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蠡湖景区的西施与范蠡

西施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优美而感伤,自古到今流传于民间。
范蠡
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史载范蠡“灭吴后,离越浮海到齐,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称陶朱公,以经商成为巨富。” 据传,灭吴后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其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可是三年后,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的他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即为我国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著作有《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范蠡经济思想与工商文化
范蠡“二十二年谋吴,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谋略家和经济学家,司马迁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在经济学界范蠡被誉为经营之神,研究范蠡应多研究其经济思想。
近年“旅游热”带动“历史名人热”,范蠡也成了争夺对象:南阳认为范蠡墓在淅县;定陶强调陶朱公“止于陶”——葬在肥城陶山;安徽涡阳有范蠡西施合葬墓;浙江诸暨凭明代张夬的《苎罗志》在国内申遗成功。各地在开掘历史文化方面可以说不遗余力
一、范蠡在经济史上的地位
范蠡“入陶为朱公”,是商业的祖师爷,被民间尊为文财神,是商人写入史书第一人。东亚研究范蠡经营思想的人很多,日本经营学博士酒井甫指范蠡为世界经营学第一人,有的大学甚至开设“范蠡经营学”课。
范蠡是经营智慧的象征。范蠡著作都已佚失,其言论散见于《史记》、《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但托名陶朱公的作品很多,汉代有《养鱼经》,明末清初有《致富奇(全)书》(《农圃六书》),最有名的是《陶朱公经商十八法》和《陶朱公商训》(理财致富十二则十二戒)。《十八法》文字半文半白,出现了“资本”、“工作”等近现代用语,当为清末民初的作品。托名,主要是借用范蠡经营思想的影响力,也有中国封建社会轻商以及清朝文字狱等因素。
范蠡是春秋时代的重要人物,河南、山东等地有人称其为儒商,这不对,端木赐—子贡才是中国最早的儒商,但子贡经商业绩远不如范蠡,后人把商业称为“陶朱事业,端木生涯”。春秋之时,百家争鸣,当时儒家并不见重于各国,范蠡曾师从文子(又名计然、计倪),文子的老师是老子,范蠡当属道家一脉,《太平广记·神仙传》有老子“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一说。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出土《黄帝四经》中,引用了许多范蠡在《国语·越语下》中的言论,有研究指范蠡是道家“黄老之学”学派的创始人。“道”在古代有多种解释,指治国之道、道德、道统、客观规律等,并不仅指道教,范蠡与文子主要研究客观规律,政治斗争规律、农时规律、经商规律等。
二、范蠡经济思想是工商文化的渊源之一
范蠡的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强调经济治国,在微观方面研究价格形成,还有许多经济伦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
1、富民强兵。范蠡认为“知斗则修备”,战争不仅是军力之争,更是国力之争。越国“十年生聚”,范蠡为勾践谋划,主张 “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国语·越语下》)。《史记》载:“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逐报疆吴”。越国是在民富国强基础上打败了吴国。
2、“农末俱利”。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商列末位。范蠡是农商并重,他主张“节事者与地”,又主张“无旷其众”。他认为“谷贱病农,谷贵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主张“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创造了“平粜法”—国家规定粮食最高最低限价。重商政策促进了商业发展。“夏则资皮,冬则资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越国因商而兴。
3、“候时转物”----注重市场预测。范蠡“时用而知物”,相时而动,《史记》说他“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研究气候、供求与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例预测农业六丰、六欠、十二年一大灾的规律。在预测的基础上,越国在大旱之年高价收购吴国粮食,使吴国内乱,“…弗与战,居军三年,吴师自溃”,打了一场漂亮的“超限战”。范蠡等人经商,掌握“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规律,主张“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贱进如珠玉,贵售如粪土”,薄利多销“求十一之利”,加快周转“无息币”。范蠡还预测祸福,功成身退。
4、“富好行其德”。《史记》载范蠡“三致千金”后,“分散与贫交疏昆兄弟”,为后世商人放了义利兼顾、富而行义的榜样。
由于范蠡善于治生、治产,其后人的财富达“巨万”,史记集解说巨万是万万。范蠡经营有方,生财有道,近代无锡工商业者都十分崇拜他。荣德生先生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说:“陶朱公商学,购进如草莽,贵出如粪土,我以勤俭为生,附以平心,守古语,所以经营之事业,利多害少,随意指挥”。“推而社会至省,省至国,国至国际,均密察盈虚消长,记之于心,对市面升沉,颇有会通。凡吾所管,即得旨”。“尝思陶朱公臆则屡中,非偶然也”。蠡园起名,是德先生的建议;梅园有“揖蠡”亭;鼋头渚“陶朱阁”是1925年无锡商会为供奉“陶朱公”而建。
我市近代工商业者具有的许多优秀品质,与范蠡的思想有渊源关系。例如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实业救国,重经营善管理等。尤其是富而行义,办义庄义学、修桥铺路、建公园蔚然成风,民国时期富而兴教更成为无锡特色,一地有二十多学校为工商业者开设。钱穆说无锡人“重名犹过于重利”,“凡属无锡人,在上海设厂,经营获利,必在其本乡设立一私立学校,以助地方教育之发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三、深入研究陶朱公商业箴言
中国古代经商致富被称为“陶朱遗风”,商业理论和经营技巧,被称作“陶朱术”,《陶朱公经商十八法》和《陶朱公商训》是历代商人对经商规律和谋略的的总结,是较早的“生意经”,可看作范蠡经济思想向工商文化过渡的“中间体”。《十八法》和《商训》是商业文化,也是大众文化,需要历史考证,但又不要拘泥于现有文本。这些商业箴言出自何时何地,自值得考据。根据现有材料,可以断定其产生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年代和地域 ,《商训》用了古字“餂”,年代可能要早一点。
《陶朱公经商十八法》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出纳要谨慎,切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尽责,切勿放任,放任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货物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钱账要清楚,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切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
工作要细心,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陶朱公商训》
理财致富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才是用,任事有赖
八是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餂(通舔)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是能倡率。躬行以律,亲感自生
十二是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理财致富十二戒》
一勿鄙陋,应纳无文,交关不至。
二勿优柔,胸无果敢,经营不振。
三勿虚华,用度无节,破坏之端。
四勿强辩,暴以待人,祸患难免。
五无懒惰,取讨不利,账目无有。
六勿轻出,货物轻出,血本必亏。
七勿急趋,货重争趋,需防跌价。
八勿昧时,依时贮发,各有各道。
九勿固执,拘执不通,便成枯木。
十勿贪赊,贪赊多沽,承卖莫结。
十一勿薄蓄,货贱贮积,回复必速。
十二勿痴赁,优劣不分,贻害非浅。

佚名
2024-06-07 14:55:3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7 14:25:23

    关于蠡园名字的由来

    蠡园因地处蠡湖之滨而得名。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范蠡早年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

  • 佚名
    2024-06-07 03:20:57

    最早的琉璃是范蠡炼出来的吗?

    传说是公元前493年越国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发现的,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此物打造为一件精美的首饰并作为定情之物送予西施,这也就是相传最早的琉璃。只是传说而已,

  • 佚名
    2024-06-07 10:53:19

    姜尚管仲范蠡张良这几个哪个最厉害

    论治国安邦我只服管仲,“尊王攘夷”让才能平平的齐桓公当上五霸之首,姜尚和张良有军事才能但没有表现出治理国家的才能,范蠡辅佐的越国成就有限。

  • 佚名
    2024-06-07 08:39:00

    范蠡阖闾怎么读

    范蠡fàn lǐ 范蠡,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

  • 佚名
    2024-06-07 07:03:03

    蠡县名称的由来

    在颛顼(zhuān xū)当黄帝时,划野分州时就有了地名建制,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西汉置陆成县。东汉改博陵县,以汉恒帝父蠡吾侯陵为名。北魏景明元年(50...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蠡县的蠡县读音是什么?

    读:[ lǐ ]一、读音[ lǐ ]的释义:1、用于人名,范蠡,春秋时人。2、(Lǐ)蠡县,地名,在河北。组词:蠡园、彭蠡、范蠡、蠡湖二、蠡的另一个读音[ lí...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范蠡为何改名陶朱公

    两种说法:一是,陶是地名,为今山东定陶。范蠡认为陶国是天下的中央地段,大多贸易通商都要经过这里,只要用心,致富毫无问题,于是自称陶朱公。又带着儿子们开垦田地,播...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三国演义》中“运谋如范蠡,决策私陈平”,称赞的是谁?

    郭嘉 字奉孝 《三国演义》里有一首诗是这样的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范蠡阖闾怎么读?

    范蠡fàn lǐ   :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详。阖[hé]闾[lǘ] :姬姓,名光,号阖庐、一作盖庐。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

  • 佚名
    2024-06-07 08:00:00

    蠡湖的由来?

    蠡园 蠡湖由来:无锡五里湖畔,有一座美丽的湖滨花园——蠡园。蠡园三面临湖,亭、廊、堤均傍水而建,精致纤巧,色彩和谐,是太湖边上一处秀丽的园林胜景。蠡园之名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