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吴德基传中的实词和虚词

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选文题目:吴德基传 
作者出处:宋濂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筛选信息-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若脱事多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藉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老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斋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10.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 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 B .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 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正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 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提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12.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
13.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试题答案:
9.B[解析]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脱:如果。
10.C[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①是说德基不在意别人的轻视。⑥是说德基听从宋濂的劝诫。
11.C[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12.[答案](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援”“相尔汝”、句意各1分)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乃”、反问句句式、句意各1分)
(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宣布”“少数”、句意各1分)
13.[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解析] 文言断句首先要通晓文意,然后再沿波探源抓标志。本题以语言内部相对完善的独立单位为主,考查对文意的把握。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向朝廷举荐了(他),(他)被任命为南康丞。南康这个地方民风剽悍,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轻视他,吴德基像往常一样。几个月后吴德基完全了解了南康的弊病,(并)把(它们)揭露了出来,全县人为之震惊并且臣服(于他)。吴德基于是更加用宽容之政来教化他们。老百姓有申诉,(吴德基)就让百姓上前与(他)诉说实情,从不加以呵斥;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县令周以中刚刚到任时,要征调民力转运物资到州郡而没有找到人,县令亲自到乡里征调民力。有一个人逃走了,(被抓到后,)(县令)命令吏卒鞭打了这个人。(遭受鞭打的这个人)不服气,逃到了山里,并辱骂县令:“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凭什么这样做呢?”县令发怒了,吏卒又趁机用一些话语说动县令,想诬陷那一乡的百姓图谋钱财,于是县令抓了六七个人下狱,看管得非常严厉。吴德基认为百姓没有罪过,亲自来巡察监狱,大声命令狱卒释放那几个人,狱卒用其他的借口推辞。吴德基捶破监狱的门放走了那些人,并说:“你们无罪,回去告诉你们的家人不必害怕。”然后吴德基就去向县令汇报,县令大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冒犯您的只是一个平民百姓,那些乡邻有什么罪过?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哪里能成为你个人泄愤的工具?”县令感到很惭愧,这件事才算罢了。
(吴德基)入朝为官,被提拔做莱郡的潍州知府。百姓养的官驴应该是四十头,莱郡的太守来核对毛驴的繁殖情况,与登记的不相符,说:“毛驴当年就会产小毛驴,现在有几年就应该有几头小毛驴,却为什么少了呢?”想用欺瞒罔上的罪名责罚百姓并向(他们)征税索要赔偿。其他各县都已勒令百姓买毛驴,只有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太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毛驴,有什么理由?”吴德基说:“老百姓的确没有欺骗你,怎么可以苛责他们赔偿呢?国家在四海之内都非常富裕,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太守一时无法应答。吴德基又指出几件不便于百姓的事,太守没有敢再说什么,并且其他那些已赔偿毛驴的县也停止了这种做法。山东百姓希望用羊牛替代秋税,官府听从了百姓的意见。吴德基与百姓商量,羊牛死亡后会有疾疫传染,不如交纳粮食便利,唯独吴德基收的是粮食。其他的县送羊牛到陕西,百姓赶着羊牛走两千里路,都耗损了家财,全郡唯有潍州得以保全。县令役使上千人替邻县送羊牛,吴德基列举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送牛,即使辛劳也不敢埋怨。如果让人替代送牛,如果路上牛死亡了,谁能为替代者补偿呢?”(吴德基)据理力争不听从安排。
吴德基做官,不追求威望名声,而把爱民放在首要位置,百姓感激他。在潍州两年,被朝廷召回。潍州的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说:“自从您来这里做官,我们这里的百姓再没有受到鞭笞。现在您要离开我们,希望得到您的这只鞋来供奉,来慰藉我们(对您)的思念之情。”
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官归家。我与吴德基交情很深,时常玩笑,这时我也将离职回家,叫吴德基过来对他说:“你愿意听长者的教导吗?”吴德基说:“愿意,(您)有什么指教?”我说:“少出门,与世俗之人绝交,少来往。”吴德基回到家,遵从我的教导,品行高尚的人赞扬他能接受他人的建议。

【断句文言文译文】
唯独万夫长易俊原依仗自己骁勇善战,带领手下数十人逃入山谷中,占据险要位置自保,周围的乡邑担心这件事,江阴侯吴良奉诏追讨贼寇,已将公文发布到周围的县里了,军队即将集合出发,召吴德基来商议这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反叛的迹象,为什么要刺激他使他走向极端呢?不如先用计招他来,如果他真的反叛了,(再)用军队讨伐(他)也不晚。”
佚名
2024-06-11 07:40:0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11 19:34:41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虚词一般没有实义,表示动作衔接或语气。实词是有实际意义的词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 佚名
    2024-06-11 21:52:14

    老师 请问一下 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怎样去辨认什么是虚还是实 谢谢

    你说的是古代汉语吧实词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如:师——老师;假——借助等虚词指没有实在意义,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作用的词语,如“之”: 1、作助词,译为“的”,...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求虚词18个和实词20个,要有解释和例句!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120个文言实词和18虚词到底要不要背

    虚实最好背下来,实词不用背,只要理解了什么是实词就可以灵活运用了。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分别有什么作用?

    实词做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虚词做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名词表示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虚实相对 这些提法,下面的诗词适合哪一个?

    1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虚实相生)2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文言文 《去奢克俭》虚实词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

  • 佚名
    2024-06-11 08:00:00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有什么实词,还有虚词的用法总结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 3.未尝:不曾 4.求:要;拥有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