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拓展资料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止于至善”,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则,即最高的善。

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生是纯善无恶的,“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语录一》)至善之性是人类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归,“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同上)历史的解释虽然表达有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

佚名
2024-06-01 18:11:31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1 07:04:33

    始于初始 止于心止这句话什么意思?

    做某件事儿是开始于最初的想法,而停止做某件事儿则是心里不想再去做了。 这就是始于初始 止于心止的意思。

  • 佚名
    2024-06-01 15:52:33

    “始于初始,止于心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止于心”指在心灵处终止,这是讲心灵的力量。人的一切活动始于心,有了念头才会付诸行动去做;人的一切活动又止于心,心里的念头断绝了,事情便难以继续。“始于初始,止...

  • 佚名
    2024-06-01 17:39:39

    泛于心止于行什么意思?

    意思是:内心泛泛,心海中掀起一道道的涟漪,心中有所思,有所想,但也仅限于心中,行为举止上并未作出过分的事情,仍然遵循礼节,理智对待。“泛于心止于行”化用于《诗经...

  • 佚名
    2024-06-01 03:46:34

    若言止于行,不若止于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假如说了出来但没有去做到 不如当初就不要豪言壮语(以免被人耻笑)也就是说,言必行,行必果

  • 佚名
    2024-06-01 14:38:44

    发于心而止于口的意思是什么

    是心里想的,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

  • 佚名
    2024-06-01 07:18:26

    《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怎么念?是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读音是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xíng zhǐ。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

  • 佚名
    2024-06-01 20:08:4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义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出自:《 诗经· 小雅· 车辖 》原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释义...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带有善字的成语,善的意思是善于。

    【从善如登】指为善如登山那样不易,比喻学好很难。【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长...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 是什么意思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是江南大学的校训。笃学,就是强调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反对虚假与浮躁之风;尚行,就是强调实践,要身体力行,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

  • 佚名
    2024-06-01 08:00:00

    知之至,志于学,的意思是什么?

    孔子的这一人生路线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个是知,一个是行。 志学是知之始,不惑与知天命、耳顺是知之至.下面是”知之至“,“志于学”的出处。1..《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