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网名大全

求二十四节气解说,多谢的说

中国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1.立春
每年(2月3~5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头1个节气。立春的含义是进入春天。立春以后,严寒渐去,气温回升,雨量增多,真所谓春风至、甘雨降、万物生。但春季的气候学标准是5天候平均气温要达到10℃。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春季开始的时间很不一致,南早北迟,例如广州的春天始于2月,北京则始于4月,而江淮地区春天一般是3月中旬前后开始。
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立春晴、雨水匀”、“雷打立春节、惊蜇雨不歇”等等。
2.雨水
每年(2月18~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为雨水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季节正值冬末春初,东风解冻,冰雪消融而为水,天气回暖,降水增多,雨水节气便由此而得名。
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忽冷忽热,乍暖还寒,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已经萌发和返春生长的作物以及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提醒百姓注意保健,防止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3.惊蛰
每年(3月5~7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蜇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惊蜇的意思是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渐渐苏醒,并开始出土活动起来。这时节,江淮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一般会上升到5度以上,春耕大忙拉开序幕,提醒农民朋友抓紧有利天气时机,安排好田间农事。
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另外,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乍冷乍暖是惊蛰节气天气的特点,很容易引起感冒,提醒百姓不要急于减脱冬装,保证身体健康。
4.春分
每年(3月20~22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360°时为春分节气,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常言道“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此时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南北两半球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一样多,昼夜时间一样长,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这天,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各地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也可理解为是90天春季的一半。
过了春分,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我们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也就会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5.清明
每年(4月4~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15°时开始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这节气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旧时有踏青扫墓的习俗。《月令七十二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湿一般在10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6.谷雨
每年(4月19~21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30°时是谷雨节气,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是“雨水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时节雨量明显增多,由于雨水的滋润,五谷得以生长。谷雨以后,天气转暖,气温很快回升,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江淮地区的日平均温度都在16度以上,霜、雪现象基本终止。“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各地正值种豆、植棉、插秧、采茶的大忙季节,抓住有利时机,合理安排好田间农活。
7.立夏
每年(5月5~7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45°时是立夏节气,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这个节气过后,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气温显著长升高。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该时节气温、降水大幅增加,物候特征明显。
8.小满
每年(5月20~22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60°时是小满节气,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小满的含意是指此时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了,麦类的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达到最饱满的时候。
小满时节,江淮地区的平均气温一般都高于22℃,一派夏日景象。农事活动也即将进入大忙季节,夏收作物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秋收作物播种在即。早稻要注意及时烤田,棉田要中耕松土,果园要进行浇灌,小麦要防御干热风。季节不等人,希望农民朋友科学安排生产。
9.芒种
每年(6月5~7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75°时是芒种节气,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并开始收割;“种”指谷黍作物的播种。对江淮地区而言,芒种时节,是农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夏熟作物要收获,秋收作物要播种,春种作物要管理,真可谓“芒种芒种,样样都忙”。
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但芒种时节,往往又是江淮地区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时候,常言道“春争日,夏争时”,就是提醒人们在这时更应注意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产,不要让成熟的粮食受损失。
10.夏至
每年(6月21~22日)前后, 当太阳到达黄经90°时是夏至节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至,是极的意思,是日形长到终极的意思。夏至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长,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天气开始炎热;过了夏至日,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白天开始一天比一天缩短。南半球相反。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高于22℃的始日作为夏季开始。夏至后,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长江中下游地区仍处在梅雨期,往往出现持续时间长、雨量大的降雨,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但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
11.小暑
每年(7月6~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开始为小暑,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气。
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时暑气上升,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这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热到极点。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小暑时节,江淮地区虽尚未进入伏天,却已为时不远。提醒百姓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12.大暑
每年(7月22~24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开始为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大暑就是大热,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尤其是江淮地区,常常是骄阳似火,千里无云,风速小,湿度大,白天暑气蒸腾,夜晚闷热难寐,午后的最高温度常在35℃以上,提醒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另外,这期间由于天气晴热,蒸发量大,易发生伏旱,造成庄稼缺水,对正在孕穗开花的中稻,要适时追肥,浅水勤灌,防止受旱,双季晚稻则应抓紧抢插。
13.立秋
每年(8月7~9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为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秋天开始了。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秋的含义,实际上是庄稼快成熟的意思。
14.处暑
每年(8月22~24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开始为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是去的意思。处暑即暑气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处暑,炎热的夏季就要过去,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量渐少。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江淮地区,各年的差异很大,有的年份,处暑期间天气的炎热程度比夏日更甚,如1959年1967年,处暑日前后的最高温度达39~41℃,出现了俗称的“秋老虎”天气,正因为如此,江淮一带地区有将处暑解释为“处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时既要注意防暑,同时还要注意此时昼夜温差也逐步增大,早晚须适时添加衣被。另外,处暑前后,正是秋种大忙季节,适时安排好田间农事。
15.白露
每年(9月7~9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开始为白露。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意为气温渐凉,清晨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节前后,气温逐渐降低,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天气逐渐转凉,昼暖夜寒,更易达到形成露水的条件,因而露较多、较重,呈现白色,所以叫白露。
16.秋分
每年(9月22~24日)前后,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80°时为秋分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的意思是秋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越过赤道,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22℃以下,先后进入凉爽的秋季,北方冷气团势力不断增强,活动开始频繁,原先占据在大陆上的暖空气迅速南退,被北方的冷空气填补,因此,人们就有一夜冷一夜的感觉。
秋分时节,秋雨期已基本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旬平均降水量约20多毫米,比中旬减少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上海9月下旬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8.3毫米,比中旬的68.2毫米减少49.9毫米,开始出现“秋燥”的气候,所以,此时需要预防秋季干燥。
秋分以后,秋高气爽,蟹肥菊黄,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分棉花吐絮,晚稻开始成熟,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
17.寒露
每年(10月8~9日)前后,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中说,“九月半,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表示气温已经很低,露华渐浓,草木枯萎,这时露水已寒,将要结冰了,是气候逐渐转冷的季节。
“寒露”的意思是此时空气的温度比白露节气时的温度更低,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寒露时节,我国南岭及以北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不断向南方侵袭,有些年份冷空气特别强,使江南地区气温降到16℃以下,形成“寒露风”,寒露风对南方的双季晚稻危害很大,造成空瘪粒而粮食大幅度减产。因此,要经常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预防“寒露风”的危害。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寒露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白天暖夜里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所以此时,要趁晴好天气,抓紧采收棉花,实现丰收到手。
18.霜降
每年(10月23~24日)前后, 太阳位置到达黄经210°时开始为霜降,是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降霜是表征气温下降、促使近地面水汽开始冻结成霜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肌集解》书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可见,降霜是开始见霜的意思。“秋后北风紧,夜静有白霜”。霜降时节,气温已降得比较低了,此时,只要北方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气温将急剧下降,当地表面温度降到0℃或以下时,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将达饱和并凝华为细小的冰晶,形成白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降霜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北方的黑龙江、内蒙一带,在9月中下旬就进入初霜期,南方的南岭以南地区要到12月才出现初霜。上海地区出现初霜一般在11月中旬,早的年份在10月下旬,终霜日一般要到次年3月下旬。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降到0℃以下,对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霜出现越早,对作物的危害越大,因为植株不但吸收不到外界的水分,连本身所含的水分也冻结成冰,这就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现象。
降霜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干旱,降水已明显减少,空气比较干燥,容易引发火灾,因此,要十分重视防火工作。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霜降时节,晚稻已成熟,要抓紧收割,否则,遭雀害和落粒的影响,粮食会减产。
19.立冬
每年(11月7~8日)前后,立冬,太阳位置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立冬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民间习惯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肌集解》书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的话,那么,“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说法只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上海11月份前5个候的平均气温也都在10℃以上,最后一候才降到10℃以下,因此上海的冬季要到11月最后一候才开始。立冬时节,尽管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但由于夏半年地表储存的热量还有一定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天气晴朗无云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可此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天气。因此,立冬时节,天气时冷时暖,冷暖交替频繁,对人们的生活、人体健康以及农业生产都有不利影响,因此要多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调节衣服,确保健康,对农作物采取防冻措施,防止发生冻害。
民间有“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淋”、“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的说法,这说明立冬天气对以后的气候有很大影响,需引起注意。
20.小雪
每年(11月22~23日)前后,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节气,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面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前后,黄河流域一般出现初雪。不过,雪并非“雨下而为寒气所薄”凝结而成,而是在云内温度低于0℃时,水汽凝华在云中的微小冰晶上,增长为雪晶降落下来的。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雪花在降落过程中,就会融化成为雨滴。
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盆地“冬暖”显著。
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不少年份,有些地方根本见不到雪的踪影。曾在四川长期居住过的诗圣杜甫,就有过“西蜀冬不雪”的感受。由于盆地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用“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来形容四川阴雨多、日照少的气候特色。而盆地小雪以后,则是一年中雾最多、日照最少的时期。冬季雾日可占全年之半,日照时数仅为全年的七分之一。
小雪期间,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见初霜,要预防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阿两州北部,最低气温多在零下15℃左右,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21.大雪
每年(12月6~8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55°为大雪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此时大地已披上冬装,天气更冷了,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节更大了,所以称大雪。
大雪时节,我国北方地区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江淮地区一般情况下,大雪时节降雪的日子还不多,当然有的年份强冷空气影响早,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会在江淮地区出现。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严冬里如果有积雪覆盖大地,则为越冬作物创造了良好了越冬环境,如果雪少或无雪,越冬作物裸露田野,则易受冻害。但大雪时节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农民朋友应抓紧时间为越冬小麦、油菜施好腊肥,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
22.冬至
每年(12月21~23)前后,太阳到黄经270°时为冬至节气开始。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过了冬至这天,太阳直射位置将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会逐渐增长了,所谓“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气候学上,冬至表示隆冬的开始,从今天起,就进入数九严寒了,今天是头九的第一天,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寒冬结束将迎来明媚的春天。另外,冬至时节的天气状况与整个冬季的天气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民间流传着很多气象谚语,如“干冬湿年”,“冬至无雨一冬干”等等
23.小寒
每年(1月5~7日)前后,太阳移达黄经285°时为小寒节气。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还不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常处在“三九”前后。
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可想而知。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但今年这一说法有失灵验。近期北方无强冷空气活动,华北中南部地区的最高气温竟达到7~11℃,这在历史同期也是少见的。目前,北方大部麦区气温偏高,但由于冬小麦弱苗比例大,防寒保墒仍不能放松。
有关小寒的天气谚语如:“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天气晴暖,预兆明春天气寒冷。
24.大寒
每年(1月20-21日)前后, 太阳移达黄经300°时为大寒节气。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的一个节气。大寒是表示寒冷至极的意思,大寒时节正处于四九,江淮一带,雨雪量比小寒时增多,常言道“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以及“三九四九冰上走”,正是大寒时节气候特征的写照。
佚名
2024-06-02 16:22:34
最佳回答
类似问题(10)
  • 佚名
    2024-06-02 15:03:24

    2017年二十四节气表

    2017年立春时间(2017年2月3日 23:34 - 2017年2月18日 19:31)阳历时刻:2017年2月3日 23:34:012017年雨水时间(20...

  • 佚名
    2024-06-02 02:17:43

    二十四节气资料

    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二十四节气的词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谚语 常见的二十四节气的谚语有哪些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二十四个小节气 打一生肖,请说明原因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属相的对应是:正有寅(虎),包括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包括惊蛰和春分;三月辰(龙),包括清明和谷雨;四月巳(蛇),包括立夏和小满;五月午(马...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二十四节气都是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肖?

    龙。掌控二十四节气,就是呼风唤雨。有这本事,龙。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二十四节气的农历是多少号

    24节气实际是地球围太阳公转时太阳照射地球位置变化的标志。公历日期比较规律,农历无固定日期。因为农历也称阴历,它描述的是月亮与地球的变化规律。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南方有没有二十四节气之说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的‘中原人’对周而复始的气候规律的总结,适应范围有限,不大适合南方。

  • 佚名
    2024-06-02 08:00:00

    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是第一个节气吗?

    不是第一个。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