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佛教十二业的具体含义

对不起,从没听说过佛教有十二业的说法,只有十二因缘。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行是过去造业。

   ⑴、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⑵、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
   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⑶、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⑸、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⑹、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⑺、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⑻、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着、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⑼、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⑽、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⑾、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⑿、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
佚名
2024-06-09 00:43:53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9 18:46:20

    佛教的菩萨有哪些? 具体名字是什么?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1.地藏王菩萨—象征愿力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疾苦。而自...

  • 佚名
    2024-06-09 23:52:18

    宝玉名字的具体含义

    要说含义还真不知道,红楼的吧?

  • 佚名
    2024-06-09 21:35:02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

    藏传佛教乃是龙树菩萨所传,相传是释迦摩尼转世后有佛陀速成之法流传,这才造就藏传佛教,他们讲究灵魂转世,信仰灵魂不灭,向来神秘,藏传佛教为佛教两大分支,自有其独到...

  • 佚名
    2024-06-09 23:05:26

    囊括教义的大乘佛教十二部经典有哪些

    十二部经,也叫十二分教。是把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一、长行。二、重颂。三、孤起。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未曾有。八、譬喻。九、论议。十、无问自说。十...

  • 佚名
    2024-06-09 23:05:24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具体是指哪些书?

    三藏十二部是指经典的体裁不是指特定的经典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

  • 佚名
    2024-06-09 22:41:22

    玄字在佛教中的含义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不是来自佛教,是来自道家的,佛教是不会对某个字特别执着的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七十二位全神是道教还是佛教?

    七十二位全神是道教的,道教认为在修道方面也是有先后顺序的,而成仙也是有高低之分的,所以在早期的道教经典书籍中就将神仙分成了几等。在道教中最高级别是三清,这是道教...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十二生肖本命佛的由来,出自哪部佛教典籍,具体说明?

    “本命佛”又叫八大守护神,是佛教密宗通过天干地支、十二因缘、“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相生,推出了有八位佛和菩萨保佑十二生肖,所以称之为“本命佛”,也叫八大...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水牛在佛教的含义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例如,称如来为“牛王”。《无量寿经》五:“犹如牛王,无能胜故。”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其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

  • 佚名
    2024-06-09 08:00:00

    佛教四大菩萨的法号的含义是。。。。

    观世音菩萨在佛教里代表慈悲为怀,救苦救难。为阿弥陀佛上首大弟子。该菩萨头戴七佛宝冠,说明此菩萨的在七世以前就已成佛,因慈悲为怀,特投菩萨界,以教化众生。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