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临沂河东区婚嫁习俗,希望能具体些!

订婚 青年男女经过相互了解,彼此同意,便举行订婚仪式。届时女青年在亲人陪同下到男青年家,男方置办酒席热情接待,并邀请介绍人或亲朋好友作陪。男方须赠送订婚礼物给女方,多是现金和衣物,有的还送金银首饰如项链、耳环、戒指等,礼物多少一般由男女两方事先商定。在农村,青年男女订婚后至结婚前,一般还要“送书子”、“送日子”、“下催妆”等。

  送书子 又称“过红子”。过去,儿女婚姻由父母包办,双方父母通过给儿女订婚确定儿女之间的婚约。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之说。男女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交换分别写有男女姓名、年龄及家长和媒人姓名等的“书子”,作为联姻依据。男方还要送给女方定亲礼物。除衣服、钱、首饰和扎腿带子、袜子外,另有盐两包,大米两包,针1 对,葱1 对。送盐、米等意为“缘份到了”,送针意为“联姻”,送葱意为“从约”(从破“四旧”以后,送书子一般只送现金和衣服,并不再交换“书子”)。女方回书子时有帽子1 个,腰带1 条、衣服1 身、手巾1 对,袜子和鞋各1 双,烟袋包子1 对(现多是烟两盒)。

  送日子 男方根据男女两人的生辰八字等请“先生”查定结婚日期后,派人到女方家告知,俗称“送日子”。过去,送日子时一般有“四色礼”:馒头(或鸡)、肉、大白鲢鱼、粉皮。现在多送衣服和现金。送日子以后,双方将结婚日期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们在其结婚前来送礼物。送给男方的称“送礼”,送给女方的称“送填箱”。

  下催妆 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妆”,意为催促女方要按时发嫁。下催妆礼一般有红、蓝袄1 对,化妆品1 套,公、母鸡1 对,鱼1 对,肉1 刀。催妆礼一般随嫁妆返回男方家,故有“催妆礼吃不起”之说。鸡称“长命鸡”。下催妆时,女方若留下“长命鸡”,说明女方发嫁时有“大盒子”。盒内有“宽心面”、“压岁馒头”、烧饼和“拜鞋”(即由新娘送给男方家的长辈和兄嫂、姐弟等的鞋)等。近年来大盒子已不再见。

  结婚 男方称“娶媳妇”,女方称“出嫁”。多数按农历选择吉日。解放前,因儿女婚姻多由父母一手包办,男女双方多在结婚那天才相互认识。境内曾发生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某村有两户人家同日同时娶亲,阴差阳错之中,两家都把新娘接错了,并拜堂成了亲。等到察觉此事,生米已做成了熟饭,只好将错就错。后来有了孩子,其中一家为之取名曰“差”,另一家则为孩子取名曰“错”。解放后,男女结婚先办理登记手续,后举行婚礼。婚前,男方购置家具,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时,女方家用轿(伴娘称“看轿的”)或小推车(伴娘称“称车的”)将出嫁女送至男方家。5 0 ~ 7 0 年代初,小推车都用席子遮起来,出嫁女坐在右边,称车的坐在左边。车后跟着抬橱、柜、桌的和两个扛小杌的人员,通称“抬嫁妆的”。停车时,扛小杌的要上前去用杌子垫车腿。后来,改由男方雇车到女方家接新娘,新郎一般不随车前去,新娘由“伴娘”陪同。车至男方大门外停车后,先停留片刻,谓之“磨性子”,寓意过门后性情温顺。此时,男方燃放鞭炮。新娘由男方“架媳妇”者扶下车,新娘下车时先“踩糕”(一般为米糕,寓意“步步登高”,如男方姓高,则新娘不踩糕)。新郎出来迎接新娘,双方交换手绢后,一般在院子里由“司仪”主持,先拜天地,次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后,再共进新房。这时,有专人在院子里撒栗子、枣和糖块,寓意“早立子”、生活甜蜜。此后,男方摆宴席招待宾客。女方前来“送亲”的多是新娘的舅或伯父、叔叔等,被敬为上宾,俗称“大客”;其它来送亲的称“散客”。新婚之夜,常有一些朋友、同学或晚辈到洞房“闹房”取乐,农村邻里间上洞房看媳妇或要喜烟,孩子要栗子、枣或喜糖,夜深后都自动离去。此后,新郎新娘由男方亲人侍侯喝“交杯酒”。是夜,洞房里不熄灯,称“长命灯”。婚后不久,新娘要由丈夫陪同回娘家,俗称“过对月”。

  以前,结婚时还有许多讲究,如:“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一身病”等等。所谓“姑不娶”,就是当姑的不驾媳妇。“姨不送”和“姐姐送了一身病”,是说当姨的和当姐姐的不当送客。现在结婚,不再讲究这些事情。
佚名
2024-06-01 22:43:3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