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行动比思想重要_行动比思想重要的例子

如何去思想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车间,对浮现出来的,被大脑捕捉到的心念进行加工,加工出来的成品就是思想。有的时候我们也把脑海捕捉到的比较好的心念成为“灵感”。 有的人,心念不停的冒(这是本能),但是没有办法捕捉到,就是说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有的人,心念不停的冒,也捕捉到了,但是下一个念头冒出来,就抓不住前一个念头了,这是集中不了注意力。 有的人,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想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一经展开,思维迅速发散,想到最后得到很多的结论,说了一大堆,但是别人不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没有有效思考。怎么样才能算作有效思考? 刚才讲过,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抓住一个念头想问题。就从这部分人来说,想问题也有不同。 思想有快慢,这是处理能力的问题,完全可以用电脑CPU的频率来比较,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内,脑子快的人就是比脑子慢的人想问题要快一些。这也是智商高低的区别,所以高频率的CPU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智商只是一个方面,真正要能够有效思考,知识、能力和经验也很有关系。 就拿逻辑思维能力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能力,念头拿过来,混沌一块。要凭借逻辑思维能力,从正面,从反面,从各个层面,第一第二第三来分析,这需要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有的角度别人能够想到而你想不到?不是你不知道那个角度,不是你没有听说过那个角度,是因为想得比较窄,思维面不过开阔。 知识同样很重要,不同门类,不同专业的知识在很多层面上是通的。为什么咨询师能够对各个行业进行咨询?因为从IT角度来说,从管理角度来说,从财务角度来说,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说,从文化角度来说,各个行业都是通的,大部分是共性,业务的特点是个性。知识比较丰富,就能够通过比较进行分析,而不是必须具备该行业的丰富经验。 那是不是意味着经验就不重要了呢?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经验是实践的积累,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如果没有经验,或者说没有一个专业门类的经验,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与别的门类进行触类旁通更是不可能。 知识、能力和经验,提供给大脑分析问题的各种帮助,没有这些帮助,也能够思想,那就得是思想非常有深度的人了,例如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在显微科学非常不发达的2000多年前,得出一杯水有“八万四千虫”的结论。八万四千是印度人数学不好的证明,八万四千就是无数,特别多的意思。那时候还没有微生物和细菌这些名词,就说是虫。八万四千虫,就是说一杯水里面有很多的微生物或者细菌。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经验,没有知识体系,2000多年前,释迦牟尼看到了水中的情形,靠的就是思想的深度。就这样降伏其心的思想 刚才我讲了这么一大堆,实际上讲的都是现象,本质没有涉及。问题是怎么样能够有效引导自己的心念,有效控制自己的思想?这就是《金刚经》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的答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这句话,后世没有上过学的六祖慧能旁听了一耳朵就开悟了。不知道你们看懂了,开悟了没有。别来问我,问我也是说:佛说不可说不可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去悟。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小孩子,往往还没有想好就说了出来,这是行动比思想还快; 年轻人,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欠思虑; 中年人,想到什么先不说,想得比较周全了再说; 老年人,想到什么先不说,想的比较周全了也不说。 这实际上就是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思想与行动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观点:“知行合一”的问题。也就是《中庸》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说只是行动的一部分,是动嘴的层面。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不仅仅是想到了的问题,思想的深度能够决定说的精彩程度,但是由道德和修养决定什么该说和什么不该说的问题。佛家一大戒就是“不妄语”,不仅是不撒谎,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也不能乱说。别人说的就是别人说的,自己说的就是自己说的。 从思想到语言再到具体的行为,都是行动的层面。 有的时候,想,却不敢去做;有的时候,想,不能去做;有的时候,想,时机不适合去做。控制行为,主要靠自身的价值观,道德水准和认识。就这点,佛家就一个要求:“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但是,一个人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只有思想上能够清楚善恶的本质,才能够知道自己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而什么又是必须去做的。
佚名
2024-06-02 18:28:22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