《常用汉字解折》,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汉字进行解析。作为对现代常用汉字进行解析的实用手册,本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以“文”为基础,重点解析字形与本义的形义关系,兼及声义关系和形声关系,并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解析,将汉字教学内容深入到汉字的“拼义字母”—“文”。引导人们掌握由“文”入“字”、“文”、“字”互动的传统汉字识字法。在每个字的解析中,对构成该字的“文”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简略说明,并以汉语拼音,标明难识之“文”的现代读音。在分析每个字的形义关系时,对字形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者进行简略说明,以揭示某简化字字形与该字初文字形一脉相承的演化轨迹。二、以“六书”为纲,对常用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解析,并通过这种解析,揭示汉字组“文”成“字”的“字法”,即传统汉字有规律可循的结构方法。由于学界对“六书”中“转注”一类的理解,向来歧见纷出,莫衷一是;而实践表明,抛开“转注”似乎并不影响对汉字的形义解析,因此,本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解析,未使用“转注”这一含糊不清的类别。“六书”中的“假借”类型,涉及到“构字法”与“用字法”,而且二者的界限往往难以划清;再者,“假借”类的字最初也无非是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法制造的,因此,本书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解析,一般也不以“假借”为专门的结构类型,而仅在对字义的解释中,点明该字已凝固化了的假借义(如本义为“头顶”的“天”,假借指天空;本义为“鼻子”的“自”,假借指自己;本义为“胡子”的“而”,假借为连词,等等),或常见的假借义(如“蚤”假借为“早”,“矢”假借为“屎”,等等)。形声字的数量在汉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在对形声字的分析上面,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格外多用了些气力,并在以下两点上有所突破:
1.汉语声、韵的古今变化,使得许多形声字与它的声符在现代读音上产生了巨大差异,从而使大量形声字的声符失去了现实标音功能。本书将一些重要的汉语声、韵变化规律,融会于对形声字及其声符读音的简要说明中,并注明了它们在古代读音系统中的关系,以期通过对这些声、韵变化的了解,部分地还原某些形声字“无效声符”的标音作用。如:
“拖:形声,从手,施(shī)省声(施、拖古音近,二者审透准旁纽,歌部叠韵)…”;“拐:形声,从手,冎(guǎ)声(冎、拐古音近,二者见群旁纽,鱼支旁转。‘拐’、‘緺’亦以‘冎’为声旁)…”等。2.大量被前人归为“形声字”类型的汉字,其声符实际上并非单纯的标音符号,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它们往往是构成该字的义符之一(如“胀/胀”、“帐/帐”、“涨/涨”的字义皆由“张/张”的“张大”、“张挂”等义引申而来,因此“张/张”和“张/张省”不仅是“胀/胀”、“帐/帐”、“涨/涨”的声符,而且是它们的义符之一;再如“仑/仑”有条理义,因此“轮/轮”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辐条,“论/论”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言论,“沦/沦”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水纹,“伦/伦”从“仑/仑”以表示有条理的人际角色关系,因此,“仑/仑”在“轮/轮”、“论/论”、“沦/沦”、“伦/伦”诸字中不仅是单纯的声符,而且充当义符),甚至就是该字的初文(如“然”本身就是“燃”的初文、“能”本身就是“熊”的初文、“莫”本身就是“暮”的初文、“前”本身就是“剪”的初文等等)。本书将这类字归为“会意兼形声”的结构法类型,并对这些表义的声符进行了简略说明。三、在对字形与本义的关系进行解析之后,以“本义”为原始点,以引申关系的远近为逻辑线索,排列、说明各字条所辖诸义项,并通过这种排列和说明,彰显本义与诸引申义间的脉络关系;对假借义以及由假借...
佚名
2024-06-07 08:06:1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