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高一历史:什么是诸侯的爵位?

在先秦文献中,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称,也像在青铜器铭文中一样,有无定称的现象。如据《春秋》、《左传》、《国语》,齐、卫之君时称公,时称侯;秦、郑之君时称伯,时称侯;滕、薛之君时称侯,时称伯,甚至称子;邾、莒之君时称子,时称公。对于这类问题,由于金文材料自身的局限性,是难以说明的。而先秦文献则比较系统,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特别是由于“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而孔门学说由七十子后学师口相传,这可以使我们在先秦两汉的儒家著作中找到答案。既然只有宋国等少数国家是公爵,为什么大部分诸侯都被称呼为“公”呢?楚国为什么称“王”?我们先说楚国,楚国向来不以周王室为尊,在西周灭亡之后,没过多久就自立为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了。那其他国家是不是自立为公呢?

答案是否定的。以下部分论据引用了一篇原载于《历史研究》1994年5月的论文《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作者陈恩林。

“公”可以作为爵位,也可以作为尊称。在诸侯国内,国君无论爵位如何都可能被尊称为公。但是,如果“诸侯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以互相交接时,则不得“私其臣子之义”,要求诸侯各称本爵。这一原则在《春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春秋》作为鲁国史,特称其君为公;而在记载其它国家诸侯朝会时,一律各称本爵。如《春秋》庄公十六年载幽之盟曰:“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又,僖公二十八年载践土之盟曰:“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在这两次会盟中,《春秋》所列诸侯爵秩,除卫、滕二国而外,皆其本爵。卫所以称子,是因为卫侯当时出居在外,其弟叔武参与盟会,故以未成君之礼相待。滕所以称子,是因为春秋时沦落成为“微国”,是宋国附庸。

《春秋》作为礼制倡导者孔子的著作,其对诸侯的称呼是十分考究的。诸侯会盟,大批诸侯被提及时,所使用的就是爵位。而在各自国内,诸侯可以被尊称为“公”。另外,《春秋》记载诸侯之卒皆称本爵,而记载诸侯下葬则一律称公。庄公二十一年:“夏五月辛酉,郑伯突卒”,“冬十有二月,葬郑厉公”。

这个问题解决了。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国的爵位是伯爵,因为在和其他诸侯并称时,郑君被称为“郑伯”。而另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左传》中有一篇入选中学语文读本的文章《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郑庄公平定弟弟共叔段叛乱的事。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说的是,本文称呼郑国国君为“郑伯”,是对他的一种贬称。这就非常蹊跷,既然郑国本身是伯爵,为什么称呼他为郑伯是贬称呢?

首先,我们必须确认郑国究竟是不是伯爵。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郑子产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列 ”就是诸侯的等列。“列尊贡重”,就是爵位越尊贵,贡赋越重。“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此甸字通圻,指的是王畿之内。上引《周语上》说“规方千里以为甸服 ”,是一证。《周语上》载祭公谋父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是二证。王畿之内的封国位虽卑而贡重。“郑,伯男也”,是说郑为伯爵,而在男服,所以让它承担“公侯之贡”,是不合理的。

《左传》昭公四年载楚灵王在申地大会诸侯,楚大夫椒举向宋国左师向戌与郑国执政子产问礼仪形式。向戌说:“小国习之,大国用之,敢不荐闻?献公会诸侯之礼六。”子产说:“小国共职,敢不荐守?献伯子男会公之礼六。”杜预注:“其礼六仪也。宋爵公,故献公礼。郑伯爵,故献伯子男会公之礼。”这也说明公爵位在伯子男之上。

《左传》桓公十年载,齐国受到北戎侵袭,诸侯出兵救齐,其中郑国公子忽战功最著。但是,鲁人受齐国委托在给各国援军分发粮饷时,以王室颁行的爵禄等级为序,因郑为伯爵,所以列在最后。郑国愤愤不平,联合齐、卫一道攻击鲁国。《春秋》记载这件事,先书“齐、卫”,后书“郑”,把齐、卫看成主谋,郑是胁从。《左传》解释说:“先书齐、卫,王爵也。”即说齐、卫为侯爵,位在郑国之上,所以记为首恶。
以上材料都证明了,郑国至少是比公侯低等的爵位。那为什么称呼郑庄公为“郑伯”是对他的贬称呢?

《公羊传》隐公五年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天子三公称公”,可能是周初之制,实际上在成康以后,凡是王室的执政卿士都可以称“ 公”,享受公爵待遇。王世民先生在《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一文中列举的毕公、明公、溓公、益公、穆公、武公、井公、毛公、应公、芮公、虢公等王朝卿士,就都是公爵。在东周时期,仅从《左传》上看,不论是诸侯入为王朝卿士的,如郑武公、郑庄公、虢公,还是畿内诸侯、大夫担任卿士的,如召昭公、召戴公、单襄公、单穆公、尹武公、尹文公、王叔文公、刘康公等也都一律称公。

郑国是周宣王分封给他弟弟的诸侯国,和其他的大诸侯国相比,国土并不大,历史并不长。然而由于头三代君主---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都在王室担任卿士,因此郑国的地位在东周初年可谓举足轻重。在周王朝做卿士的诸侯,能被称为“公”,但只限一世。因此郑武公、郑庄公能被称为公,但是他们的子孙仍然是伯爵。

那么“伯”这个爵位的来历是什么呢?《礼记·曲礼》云:“五官之长曰伯”,孔疏:“伯,长也。”《风俗通·皇霸篇》云:伯,长也,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通白,在商代方国首领就已称白,如殷墟卜辞中已有井白、易白、丹白、羌方白、孟方白等。《逸周书·武顺解》云:“五五二十五曰元卒……四卒成卫曰伯。”说明伯原为由百人组成的战斗编队,进而引申为百夫长之称,最后演变为一级爵称。

郑国是个典型例子。宣王时,桓公友封郑,为畿内小国,因桓公任王朝卿士,所以称公。东迁以后,郑国势力扩张到畿外,郑武、庄公连任王朝卿士,所以得保公称。但究其本爵,不过是“伯男”。子产说:“郑.伯男也”,是其证。

综上可见,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排列是有序的。天子所封诸侯的爵号一国只有一种。但是天子允许各级诸侯在国内称公,允许诸侯臣子在安葬其君时称公。这种“公”,已不是爵称,而是尊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郑庄公因为在王室担任卿士从而在伯爵的基础上得到了“公”的尊称。《郑伯克段于鄢》意在贬郑庄公,故将其称呼贬回“郑伯”。这就是这一蹊跷问题的答案。
佚名
2024-06-11 04:48:39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1 11:52:07

    历史上的诸侯国、朝代的名字都是怎样来的?

    主要是根据开国皇帝在前朝的官职爵位确定的。汉王刘邦建立汉朝,魏王曹丕建立魏,晋王司马炎建立晋,随王杨坚建立隋,唐公李渊建立唐,宋州节度使赵匡胤建立宋,从元开始例...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古代爵位中,比侯大的爵位是

    公公,侯,伯,子,男有些朝代如汉朝:王,侯望采纳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什么是爵位

    爵位就是过去的统治者为了让跟着他混的人有钱、有地、有女人而实行的一种政策。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勋爵 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亲王哪个最高哪个最低,怎么排的?

    王爵高于侯王:亲王、郡王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亲王,该怎么排队

    欧洲详谈(英系)-------公,侯,伯,子,男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而侯爵是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古代侯爷什么人爵位

    侯爷是皇亲国戚,是属于皇后的弟弟,公主的儿子这类人的封号。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表亲。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什么?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只顾吃喝玩乐,从不理朝政。当时,他命令大臣到各地选美女送到宫里。选来的美女当中,有个叫褒姒的,长得非常漂亮,深得周幽王宠爱。褒姒是...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诸侯是什么意思?

    字面上讲 ,就是 诸位侯爵贵族 、各个贵族 。中国的古代 ,国王称天子、皇帝 ,天子按照 亲疏、功劳 、贡献 的不同 ,分别封一些人 “爵位” ,爵位分 “公侯...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古代的诸侯是什么意思啊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其中在周朝和西汉中前期国王和皇帝都将部分土地分封于功臣或是自己的亲属,建立了子政权,叫做诸侯国,实为国中之国。他们在所辖区域了享有主权...

  • 佚名
    2024-06-11 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