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后宫妃子怎么封号的?

其实后妃册立是有历史记载的,尤其是生过皇子的妃嫔,一般记在史稿的附档或是后妃传。不同时代,或不同阶位的后妃享有的地位却有很大的分别。
像清史稿列传一为后妃,记有:
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世祖定鼎,循前代旧典。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干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干,曰锺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诸宫殿设太监,秩最高不逾四品,员额有定数,廪给有定量,分领执事有定程。此其大较也。

中国各个朝代后宫嫔妃名目如下:
《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共计一百二十一人,每人掌不同职务,如后为后宫之主,夫人主管妇礼,九嫔主管四德,世妇主管丧祭宾客,御妻则主管王燕寝之事。
西汉时后妃位号由上而下:
昭仪[元帝时立]、婕妤[武帝时立]、娙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以及最后一级[名号繁多,包括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共十四级。
东汉开国,删减后宫人数及级别,只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等几个级别。人数不定,但后来至桓、灵二帝时后宫女子达二万人。
魏晋时期曹魏宫制大概是这样:
夫人、贵嫔同级,然后是淑妃[明帝立]、淑媛、昭仪、昭华[明帝立]、修容、修仪[明帝立]、婕妤、容华、美人及良人。
晋朝则仿效曹魏建立后宫制度:
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
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皆承晋制,但名称略有变更。
北朝拓跋魏后宫简朴,只设夫人,不论数目多少。孝文帝汉化政策同时改革后宫,以后宫位号与官员名称相对。
北齐初有夫人、嫔、御,至武成帝设左右昭仪于众妃嫔之上,后主又设左右娥英于昭仪之上。
北周初只设五夫人,但后来宣帝无道,五后并立,后宫位号多不胜数。
隋朝初因文帝独孤后性妒,后宫并无妃嫔。直至独孤后死后,文帝才设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美人、才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为八十一御妻。
唐代承隋制,位号亦有所变更。贵妃、德妃、淑妃、贤妃四妃为首,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然后是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亦是二十七人。
高宗时以赞德二人代四妃,以宣仪四人代九嫔,以承闺五人代美人,以承旨五人代才人,以卫仙六人代宝林,以供奉八人代御女,以侍栉二十人代采女。
玄宗时又改宫制,三妃复立,为惠妃、丽妃、华妃[后来末杨玉环得宠,又复立贵妃于三妃之上],九嫔则以六仪代,名为波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取消婕妤位号。及后五代更迭频繁,后宫并无确立体制。
宋朝立,沿唐制,设四妃、九嫔、婕妤、美人、才人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时,把九嫔扩充至十七人,分别为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仁宗又在妃级别中增一位号名宸妃。
元朝只设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
明朝后宫仍设贵妃、妃、嫔等人,名号则与前代有所不同,有贤、淑、庄、敬、惠、顺、康、宁等等。后宫亦无特定体制,「皇」字亦不只限于皇贵妃一级。
清初皇太极称帝,立五宫后妃,为清宁宫皇后,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及永福宫庄妃。顺治时没沿用此制,至康熙时后宫制度才完全确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并无限定之数。

一般取名,皆以该后妃的原姓、或小名、或吉祥字(褔、祥、瑞等等)配以封号。如殷宓就被称宓妃,立后又称殷后
佚名
2024-06-09 00:06:28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