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唐门暗器飞石的练法

飞蝗石
1.飞蝗石的构造
飞蝗石是暗器中最方便最节省的一种。石头是俯拾即有的东西,既不用花钱购买,又不要费时琢磨,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信手而拾,信手而发,那种方便是无可比拟的。在山野中找一些坚硬的石头,以青石为主,麻石次之,黄石最差。所取的石头应是细长的,上尖下大,四边的形式就不必拘泥了。无论稚形、方形、六角形都可以。因为石头形状象蝗虫,所以取名为飞蝗石。石头的长度约六七两不等。平时拣到这种石块贮存起来,以备应用。外出行走时,用一个袋子装了佩在腰间,放一些石子在里面。袋子用皮革制成,长约一尺,宽约七寸。上端的两角上,用带子做一个环,斜挂在颈项之间。袋子两边的中部各有一根带子,用来缠绕在腰际,以免行走时袋子荡动。佩带袋子的方法要看人的习惯是用左手发石还是右手。习惯用右手的,袋子应悬在左腰下;习惯用左手的,袋子应悬在右腰下。这是为了遇事时取石的便利。飞蝗石的构造应用在暗器中最为简单。它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当暗器用,一是探路用。当夜行人在屋角墙头要往下跳时,先用石头试探一下下面是否是实地,或者河池及其他埋伏。探明之后,才可飘身而下,不至有危险。这种探路石子在江湖上也统称为"飞蝗石"。
2.飞蝗石的练法
飞蝗石的便利已在前面谈过了,它的练法也不难,大致和脱手镖相似,只是专用摔和撇的力量。靶子的设立也和脱手镖相似,但不能甩木靶,应该用土墙。因为镖头尖锐,容易钉入木板。石头的尖端虽然也锐利,但到底是石棱,不如镖头锋利,很难钉入木板。不能钉入,就难以判别是否打着。如果用土墙,那就可以打入了。土墙高六尺,厚和宽各二尺。墙上用石灰画上一些圆圈,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约一尺,最小的直径约二寸。练习者先站在距离靶子一丈远的地方练习打最大的靶,然后逐渐缩小到最小的靶为止。都能命中以后,再把距离移远二尺,这样逐渐移远,直到三四丈以外,如果也能百发百中地打最小靶的话,技艺就可以使用了。发石时的手法,用阴手的多,握石与握镖相同。如果右手握石,就先将手向上一扬,然后翻腕向下,用力向前摔去,直射目标,这是打正面。如果要打侧面的靶,而且用右手发石子,就应侧身站立,左肩向着靶子,右手象
以前那样握住石头,向前面一扬,然后转腕用力向左面撇出,直射目标。这两种方法是练飞蝗石常用的,都是用阴手。至于用阳手也未尝不可。但象冲击一类的方法,经常感到力量不足,因此不常用。但是,到了仓促的时候,偶尔一用,也能解脱眼前的危机。飞蝗石的效能不如脱手缥,要靠重量击人,它又不如流星锤。如果打在人体上有遮蔽的部位,只能使人略感疼痛而不至于受伤。因此,使用飞蝗石的人在射击对方时,一般只打头面各部位,因为这些地方没有遮蔽,而且眼鼻等地方比较脆弱,最容易受伤。此外就是打手腕、足踝两处关节,因为这两个节骨最不经打,打着了腕骨,手中的兵器就掉下来了;打着了踝骨,就一时难以行走。除了上述这些部位,即使打在人身上,也不会发生作用。
3.飞蝗石的源流 .
飞蝗石开始并没有人把它用作武器。唐代突厥作乱,裴行俭率兵征讨。有一个姓秦的部将在与敌兵首领作战时失利,败走旷野。他的马中了箭,倒在地上,他估计不能生还了。番首又要赶到了,他无计可施,只得闭目等死。忽然他的手触到了一块石头,他于是生出侥幸心来,心想如果抓住这块石头击中对方,不但生命可以保全,而且能立大功,他于是拿起石头等待。番首到了,见他伏地不动,怀疑已经死了。正在略微迟疑审视的时候,秦某飞石掷去,正中番首的头,然后他一跃而起,举刀斩了番首,取了他的头回归军营。依靠一颗小小的石头而立了大功。秦某名声大增,军中也从此叫他"秦飞石"而不呼其名。秦某也开始注意飞石的练习。平定番邦凯旋以后,中原也争相传说他的事迹,练习飞石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后来沙场争战时也出现了用飞石攻击敌人的事例。象野史中所说的"没羽箭"等事,也是这样附会来的。
佚名
2024-06-04 04:46:5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