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为什么只有明朝的皇族成了国家的巨大负担

清朝对待皇族宗室的制度不像秦朝那么苛,也不像明朝那么滥,可能是比较中庸适当的方式。

  清朝皇族宗室依赖和皇帝的血缘关系,爵位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一直到不入八分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关系更远的宗室则没有爵位,只是腰带为黄色,作为与一般民众的区别。此俗称为「黄带子」,代表为清太祖的子孙。

  另有「红带子」,代表为清太祖诸弟的子孙。「黄带子」、「红带子」可参加科举考试。如清末文坛领袖盛昱为「黄带子」出身,宣统时的良弼为「红带子」出身。

  清朝的爵位制度有一特点为「降封制度」,即父为亲王,子为郡王,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只剩一个「黄带子」的资格,必须靠自身的力量过活。

  清朝的爵位制度的另有一特点为「世袭罔替」,即父为王,子孙永远为王,此即俗称的「铁帽子王」。此荣衔为特别的恩遇,非有对清朝立有大功者不可能得到。

  有清一代受封为「铁帽子王」者共有十一位,均对清朝立有大功。十一位「铁帽子王」中,清太祖之子三人:礼亲王在清太祖过世时,以家长之尊拥立胞弟清太宗;睿亲王在山海关一片岩击败李自成,后为摄政王,奠定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根基;豫亲王下江南,扫平南明福王政权。清太祖之侄一人:受封郑亲王,目的在显示家族团结。

  清太宗之子二人:肃亲王入四川,平张献忠;承泽亲王(即庄亲王)随豫亲王下江南,平南明福王政权。清圣祖之子一人:怡亲王为清世宗时朝廷的核心人物。清道光帝之子二人:恭亲王在同治朝、光绪朝时,掌权近二十五年;醇亲王为光绪帝生父。

  另有二郡王亦为「铁帽子王」,因始封者非皇子而是王子,故为郡王。二郡王为礼亲王子克勤郡王(平郡王)及顺承郡王。

  清朝共十一位铁帽子王,而礼亲王一家占有三位。清朝待礼亲王如此厚重的原因,在于礼亲王为清朝的吴泰伯。

  另有一「铁帽子王」为怡亲王子宁郡王。不知何故,在乾隆时即不见记载。按理此种世袭罔替的爵位,纵使本人犯罪,爵位也不可革掉,皇帝可由子侄辈选择一人来继承。
佚名
2024-06-03 04:12:57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