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苏轼的诗介绍_苏轼的诗介绍了什么

苏轼在军事上主张充实兵力,巩固边防,抵抗辽和西夏的侵扰,并认为以金帛赂虏是最下之策。他的少数诗篇如《和子由苦寒见寄》、《祭常山回小猎》、《阳关曲》等,表现诗人要求为国破敌的雄心。而在《获鬼章二十韵》里,又主张以宽厚的态度对待被俘的西羌首领,并戒边将的倚胜骄矜,提出了"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的忠告,流露了他重视民族团结和关心国家命运的可贵思想。
  在苏诗里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试看他的《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是苏轼因反对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经过镇江金山时写的。诗人从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从长江的到海不回暗伤自己的宦游不归,给读者一种深沉而豪迈的感觉。最后从江心炬火假托为江神的见怪,流露了他对宦游的厌倦情绪。他的《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和子由中秋见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大风留金山两日》:"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把寻常景物写得那么精警动人。他的《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安国寺寻春》:"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桃花忽成荫,荞麦秀已繁。闭门春昼永,惟有黄蜂喧。"又把日常生活写得那么美好可爱。他在东坡开辟荒地时就想起在细雨中的秧针,稻叶上的露珠,秋收时的霜穗,象玉粒一样的新米饭(《东坡》)。他在博罗西山看到山下的溪水时就想起怎样利用水力来转动碓磨,于是更想起水磨上象雪一样散落的面粉,想起蒸饼熟透时的裂纹与芳香(《游博罗香积寺》)。这些诗表现了诗人联想的敏捷,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给读者一种"触处生春"的感觉。这首先由于作者生活在北宋中叶,劳动人民在暂时得到安定的环境中,创造了大量财富,社会上呈现繁荣的景象,使诗人在接触到生活中的一切时总容易引起美好的憧憬。其次是在尖锐的新旧党争中,诗人认识到仕途风波的险恶,从而把他的生活理想寄托于江山风月和亲朋师友之间,诗化了他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乡欹侧过,人间何处不谗岩。"(《慈湖峡阻风》)正是他最好的自白。当然,这里同时也流露了他在政治上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和在生活上随缘自呆、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
  苏轼的诗有时能结合生活中所接触的情景,表现他对事物的新颖见解,而不失诗的趣味,象下面两首小诗。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离开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从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这本是寻常生活中的现象。诗人却从此引伸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理:所谓"雷霆之威"对于一个不以个人的生命、浮名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这就是前人认为表现了宋诗特征的理趣。
  苏诗里部分鉴赏评论文艺的作品,如《王维吴道子画》、《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表现他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殊作风,同时标志北宋时期社会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抵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王维吴道子画》
  这首诗实际上是替唐代吴、王两派画法作了总结,同时表现了作者对艺术的可贵见解:既重视意象的雄放,又要求于象外得事物之妙。由于作家在我们面前再现了这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画面,并针对这不同的画境提出他的论点,这就依然使读者感到诗意盎然。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曾使北宋许多诗人的作品流于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到苏轼手里才以他丰富的生活内容、清新畅达的语言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基本上纠正了这种流弊。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阙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就苏诗的艺术成就看,这概括是相当准确而全面的。
  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比之唐人,他的七律显得更为明快、动荡。下列二诗可见他成就的一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他诗里有不少无聊应酬的作品,表现封建文人的共同习气。过分逞才使气,对诗歌意境的含蓄注意不够。这是他创作上贪多求快带来的结果。

  春宵 七言绝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1)春宵:春夜。
  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2)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
  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3)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佚名
2024-06-05 04:22:26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5 16:11:05

    苏轼最伤感的诗

    个人认为是其那首吊亡其妻子王弗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

  • 佚名
    2024-06-05 05:37:34
  • 佚名
    2024-06-05 12:13:52

    苏轼有那些诗

    苏轼诗词赋作品选列: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石钟山记》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 佚名
    2024-06-05 17:52:49

    苏轼的三首诗?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

  • 佚名
    2024-06-05 07:35:19

    苏轼的诗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咏苎萝山 塞下曲六首 静夜思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登金陵凤凰台 长相思二首把酒问月 独坐...

  • 佚名
    2024-06-05 13:03:31

    苏轼诗三首。

    和子由踏青苏轼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苏轼的所有诗词

    这是本吧吧友收集的诗词,很全!http://欢迎各位喜欢苏轼的朋友来苏轼贴吧!!!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苏轼的诗(两首)

    题西林壁(5787人评分) 8.0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苏轼的简介

    苏轼是北宋的一名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

  • 佚名
    2024-06-05 08:00:00

    分别介绍苏武和苏轼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